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55章 南阳王友
南阳王府
边军营校尉郭鸿麟,拜见南阳王。昨日郭鸿麟领职后欲登门拜访,李隆却不在府中,于是今日特意换了一身得体的衣袍再次登门,并向南阳王李隆行了一个大礼。
由于郭鸿麟是军户出身,而李隆本意也只是想要拉拢被皇帝看重的萧怀玉,所以眼里对郭鸿麟这个临时的选择便有些轻视,听竟陵王说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不敢。郭鸿麟谦虚的回道,下官出身低微,只是幼好读书,喜鬼谷之道。
鬼谷之道?李隆盯着郭鸿麟,好奇道:郭校尉作为一个武人,难道还有谋士之能。
王若需要,下官愿为王出谋划策。郭鸿麟回道。
对于郭鸿麟的话,李隆以为是大话便大笑了起来,并不相信,那你说说,眼下的局势,与寡人心中所想。
不知大王想问的局势,是内还是外?郭鸿麟反问。
自然是与寡人有关。李隆道。
眼下齐楚燕三国战事刚停,彭城王有平齐收复之功,此役过后,其威望民心,诸王无人能出其右。郭鸿麟道。
这不是废话吗。李隆挑眉,并显得有些不耐烦。
然佼佼者易浊,峣峣者易折,《运命论》有曰: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郭鸿麟又道,历来君王无不忌惮功高者,于皇家而言,君臣父子,君臣在前,父子在后,没有哪个帝王是不猜忌的。
诸王当中,以大王与竟陵王最为得宠。郭鸿麟继续说道,彭城王虽得民心却不得帝宠,对于立储的决策,最终仍是掌握在君王手中。
彭城王之功,只会成为君主的忌惮,无功与受宠,这是大王最大的优势。
听着郭鸿头头是道的阐述,李隆逐渐来了兴趣,并开始对他有所改观,继而问道:那寡人心中所想呢?
大王仁孝,心中所想,自是辅佐君王以安天下,替君上分忧,建楚之千秋功业。郭鸿麟拱手回道。
李隆的野心昭然若揭,而郭鸿麟的回答,却让他十分满意与高兴,怪不得连六郎都赞叹你的学识。
大王眼下所防备的,是彭城王,然而陛下的成年皇子不止有彭城王,湘东王与竟陵王同样是陛下之子,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故而王在前行之时,不能只看前路,而忽略了左右。郭鸿麟又提醒道。
你说无功是寡人最大的优势,可是朝中那些大臣与楚京的百姓都拥戴彭城王,陛下耳根子软,最是听三公元老的话,一个平庸的皇子,又怎能入得了眼呢。李隆担忧道。
大王一直在想如何竞争,明知此路无为,为何不另辟蹊径呢?郭鸿麟问道。
另辟蹊径?李隆不解。
郭鸿麟便进前一步,压低声音道:王有争心,却不够狠心,在生死博弈之中,不够狠,是最致命的缺陷,也是失败之因。
此话怎讲?李隆看着他问道。
既然争抢不过,那便除之。郭鸿麟回道。
李隆为之大惊,这是祖宗的忌讳,残害手足,如果陛下知道了
陛下为何会知道?郭鸿麟打断了李隆的话。
李隆呆住,他深知父亲虽不喜欢彭城王,但更讨厌自己的儿子们为了争位而手足相残,因为楚皇便是踩踏着手足的尸体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如果他一但这般做了,那么猜忌之心,必然会迁移到自己身上。
储君未立,诸王皆有野心,有这般想法的,不止是王。郭鸿又道。
你是说嫁祸?李隆终于听明白道。
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郭鸿麟道,王若想要成就一番功业,光靠狠,也是无法长久的,王的目光不应该只局限在楚国。
何意?李隆问道。
齐楚燕三国鼎立,天下未定,如今虽战停,但终有再战之日,王有陛下之宠,王之母族也是士族之家,朝中多上品,然却无法触及军事,在乱世当中,只有掌握了军权,才能立足,郭鸿麟解释道。
彭城王已经踏入了军营。李隆皱起眉头,况且还有陈文泰辅佐,就算我想除了他,也要有这个能力与本事才行。
下官先前说过,除去彭城王,不必王亲自。郭鸿麟道。
谁敢呢?李隆又问,李符?还是李宣,还是平阳
不,是陛下。郭鸿麟打断道。
并不是很聪慧的李隆再次呆住,郭鸿麟旋即又道:齐燕的使臣即将入京商谈止戈之事,王可在这上面做文章。
齐燕使臣?李隆不理解道。
郭鸿麟遂走到他的身侧,俯身贴耳嘀咕了一阵。
只见李隆双目大瞪,一脸震惊的盯着郭鸿麟,齐楚刚刚停战,此举岂不是又要挑起两国战端。
郭鸿麟摇头,齐国在兵败后,发生了内斗,齐帝卸下了大将宋成远的兵权,疏离了智囊临沂公主,齐国南地发生民乱,他们比楚国更加希望和谈,即便是真的要战,经此一役,齐国士气不复从前,楚国加之燕国,也能有一战之力,况且王也需要培植军中势力,武将唯有战时,方能被重用。
军中势力?李隆看着郭鸿麟。
郭鸿麟遂拱手肃拜道:臣,南阳王友,愿为大王效力。
李隆凝着郭鸿麟良久,心里充满了疑惑与警惕,你不过只是一个边军营的校尉,为何会知道这么多?
郭鸿麟遂抬头,末将的心思,从来就不在沙场之上,只是末将的出身,唯有靠军功才能挤入九品之列。
如果是彭城王或者湘东王选了你,那么你今日的谋划,便会是为他们?李隆问道。
是。郭鸿麟没有一丝犹豫的回答道,良臣无不是为择明主而来,但千里马,亦需伯乐。
李隆听后长叹了一口气,郭鸿麟直言快语反倒赢得了他的信任,并庆幸道:幸而是寡人抢先了一步。
王友深藏不露,而陛下看中的另一人,寡人看着,不过是有勇无谋,与你相比,难登大雅之堂。李隆又道。
君王都喜爱赤诚之人。郭鸿麟便道,他有大将之勇,却无半点谋略。
今日狩猎,如获至宝。李隆大笑道,随后他起身拉住郭鸿麟,今日你就不要走了,与我痛饮一番。
谢大王厚爱。郭鸿麟拱手谢道。
若能助寡人成就一番功业,寡人必以公卿丞相之位相报。李隆许下承诺道。
※ ※ ※ ※ ※ ※ ※ ※
东山寺
萧怀玉架着马车来到了东山寺,一路上都再未说话,气氛也十分僵硬。
琦玉将平阳公主扶下马车,并对萧怀玉嘱咐道:萧校尉,车后有一些粮食,烦请校尉帮忙扛上山。
哦,好。萧怀玉也没有犹豫,便走到车后打开了车厢,随后才发现装着一大袋干粮。
她伸手将之抬起,似乎有些沉重,但还是抗到了肩上,并询问道:龚内人,这些粮食?
萧校尉去了就知道了。琦玉说道。
东山寺在楚京东郊的山上,马车上不去,只能靠步行登山。
说是出行护卫,实际上只是喊来做苦力,萧怀玉扛着粮食跟在平阳公主主仆二人身后。
即将入夏的天气十分闷热,没过多久萧怀玉就累得满头大汗。
琦玉回过头,萧校尉要是累了,可以放下歇息会儿。
萧怀玉将粮食换到另外一个肩膀上,并调整了位置,不用,军中的训练可比这个更累。
琦玉便未在说话,紧跟上了平阳公主,经过两刻钟后,一行人终于爬到了东山寺。
萧怀玉放下粮食,就着石阶瘫坐了下来,这袋粮食不下百斤之重。
寺院都会有田地,僧人耕种可以自给自足,且不用纳税,所以寺中应不会缺粮,萧怀玉看着主仆二人,心里泛起了嘀咕,便在想,是不是平阳公主因为生气而故意刁难自己。
但很快她就知道了这袋粮食的用途,并羞愧于自己的想法,琦玉走上前递过一张帕子,给。
两名僧人从寺院内走出,并对平阳公主行礼,薛施主。随后他们从萧怀玉手中接过了粮食。
萧怀玉跟着平阳公主踏入寺院,一名白须主持接待了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