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陈州·谢宅
在齐地有一个在前齐淮阳享誉了百年的氏族,谢氏,自齐国被灭,谢氏便也开始走向衰败,但作为齐国曾经最大的氏族,谢氏在当地的影响力依旧。
直至新帝登基,氏族遭到打压,谢氏本支虽未参与政变,但也受到了牵连,并逐渐退出政坛,彻底落寞。
自古以来,就没有女子入仕,朝廷这样的政令,不会成功的。听到女儿想要参加乡试,谢父满脸的不高兴。
这样的政令,从前的确是不曾出现,可这样的君主,从前也未有过,既然它能出现,便会一直存在下去。谢氏反驳着父亲。
谢父见说不动女儿,便换了一种方法,苦口婆心的劝说道:你知道做官的艰难吗?
你是女儿身,进入官场免不了要遭受排挤与非议,你觉得你能吃这份苦,你能够忍耐?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你想那么简单,那只是表面风光。谢父又问道,你是我的女儿,家中把一切都给了你,只希望你今后能够平安顺遂。
可那不是我想要的。谢氏回道,你们从没有问过我的意愿,也从来都不理解我,什么都不知道,就这样的否定我,我不接受。
你想要什么?谢父问道,应诏入仕吗,他们不会容忍的,你也永远无法挤入,那个地方,不属于你。
连尝试都不曾,父亲凭什么这么说。谢氏反问道,就因为我是女子吗?
就因为我是女子,所以连我的父亲都不认可我。谢氏又道,多么可笑啊。
你能得到什么呢?谢父皱眉道,挤破脑袋去和他们争抢,这一路上你会遇到什么,你有没有想过。
我就是要去争抢,让世人看到,让世人知道,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我们可以做到。谢氏目光坚毅,我不要被困在这里,我不要和母亲一样,永远的困在这里,忍受着这不公平的一切与命。
你没有资格说你母亲,谢父怒道,并出手打了她一巴掌,我真后悔给你请了先生,让你和你的兄长一同受学。
娘子。一旁的侍女惊道。
谢氏捂着泛红的脸,凭什么兄长就可以,我不会妥协,既然朝廷下了这个令,你就阻止不了我。
谢父忍着心中的怒气,装作没有听见,家中给你寻了一门亲事,你已近双十,这一次,不可再拖延了。
我不嫁。谢氏当即拒绝。
这门婚事容不得你不嫁。谢父蛮横道。
国朝新法所定,即便是父母,亦不得迫嫁,否则以罪论处。谢氏回道,您是我的父亲,对我有养育之恩,所以我不会告到官府,但如果父亲执意,那么请将我的尸首送过去。
谢父气得捂住了胸口,你!
好,我且看你能否通过这解试,如若你未能中举,便不要再心存妄念,回到家中,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是我最后的让步。在谢氏的以死相逼之下,谢父最终做了妥协。
好。谢氏应道,但若我中举,从今往后你们不得再干涉我的自由。
※ ※ ※ ※ ※ -
但在九州各地,如谢氏一样的女子还有很多,但她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
不愿失去利益的人,牢牢盯住自己的所有物,从不会尝试去理解,更不愿妥协和让步。
你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相夫教子,这是你身为女人,应尽的责任。丈夫抱着孩子难以理解的望着妻子,并煽动一家人来阻拦妻子的离开。
我是一个人!妻子红着眼睛嘶吼道,仿佛在宣泄多年来的压抑与迫害,你说的这些,不是我心中的选择,是你们,是不公平的命迫使我成为,可在成为这些之前,我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我被迫顺从,彻底失去自由,这些年,我受够了。
有谁问过我,我是否愿意,我是否想要,你们把意愿强加在我的身上,在我的身上套上枷锁,我不是你们的犯人,我有名字,我是一个人。
尽管她如此解释,如此诉说心中的痛苦,可丈夫仍然无法理解她,难道你要因为朝廷的一道诏令,抛弃我们这个家,抛弃你的孩子?
为什么在你的眼里,这是抛弃。她皱着眉头。
孩子还小,他们需要母亲,他们离不开母亲,可你却要应诏参试,这难道不是抛弃?丈夫回道。
原来如此,她万念俱灰,对于丈夫再也不抱希望,在你们眼里,女人就应该留在家中持掌中馈,违背这些,就是大逆不道。
可我凭什么要接受这些束缚?她又道。
你不愿留下,自然有人愿意留下。丈夫见说不动妻子,于是开始威胁,孩子不能没有母亲,你若执意要走,那我只能休妻再娶。
身侧的几个孩子听到双亲的对话,纷纷冲上前抱住了母亲的腿,嚎啕大哭,阿娘。
阿娘不要走。
面对丈夫的威胁,她憎恶,愤恨,可是看着膝下几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她挣扎,煎熬,不忍。
为什么你要这样对待我?她看着丈夫,愤怒的说道。
这句话不是应该我问你吗?丈夫仍然不理解,甚至开始埋怨,我们生活的好好的,一直以来都没有变过,你去看看,哪一家哪一户不是如此,为什么你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你不能和她们一样安稳下去,将孩子抚育成人,我不明白。
那是你觉得的好!她大声反驳,用我的自由所换来的,属于你的安稳,你当然不会明白。
丈夫深深皱眉,你是我的妻子,同时你也是一个母亲。
可你也是一个父亲。女子反驳道,要求我的同时,你又做了什么,你可以要求我,却不能要求你自己,你不觉得这很可笑吗?
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丈夫逐渐失去了耐心。
难道忍耐与妥协,只有女人能做到吗?女子又道,生而为人,却不能平等的享受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失序。
她抱着自己的孩子,眼里一片死寂,不公平的命,早该结束了。
※ ※ ※ ※ ※
天授四年秋,地方举行解试,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应试,尽管准允女子参试,但大多都是男子,直到朝廷为女科单独立法,困在家宅中的女子,才得以走出去。
陈州
使君,这次秋闱,请务必要让在下的女儿黜落。谢父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踏入仕途,于是便找到了当地的刺史,赠以厚礼。
谢公,此事我不能帮你。陈州太守却回绝了谢父的请求,朝廷对此事很看重,女皇陛下下了严令,不但在地方设立了监察机构,还有巡查使,一旦发现,这可是杀头的罪。
女科开设后,李瑾又诏诸臣,为其制定了相关的律法,凡有意愿参试者,无论男女,其家其族不得阻碍与干涉。
对于应试者,无论男女,皆按成绩为准,地方考官不得偏颇。
为防止地方考官在乡贡中徇私,遂又于各地设立监察使,凡参试者,若遇不公,皆可匿名投告,并在秋闱期间派遣女官担任巡查使,赐以天子之剑,许先斩后奏之权。
尽管朝廷为女科设立了新法,却仍然无法杜绝因为偏见而失去的公正。
但即使是如此,仍有一部分女子在秋闱当中脱颖而出,穿过云层,普照于大地的光,越来越明亮。
解试揭榜的当日,百姓们看着贡院门口的排名,纷纷惊叹,陈州解试第一,这解元,竟不是谢家郎君,而是谢家娘子。
作者有话说:
再三声明,虚构的理想世界,请不要考究。(对话采用了白话文,也是觉得放到现在也适用)
科举结合了唐宋时期(这一世平阳做的比较完善,也比较快,是因为之前走了弯路,慢慢摸索出来的)
第357章 英雄末路当磨折(五)
娘子,您高中了。婢女找到了谢氏的名字,并且序列在名次当中的第一位,在众多男子当中,她的名字格外耀眼。
谢氏站在榜下,对于这个结果,她的脸色显得异常平静,今日的成绩,这背后的艰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不觉意外,只是感到苦涩。
但这个成绩,却不被一众观榜的民众所认可,并出言讥讽。
这么多贡生,偏偏让一个女子考取了解元,真是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