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百合>美人谋> 第394章

第394章

  燕王宫
  燕高都公主慕容岚因田氏之乱而受牵连,被幽禁于王宫内廷。
  太康七年,永宁公主回到了燕国,因远嫁楚国之事,身为太子的慕容昱畏惧父亲的权威而不敢求情,一直心怀愧疚,将妹妹接回燕国后,便对这位嫡亲妹妹百般照顾,并特许其自由出入宫禁。
  楚国彭城王李康之乱,永宁公主身在燕国而不得救,万念俱灰,幸得长姐高都公主安抚陪伴。
  又经田氏之乱,高都公主被囚于内宫,宗室皆避,只有永宁公主时常入宫探望。
  高都公主慕容岚也因此得知了燕楚的战争,襄阳一直是燕楚必争之地,自落入楚国手中后,楚国便将襄阳的防守视为重中之重,他身为君主,怎能做出这样的决策,不顾河东河西两郡,任由楚军渡河,对我朝实行夹击。
  难道没有人劝阻他吗?慕容岚又问道。
  永宁公主便将兄长殿中伤人之事说了出来,慕容岚深深皱起眉头,我看他真是失心疯了。
  我想,兄长的心里也一定苦闷,永宁公主眼神落寞的说道,一直不被父亲认可
  既做了这个王,就不要找那么多借口与理由。高都公主斥责道,他没有资格,让国家与百姓来承担他的那些不满。
  高都公主看向殿外,心情异常的沉重,楚军已经渡过了大河是夺河西还是直进潼关。她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我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回头看着妹妹,永宁,阿姊需要你。
  ※ ※ ※ ※ ※
  楚营
  次年,章和元年,楚军渡过黄河后,并没有急于出兵。
  因为摆在楚军眼前入关最大的难题,是位于黄河边上的潼关。
  萧怀玉遂将众将召集,于大帐沙盘前商讨进取关中的对策。
  一些老将开始了对关中之地各个关隘的分析,其中最为困扰的,仍是潼关。
  潼关,是我军进取关中最近的一条路,破潼关,便可直取燕京,关中再无阻碍。
  然潼关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老将们几乎都明白。
  但潼关险要,一但固守,我军恐无法在短时间内破关,或许还会因此陷入僵局。
  其实进取关中,还有一个法子,既然潼关坚如此险要,那么为何不绕开潼关。一名老将指着沙盘上的河西郡,我们已经渡过了黄河天险,如今被阻挡在潼关前,可选择北上,取河西,而后南下,绕开潼关,直抵华阴,拿下关中。
  不经潼关,而择远路,取河西之地,渡渭水,进至华阴,再取关中。其余将领对老将提出的绕道进行分析,这样会不会太拖沓行程了。
  襄阳的战事,刻不容缓,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了。
  而绕道取河西,南下渡渭水,中间曲折蜿蜒,所用的时间,恐怕不会比强攻潼关短。
  况且,如此大的动静,必然会被燕军察觉,调取关中兵力增援河西,战况并不明朗。
  河西之地辽阔,可退守可进取,以我军全胜之势,必取河西,而至于潼关,燕国一定会固守潼关的。
  因潼关地势之险,一部分将领赞成绕道,通过渭水南下至华阴再取关中。
  而一部分年轻的将领却觉得大费周章,不如强攻潼关。
  萧怀玉脸色凝重的站在沙盘前,听着麾下将领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
  大军北上,一定会引起河西的警觉,萧怀玉突然开口,襄阳郡的战事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赶在燕君攻破襄阳前进入关中,逼迫他们的主力军回援。
  燕国如此孤注一掷,想来潼关是没有增援的。萧怀玉又道,就算有,也不过州郡的常备兵马。
  元帅是想?
  破关!萧怀玉拔出自己的军旗,插至黄河几字口附近的潼关之上。
  ※ ※ ※ ※ ※ ※ ※ ※ ---
  燕宫
  楚章和元年,春,燕国高都公主逃离王宫,燕君慕容昱大怒,将看守的宫人与内侍全部处死。
  兄长不用逼问他们,是我将阿姊带出宫的。永宁公主赶入宫中劝阻道。
  慕容昱提起手中的剑,直指向自己走来的永宁公主,为什么,你明知道她是逆贼田氏的新妇,二娘,连你也要背叛我吗?
  可她也是我们的长姊。永宁公主回道,成为田家的新妇,并不是她自己的意愿,阿兄,我们都没得选。
  可是先君在临终前,将边关的兵权给了她。慕容昱又道,我才是燕国的太子,我才是燕国的王。
  以燕国军制,兵权,一直是在君主的手中,兄长心里很清楚吧。永宁公主又道,自从嫁入楚国跟随李康,她便如同换了一个人,父亲的偏心,其实从来都是兄长,只是兄长不愿承认,兄长嫉妒阿姊是假,不信任与忌惮才是真。
  可是阿兄。永宁公主一步步靠近,直到利刃抵在了她的脖颈前。
  慕容昱吓得连连后退,即使再愤怒,他也从未想过要伤害自己的亲妹妹。
  你宁愿相信那些贵族出身的外戚,也不愿信任自己的至亲手足吗,我们才是这世间最亲近的人。永宁公主红着双眼看向兄长,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来劝阻兄长迷途知返,你的愤怒,是因为你的不安与你的不信任,你害怕阿姊会做出不利你的事。
  可是我告诉你,阿姊去了潼关。永宁公主又道,她根本就不在乎什么权力,她只想替父亲守住慕容家用鲜血换来的基业。
  君上可以因为守潼关不利而派人前去潼关捉拿甚至是杀头,但却不能因为我的母亲是汉人,就忘记了,我也姓慕容,是燕国的公主。永宁公主继续道,这是阿姊让我转告给你的。
  慕容昱陷入了沉默,他清楚的知道,高都公主前往潼关是为了拒敌,守住燕国的社稷,而就在前不久的潼关乃至整个河西郡,因为畏惧楚军的强悍,还曾出现了不少逃将,而这些将领,几乎都是燕国贵族阶级。
  世受君恩,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弃自己的君王与百姓不顾。
  慕容昱放下了手中的剑,失魂落魄的寻找椅子瘫坐了下来。
  他撑在椅子上,旋即放声大笑了起来,永宁公主看着如此疯癫的兄长,阿兄。
  慕容昱的眼神忽然变得可怕,阿姊一定能守住潼关的。
  他抬起头,双眼布满了血丝,谁也阻挡不了,燕国南下。
  ※ ※ ※ ※ ※ ※ ※ ※
  章和元年,正月,高都公主逃至河西,并说动了河西各城将领,联合出兵南下阻敌。
  燕军虽未能取胜,却成功延缓了楚军的进军速度,二月,高都公主败退至潼关镇守。
  章和元年,盛春,楚军抵达潼关,与燕国潼关守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与此同时,燕楚在襄阳的战争也已到了尾声,燕国为南下,先后两次增兵,总共投入二十余万兵马,楚军在如此悬殊的兵力之下,苦苦坚守了数月。
  自章和年始,襄阳共计六次告急,朝廷已无后备兵源增派,不得已下诏征募新兵。
  是年三月,燕军在燕国君主慕容昱的催促下,对襄阳发动了总攻。
  外戚大臣,大将军郑珩看着满目疮痍的襄阳城,眼里第一次出现了对死亡的恐惧。
  亲身经历了数十日的战火,眼看着襄阳几度要失守,却都被苏定成逆转了局势,最终为楚国守住了这道国门。
  然而这一次,襄阳的守军已十不存一,就连苏定成也预感到了襄阳即将失守。
  郭将军,你带着大将军离开襄阳吧,这是我的军令。残破的军帐内,浑身是伤的苏定成对郭鸿麟下了最后一道军令,也请代我向长公主传一句话。
  臣,苏定成,承蒙长公主厚爱与信任,必死守襄阳,人在,城在!
  喏。郭鸿麟领了命,将负伤的郑珩连夜带出了襄阳。
  大将军郑珩的撤离,引起了楚国朝堂的恐慌,甚至还有大臣提出了迁都建康,却为平阳公主所拒。
  咚咚咚!
  战争的号角与鼓声同时响起,燕楚两国的士兵纷纷握紧了手中的武器,跟随号角向前冲锋。
  热血洒满了沙场,正值盛春,百花绽放,空气中弥漫的花香,逐渐被浓郁的血腥所掩盖。
  苏定成的阵亡,意味着襄阳的失守,而潼关之战的惨烈,也差点使得楚军主帅折于此地。
  为守住关中要塞,燕廷几乎将京畿可调动的全部兵力都押在了潼关,并由曾以一万兵马阻挡柔然十万铁骑入关的高都公主出任守将,镇守潼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