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第一百四十六章 元固顾道功
星之舟在平台上停稳之后,年轻男子拿长矛一划,三点金光没入三人的眉心之中。
他关照道:“伊帕尔的信奉者,我现在需要你们去唤醒那些仆从和附庸,跟随伊尔神光的指引,它会带你们去到该去的地方。”
三人再度跪伏下来,道:“伊尔的神谕,我等必当遵行。”
年轻男子走到了飞舟之前,他拿金矛一点,通体无暇的长舟之上有一团光芒融化开来,他则朝里走入了进去。
到了里面,可见有金色的液体从四壁流淌下来,在一个梯形金属台前化凝成一张座椅,他上前坐了下来,可随即却是一皱眉,好似对此不太满意。
因为这毕竟只是星之舟,以前是给伊帕尔神族的寻常族人和仆从用的,而非是给他这等上层伊尔使用的。
他望向上空,记得前次大寂灭前,有大量的星之舟停泊在了神穹之外,那里还有匹配他身份的太阳神舟。
只是现在连接诸星辰的伊尔摩安之树已然不复存在了,他也找不到那些东西到底落去了哪里去了。
他将金矛向前一点,好似触及到了什么,灵光一闪,而后一圈圈金色的轨迹就由此显现了在了面前,而周围则是骤然黯淡了下去,像是陡然间身处在了浑黯虚宇之内。
这些星光轨迹不断旋转,可以看到上面好像有许多缩小的星辰被串联旋转着,可是随即上方光芒照落下来,却是出现了一抹抹影乱光影,显然如今之天象与上面所显现的星辰,却是无一对应得上。
年轻男子一皱眉,自语言道:“星轨偏偏离太多了,也没了伊摩安神树的指引,间穹也是极度破碎,没办法直接间用间穹跳跃了。”
他沉吟了一下,还是拿过金矛,在自己手掌之上一划,然后把手掌按在了前面升起的金属台之上。
他闭上双目,霎时间,他顿感自身在飞速向前行进。
这是他在反溯金面具的人记忆,并由此找到另一个族人的存在,不久之后,他感觉自身一顿,意识之中出现了一个的金色影子。
他一下睁开眼:“找到了。”
同一时刻,可以看到舟身之内出现了一条金色轨迹,将他所处的这个地界还有方才寻到的所在串联到了一处。
他眉心之中有金光闪烁了一下,星之舟倏地一闪,等再出现时,已是出现在了一处巨大的地坑之前,只看周围的痕迹,这里并非是天然形成了,而是被强烈的力量冲击出来的,这里弥漫着一股令他感觉熟悉而亲近的神性力量。
在他驾驭之下,星之舟缓缓往下沉落下去,还未等落到地面之上,周围就出现了动荡的如同水面一般的涟漪,舟身也似渐渐沉入了水面之下,没入的地方正从天地之间缓缓消失。
而某个界隙之内,星之舟此刻却是在缓缓上浮着,当周身与动荡的涟漪完全断开,整个飞舟彻底进入了此间。
他看过去,暗沉的洞窟之内,一个身形庞大的巨人正在那里沉睡着。
他往前走去,从化成融液金色舟壁内走了出来,一直来到了那个巨人面前,他看了一会儿,就用那金矛一点那巨人手中的银环,那巨人陡然睁开了眼睛,而后他直直的看着年轻男子。
巨人开始的眼神异常冷漠凶残,但待看到年轻男子和他手中的金矛时,却是有了一瞬间的畏缩和怯惧。
年轻男子很是平静道:“我的族人,我是伊尔、伊切之子,我能感觉到,沉睡的伊帕尔多是归去了父神的怀抱,还在神穹之下的伊帕尔已经不多了。”
此时他微微抬起了下巴,“我知道你过去犯了过错,才被流放到了这里,我以伊尔的名义,宽恕你过去所做的一切,并容许你跟随我,成为我的侍卫。”
巨人的眼中骤然出现了不少光亮,随即一段晦涩的意识向着年轻男子传递了过来了。
年轻男子感受了这段意识,道:“我知道你的力量还没有恢复,我准许你继续在这里沉睡,但是在你的力量恢复之后,你必须第一刻来到我的身边,听从我的指派去战斗,我要让伊帕尔的光芒重新照耀在天空和大地之上。”
“是的,还有那些曾经臣服在伊帕尔之下种族和神明,我也会去召集和唤醒他们,我还会重新栽种下伊摩安神树,令她的枝冠再度连接星辰,笼罩神穹。”
“是的,我们还需要太多的祭品,我已经选定了一个目标,那是一个自称天夏的势力,我会用那些天夏神明力量来献祭,我接下来会去唤醒那些可能还在沉睡的族人,等着吧,我会带着你们去做到这一切的。”
清穹地陆,守正宫。
张御感受到了分身传递来的消息,不禁怀疑这件事可能就是就是之前导致地陆深处的部族不断往外迁徙的缘由所在。
他思索了一下,到底是不是,还要事情后续的发展。
不过这等事最怕的就是事先没有防备,要是提前察觉到了,有了准备,那么应付起来就相对容易许多了。
若是有问题,分身会去处置,处置不了,他自会携带天夏法器亲自前去解决,而眼前则需尽快完成自身既定的修持,以期能进一步提升功行道行。
他收拾心神,便又入定坐。
这一番持坐,就是四十余日过去。
某一天,他气机一动,出了定坐,不知不觉间,他已然将那六千钟玄粮完全运炼消纳了。
而行功到此,他也是可以开始下一步了。
他眸光微微一闪,意念一转之间,周围景物一变,却已是落到了自家所开辟的道场之中,待坐定之后,他没有片刻的犹疑,就将神元往六正印还有心光之印之中渡入进去。
随着他所积蓄的神元在持续减少,与之相对的,他身上的气机却是在一点一点攀升之中,久不增长的心光也是随之高涨了起来。
而他身躯周围,玉雾星光绽放生辉,并伴随飘渺的仙乐之声,围绕在外的清光同时向外扩张,随后猛然一扩,霎时照遍了道场之内的地陆山川,而天宇之上,随着清光波荡上去,亦有一团团闪烁星辰之气诞生了出来。
在清光闪烁数日之后,方才缓缓收敛下去。
张御依旧定坐在那里,可是眸中却是有一团灿烂若星河的光芒,此光在闪烁流转许久也是消隐收去。
这是他提升功行之后,导致气息充溢一时难以抑制之故,但是他很快便驾驭住了这股力量,使周身气机一如以往驯顺。
这一次他将可用神元填入了大半进去,不过仍然还需留下了些许,这是因为他只需要拥有能够继续往前行进的根基便可,而眼下已然是足够了。并且下来还有一件事需要做,也同样需要用到神元。
按照真法记载上所言,修道人在炼就元神,成就玄尊之后,便可以说是超拔尘俗,与世相离了。
可只是到这一步,修士仍旧有“实”存于世间,乃是以变求长生,你需得时时与天地保持阴阳之衡,天地变动你也要随之应变,如此方能万世长存。
可这般一旦应变不上,那么就会导致本元流逝,乃是寿数被天地杀去。
一般来说,修士若是一心静持,那么还能勉强跟上这等变化,但要是与人斗战消耗,失了对应,那么损去本元是无法补回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内层和外层,修士的寿数会有缺损,而在上层,不说天地滋养,应变几若于无,更有玄粮补益亏耗,增固根基,大利于身,那又怎么会功行不精进?
而在这一步境地内的元神修士,天地若崩,那么可弃肉身,使元神出,就是道书上所谓的“弃壳”之法。
可在道书之上,这只是下等功果。上等功果在于“舍形”。舍形非是舍身,而是不再受单纯形体之束缚,入世则化身,出世则化神,身与神乃是一体两面,而只要有一神寄虚,则形身不灭。
这里修道人身形就好比是渡海之舟筏,只要神我还在,那舟筏随时可换,也随时可以再造。
上等功果与下等功果相比较,差距并不在法力功行之上,而是在于道行修持上,若有变劫,一个可顾世,一个不顾世,但若说哪个更可避劫长存,那自然是上等功果为上。
而再进一步,形神相照,阴阳互济,那就可往更上层走了。
不过虽然功果分得上下,可只是道行之上的差别,于斗战能力并无多少提升,仍就身处在元神境中,所以只论斗战的话,下等功果的修士若是斗战能力足够强,那仍是有机会将之击败的。
但有一点,取了上等功果的修士因为元神已然超脱到了另一个层次之中,所以与之斗战的修士要是自身没到那个层次,就算将之打败消杀,没法将之彻底杀灭,其人终归还可以靠着寄虚之元神重塑身躯回来的,只是回来时日有长有短罢了。
张御身为玄廷守正,自然知晓,如今的天夏和上宸天中,就有一些取得了上乘功果的修道人,这些人许多都是修道长远。
此前与他交过手的修士,比起这些人来,也只能算是晚辈罢了。而他也唯有达到这等层次之中,才能具备战胜或是斩灭此辈的可能。
……
……
第一百四十七章 神元寄气虚
张御目光落下,起意一召,便见一册玉简自虚空之中浮出,落至案上,缓缓铺呈开来。
玄廷收藏的道书他之前已经反复观览了许多遍,但里面有一些道理固然能看,也能给他予启发,可也仅限于自身认知和功行层次之内。
若是道行不足,那么理解只是流浮于表面,是无法继续深入的,唯得等功行到了,才能真正透彻理解此中所表达的意思。包括那些前人留下的注疏,不入此门,很难有所得。
现在他功行已至,便可一窥此中玄妙。
虽然玄法真法不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就如他以往攀登道途之时,就从真法之中获得了不少助益,也从中借鉴了许多。
这也或许是引他入道的老师是真修之故,一上来修炼的也是呼吸法,所以对此很容易将此接纳进来,并引为己用,当中半点没有障碍。
相比较而言,有很多玄修似乎从心中就将真法与玄法分隔开来,这等做法其实他并不认可。
他在看罢一卷道册之后,思索了一下,便又换过一本,而在把玄廷所藏纳的道书都是读过之后,心中已然有了一个大概。
下一步的关键,当是在元神寄虚之上。虚乃是空,与实相对,与身相对,既是虚空,又是心空,唯有明白空在何处,元神去到哪里,并寄神于此间,方能取到上乘功果。
道书之上有多种寻找并去到其中的上乘妙法,在这里深厚的法力修为是必备条件,这是因为整个过程需得一气呵成,若是因为后力不足难以维持,那便会功败垂成。
也是因此之故,大部分取到这等功果的真修,大多都有着万载以上的苦修。
当然,天夏修士尤其是那些有着名位的修士不同于此。因为有着玄粮补益,他们不需要这般长久的修持,故是一些修道年月较晚的修士,也早是因此赶了上来,甚至反还可能有所超出。
而以他眼下的功行,若是放在真修这一边,何止是功行已足,俨然还超迈了不少。
若是真修,下来就该按道书所载,登神入虚了。
只是所有玄妙要诀,都是真修之法,玄法没人走过,自也是不存在具体法门的。
不过元神能做到之事,观想图当也能做到。修持方法可以不同,但是所要去往的地方却是一样的。
按照惯常办法,他这里就可以以神元向浑章求问,因为他本身层次已在这里,但耗费的神元可能会较多。
但好在现在他已是有了大道六印之一的目印,那便可以以此印望见前路,并看清此中之缺弊。
此时他稍稍调整了一下气机,便开始转运目印,过去片刻,眸中就微微有光芒放出,他此刻看得不是内,也不是外,而自身该行之道。
如果目印有言印的完整程度,那么他推断自己当是可以直接看清楚去往下一个境界的道路。可现在的目印,当是达不成这等可能。
可哪怕只有一点方向,对他来说也已经是足够了,至少他能明确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使力,此能避开一些弯路和许多不必要的尝试。
随着目印运转,他看到了一条条道路在眼前展开,其中大多是以他自身认知和所学为根底,向他展示出种种前行的可能。
可以看到,有些道路通向了难以辨别的深处,可谓无限之深远,而有些则是很快就到了尽头,显然照此成就有限。
而有一些道路则很独特,并非是来自他自思自想,也非是他以往所接触过的,这是目印身为大道之印所表达出的一些独特道理。
他看了看,有些道理他能理解,有些则是不能,若是照此行去,似乎更能近道。
可他思索了一下,却是第一个将之放弃了,修道人追逐大道,需要一步步去明了道理,明了自身,相互印证,方才踏实,太过高远的东西,就像是沙土之台,一上去就会垮塌下来。
这里实际上以他自身为基的道路最是稳妥厚实,且以他目前功行,也也不可能抛这些凭空去立造。
这里心意一定,眼前所见道路也是一变,许多消隐退去,唯有两条出现在了面前,这其中之一所显之路,乃是他最能理解也最是契合自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