清末的法师 第1080节
【忽然看见海面上漂浮着灰白色的东西,密密麻麻,不计其数。】
【我好奇的打捞上来一个,这应该是某种生物褪下的皮囊,比巴掌长一些,质感像浸湿了的纸张,灰白色的。】
【我问工匠:这是什么?】
【工匠见识广博,为我解惑说:这是海纸,某种生物褪下的皮,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古人用它来书写。你将它翻开,里面还有个墨囊。将海纸晒干,裁切后,用笔蘸着墨囊书写,字迹水泡不落。最神奇的是,用其它的墨和颜色,无法给在海纸上书写。】
赵传薪心里一动,将那东西传送过来。
海纸虽然在海里浸泡,却不会烂,摸起来质感果然类纸。
他先将里面的被半透明黏膜包裹的墨囊取出,弹了弹手指,海纸水汽蒸发。
拿刀将筒状的海纸裁切开,将墨囊里黑乎乎的墨倒进熔融石英玻璃试管里,拿自来水笔蘸墨,写字。
墨迹不洇,色黑而深,色泽亮而富有质感,转瞬即干涸。
赵传薪大感惊奇,拇指肚蹭了蹭字迹,还略微带些凸起的质感。
他想起什么,赶忙看向试管。
果然,那墨囊取出的墨水,在试管最表面浮层,已经微微凝固。
要不加以密封,怕是很快会变成固体。
赵传薪赶忙清理自来水笔笔头,不然会被这玩意儿给堵住。
赵传薪目光闪烁,将《旧神法典》合上,定定地看着窗外。
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奉天。
他需要在奉天,转乘南满铁路,到长-春府再转乘中东铁路线,直达胪滨府。
趁着还有段时间,赵传薪取出另一个本子,放桌子上打开。
丽贝卡·莱维偷偷望去,见本子上密密麻麻,除了字,还有各种图。
在官货局一项后面,写着草票、鱼票、木票、矿票、盐票、救济票……赵传薪在这一栏后面,打了个“√”。
丽贝卡·莱维好奇,但不敢问。
不明觉厉。
只是,她明白,赵传薪虽然没急着赴任,私下里却做了许多准备。
赵传薪暗自鼓劲儿,就等着给清廷这群狗东西好看呢。
列车终于到了奉天。
赵传薪在火车站附近,找家饭店定了一间房休息。
之所以是一间房,因为没多久还要乘车。
丽贝卡·莱维和姚冰在床边玩耍,赵传薪坐在靠窗的桌前,窗户洞开,翻开了《旧神法典》。
赵传薪写:
【我带船员打捞海纸,大量海纸。】
打捞出来的海纸,他传送过来,蒸发水分,摘取墨囊,收入空间。
桌子上,全是析出的盐分。
墨囊的皮壳干了不要紧,里面的墨不会干。
这种墨,好像融化的塑料。
用木头蘸了,不会渗透进木头里,反而会在表面硬化。但却能渗入海纸当中少许,剩余在海纸表面固化微微鼓起,形成独特的质感。
这种质感,是此时全世界无人能够仿造的。
赵传薪一直忙活到退房。
三人乘坐小鬼子的南满铁路列车北上。
小鬼子的列车上是设有餐车的。
晚上,赵传薪带着两人去餐车准备吃点东西。
进去一看,好家伙满满当当。
人群自动压低声音,倒是没有孩子的哭闹声,秩序俨然。
姚冰怯怯的躲在赵传薪后面,探头用一只眼打量餐车里西装革履的各色人等。
有汉语,有鬼子叽里咕噜的语言,也有讲英语、德语和俄语的。
赵传薪把姚冰提溜、抱了起来。
告诉他:“记住了,无论到什么场合,别怂。你别看他们一个个长的鬼头蛤蟆眼,实际上也不是人。”
丽贝卡·莱维好悬笑出来,虽说她也是洋人。
赵传薪声音不小,惹得餐车不少人怒目而视。
赵传薪礼帽帽檐压的低低的,谁也看不清他的脸。
姚冰见这些或者身材短小、或者高鼻深目、或者皮肤黝黑、或者喝了酒面红过耳的人盯着他们看,更加惶恐。
赵传薪见状,不再说教,要用言传身教。
他喝道:“麻辣隔壁的,瞅啥瞅?都他妈让开!”
说着往前挤过去,所过之处东倒西歪,传来一片喝骂。
果然,姚冰见了,眼睛眨巴眨巴,好像搞明白了一些事。
这些人长得吓人,穿的人模狗样,骂骂咧咧,可实际上色厉内荏,都是欺软怕硬的主,他们都害怕师父。
光打雷不下雨。
姚冰神色不再那么畏惧。
餐车几乎坐满了人。
赵传薪的横冲直撞,致使无人给他让座。
正想着蛮力抢座,这时忽然有个三十来岁,长脸,脑门锃亮的斯文男人开口:“如若不嫌弃,跟我挤一挤吧。”
赵传薪将姚冰递给丽贝卡·莱维,让他们坐到对面,他坐在了男人身旁。
赵传薪见是国人,一改蛮横的态度,礼貌的说:“多谢老哥哈。”
男人诧异,没想到赵传薪也不是一味的蛮横。
刚刚赵传薪喝骂那些洋鬼子,他还道赵传薪天生脾气暴躁呢。
原来“看菜下碟”。
别人看菜下碟,都是敬畏洋鬼子,然后窝里横。很少有赵传薪这样,反着来的。
男人自我介绍:“在下张寿增,字鹤岩。”
赵传薪压低声音说:“我不便在这里介绍,你叫我捕鱼人好了。”
言明报的是假名。
卜余人?
张寿增误会了。
他绞尽脑汁,想不出有什么姓卜的名流。
自从身边有了丽贝卡·莱维,赵传薪便有了一个良好的颜+管理。
他的胡须又长了出来,密而短,可轮廓修饰的极佳,看着比以前乱糟糟的精致了许多。
因为此时全世界男人都以蓄须为美。
有人伺候,赵传薪其实更想每天刮干净。
但毕竟不是自己动手,他也不能挑三拣四。
全按丽贝卡·莱维心意来。
张寿增暗自打量,见这人仪表不凡,随身带着个洋人女子,孩子穿的也干净整洁,至少不是穷苦人家。
侍应生走来,用日语问赵传薪吃什么。
赵传薪头也不抬:“说人话,你他妈在中国用他妈什么鸟语,谁他妈能听懂?”
侍应生:“……”
他脸上闪过一丝愠怒,却不敢发作,但也不用汉语,竟然用俄语又问了一遍。
姚冰被师父的喝骂吸引注意力,有点紧张的抓着丽贝卡·莱维的手,目不转睛的看着侍应生。
赵传薪正想给徒弟言传身教,该如何对待日本人。
张寿增却苦笑着说了几句俄语。
然后问赵传薪:“这里没有中餐,都是大菜,有三文鱼,沙丁鱼,牛扒,猪排,咖喱鸡饭,番茄鸡丝饭……”
此时许多人口中的大菜,就是西餐。
赵传薪只得按捺住,不能拂了人家一番好意,按照丽贝卡·莱维意愿点了三样。
张寿增很健谈,又为赵传薪解释:“三等车厢乘客,不允许进餐车,且吃不起,一般自带干粮。二等车厢,一等车厢,各国人都有,西餐简易,炮制不影响列车车容,易被接受……”
这时,列车停站。
此时车站没围栏,什么人都能上月台。
无数小贩蜂拥而来,抓住这短促的机会,托起木盘,扬起喉咙,向旅客兜售食品。
“一个铜板一只大鸭梨喽……”
“烧鸡只要15个大子儿!”
“兔肉,熏好的兔肉……”
每当这会儿,姚冰都眼巴巴的瞅着,哈喇子快要流下。
张寿增又说:“别的尚可,可那兔肉千万别买,许多用猫肉充兔肉。”
赵传薪龇牙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