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会说什么好听话。白雄起初来的这些举动,也不能一下子就能让所有人对他全然服气。
  但是大家心里却影影绰绰地有了这样的一个印象。那就是——那位白先生,或许和那些狗官不一样。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来咱们这地界儿来不是?
  硝烟四起,热血满地。
  是何等的危险?
  他们不相信这位已经做到了总理的先生和那些热血的学生一样,充满幻想和激情,不懂得战场的残酷。他一定是懂得的。
  懂得,还能抛下富贵过来。这才是值得尊敬的地方。
  不过真正让这些大兵们服气的,还是白雄起的能力。
  他们这里,军需、军费都是十分紧张的。白雄起原来就是财政部长,在财政部做了好多年。统筹军需,对于他来说是老本行,做起来得心应手。
  凭他的本事,硬生生是把这不多的军费给换来了更多的军需。硬生生是通过合理的、精密的分配让每个人都拿到了武器。
  让冯振霖最头疼的事情就这样被缓解了。而处理凤阳城乃至他们这一条防线的内务,揪出藏在他们之中的奸细,鼓励大家耕作,处置那藏得极深的贪官。全都是白雄起大刀阔斧地干出来的事情。
  而且他的政治手腕十分高超。无论是京里,还是其他的军队、政党、团体,亦或者是军阀,地主,地方势力,他全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彼此的关系。
  或是拉拢,或是怒骂,或是调和,或是离间。
  总归是比以前井井有条,是比以前增加了胜利的可能。
  前线的压力,亦是为之一松。
  至此,这些大兵们是彻底地服气了。
  这位从京城来的白先生,是这个!
  他们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
  金鹴华在东北的产业不多。但是还是有的。
  沈宝宁在接到金鹴华的回电之后,立刻把东北所有的产业全都给卖了。换来的大洋全都买了粮食,一部分被囤了起来。另一部分全都被沈宝宁雇佣的德国佬的船送到了东北。
  沈宝宁亲自去押的车。
  “四爷没给我来信的时候,我就在做这件事情。”
  沈宝宁对白雄起道:“我了解四爷,也了解我自己。咱们没人能够忍受在日统区低声下气地做生意。四爷说了,把粮食给打日本人的战士们吃,咱们心里敞亮。钱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说完他给白雄起鞠了一躬:“白先生。我真的尊敬您。您来战场,是英雄。韩耿夫之举,是在卖国!唯有像您这样救华夏的人多一些,这个国家才有救!也只有是您,咱们才放心把这些粮食送过来。”
  白雄起不会贪这些粮食一分一毫。但是换了别人,说不定会有人对这一批不用花一个铜板的粮食动歪心思。
  为前线的战士们,花几万几十万乃至更多的大洋,都不心痛。被贪官污吏,被那些在洋人面前像是一条狗的狗官花掉一个铜板,都是痛彻心扉。
  白雄起带人清点了粮食,然后对他道,言重了,不至于,我不是什么圣人。
  他知道他的这个妹夫对这片国土的热爱的。但是他没有想到,对方居然能够和他一样决断。
  这批粮食来的太快了。
  按照时间算,只有金鹴华在受到日本人打进来的消息后就向沈宝宁下达出售全部处于东北的产业换粮食,时间才来得及。
  那么一大笔钱,说捐助前线,就捐助前线了。
  也是痛快。
  这人还有一腔热血,他白雄起没看走眼,没看错人。
  还好有金鹴华让沈宝宁送过来的这一批粮。秋天渐渐到来,新的季度,前线愈加吃力,但是韩耿夫克扣军饷克扣得更厉害了。
  只给老式武器,除了子弹以外,粮食,大洋,军服,全都不够数。
  韩耿夫克扣了东北的军费,把这笔钱挪过去剿匪。本来东西就不够,现在更是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日军装备虽然不如英美列强,但是却比他们的要好得多。日本国内有经济危机,但是他们有罪恶的“大陆政策”,把国内的矛盾全都转移到华夏上来。举国之力来对外侵略。
  前线的战况愈发紧张。金鹴华的那批粮白雄起一直押着没让任何人用——或许是,他自己早就猜到了可能会有这样的一天。
  那批被白雄起留下来的粮食,这个时候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自从日本侵华之后,华夏的仁人志士大抵都在宣传抗日。对于韩耿夫“攘外必先安内”、“诉诸于国际以求谴责日本”的政策一直都很反对,物议汹汹从未挺过。
  而在今年秋天,这个在华夏传统上就是动用兵戈的季节。韩耿夫拿了大把的银洋武装他的军队,调集了三个师去“剿匪”。然而,给东北抗战队伍的军费,却不足“剿匪”的军队的一半。
  就这一半,还被蛀虫们贪了又贪。以至于前线连饭都快吃不起了,还是靠着爱国商人捐赠的粮食才挺过了危机!
  这样的消息传出去后,一片哗然。无数文人学者写出了他们铿锵有力的战斗檄文,对政府的骂声一片,文章比雪片还要多。
  韩耿夫方面,压力骤增。
  第216章
  白雄起在书信里劝金鹴华不要回国。金鹴华也清楚,娇妻高堂、白家长嫂在异国他乡是离不开他这个顶门立户的男人的。
  但是他还是要回国一趟。
  回去看一看,政局到底败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回去看一看,哪里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
  至少不能把他拿着国家人民的钱,或是拿着自己的钱买来送回国的物资,让贪官腐吏给拿走了吧?
  而且国内的那些产业……也该清理出去了。
  纵然那些是金鹴华一步一步打下的江山,置下的产业。但是现在日军来势汹汹,政府却推三阻四地不抵抗。白雄起他们这些军队奋战在一线,但是被日军冲破的防线却越来越多。
  全都处理了,能卖的卖。不能卖的就毁了。至少不能够把厂子机器留下资敌。
  把这些产业卖了,还能换来一大笔资金。
  他要帮着从海外运输军需,购买军备就需要在国外拥有权势和人脉。作为一个华夏人,在异国他乡能够拥有权势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有足够多的财富。
  在这些海洋文明和商业文明发达的国家,财富就是一切的通行证。
  那么,他在海外的产业就不能卖。那些东西,是他和欧陆的资本家交涉的资本。
  那就只能把他在华夏的这些工厂店铺和良田卖掉。换来大笔的钱。
  包括他的心血,曜日斋。
  也难以留存。
  前线的军队军费不够,他在军费不够的情况下,只能尽自己所能地往里填补。
  罢了罢了,不趁现在卖掉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如果那些产业所在的土地被侵略者占领的话,难道他能够奴颜婢膝地成为日本人以华治华的招牌,以此来换得富贵安生吗?
  绝无可能!就算死了也不能那么恶心地活!
  所以还是卖掉吧,这是最好的选择。
  不卖掉难道让日本人去“军事占领”,然后变成他们运回国内的物资吗?!
  这么大的事情,沈宝宁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大的事,也没法儿给这么大的事情做主。
  他终究要回去一趟。
  当然,并不是现在。
  秀珠现在的情况他着实放心不下。而国内的事情暂时还用不到他,沈宝宁正在按照他发回国的电报做前期准备。
  腊月东北飞雪,生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日本士兵对这样严寒的天气不大适应。冯振霖带着手下的人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这是自从日军侵华后的首次胜利。一时之间,国内欢欣鼓舞——原来,国人也是能够打赢的。
  文人的笔鼓舞着继续战斗,报纸上通篇累牍地写着爱队的胜利,写着冯振霖和白雄起带领的抗日军队何等的英武。
  民间反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众多的民间政党、爱国人士纷纷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最终迎来的却是第四院的秘密屠杀。
  第四院,遵从与韩耿夫命令的特务机构。直属于韩耿夫,犹如一抹藏在暗中的影子,又犹如一把隐在背后的雪亮钢刀。
  造成的□□让人不堪其扰。而韩耿夫在此次秘密屠杀之后,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将首都从北平搬到了南京。
  白雄起和金系的政治力量在北平根深蒂固。即使白雄起去了东北一线,金铨和他那个有名的儿子,让老泰山都觉得忌惮的金四也不再国内。但是他们这一股格外团结的政治势力仍旧让韩耿夫束手束脚。
  他虽然有着军队压制,没有人敢明刀真枪地反对他的统治。但是对他的提议提出异议却也不是少有的事。尤其是对他攘外安内的高明决策,尤为反对。虽然面上没有任何质疑,但是隐藏在暗处的波涛,却从来都没有少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