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但是这些人,偏偏同气连枝,出身名门,交游广阔。若是只有一个两个这样的人,他就直接给枪毙了,还能杀鸡儆猴。但是金铨、白雄起和金鹴华两代人精心培养的嫡系可不是一个两个。
  若是一下子杀了这么多的人,政治绝对会产生动荡。现在都有那么多不知世事的天真之人鼓吹着劳什子的民主宪政。若是那些人死了,岂不是真的坐实了他在□□?
  况且,那些人难道能够乖乖地坐在那里引颈受戮吗?
  用脚指头想一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如此,韩耿夫想,他干脆就不和这些人政斗了。
  和这些书生讲道理,难道能够讲得通吗?三十六计里还有一计叫做釜底抽薪呢。他直接把都城迁到老巢南京去,愿意跟着他走得全都是他的附庸。
  至于那些不愿意和他走的人,骨头再硬又能怎样?嘿,脱离了政治中心,还能说上个屁的话?
  或许还有那些不愿意迁都的人……
  他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决定。白雄起都改变不了的他的决定,那么这些白雄起的小卒子们难道能够改变吗?
  他不能肆意地动他们,他们也别想来影响他。
  于是,迁都南京的事情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反对的声音众多,但是却根本没有让这个进程多停止一分一秒。
  京城方面因为迁都的事情纷乱不休。冯振霖和白雄起提出的多派兵员,对日宣战全都没有应答。也可能是根本就不想应答他们。
  白雄起提出的联合战线和编制军队,为他们的军队增加“救”的番号的提议也没有任何回应。甚至连政府官方的媒体都没有对此次胜利有任何宣张。
  这样的行为,和宋廷对待岳武穆的举动又有何不同?
  韩耿夫根本没有理会这些人。
  在他看来,他以后也是一定会打日本人的。但是他不能为别人做嫁衣。辛辛苦苦把老本儿折进去把日本人赶走,让后让别人过来摘胜利果实?当国家大权?
  这简直就是笑话。
  他忽然有一种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这些愚人,哪里懂得他的苦心孤诣呀!以他的性格谋略,哪里能够容许其他人蹲在自己头上。现在和英美列强交好,也不过是利用罢了!至于日本人,在未来的一天,他也会把他们全都赶出去。
  他想得很好,驱狼吞虎,保全己身,攘外必先安内。但是却忘了还有一种被反噬的风险。
  他在利用对方,对方也在利用他。彼此利用,彼此博弈。到最后谁输谁赢,哪里还有定数?
  韩耿夫认为自己在“剿匪”成功之后,还能够腾出手来去攻击侵略者。但是事实上,他“剿匪”剿的是抗日的有生力量。而日本人,为了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的内部矛盾、为了掠夺华夏资源供给国内,愈发疯狂地攻击华夏。
  国土沦陷,国民哀亡。淋漓鲜血尽在眼前,山河破碎家国同辱。哪里还等得及他韩耿夫的权术施展玩,哪里还等得及他韩耿夫的“腾出手来”?
  每一天都在死人啊!
  韩耿夫最后还是达成了自己最终的目的。
  他成功地迁都了。政治人物都讲究实际。白雄起和金铨的嫡系在明知自己不可能阻拦手里面有着几十万大军的韩耿夫的政治意图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决断。
  他们要求韩耿夫给白雄起所在的军队按时并足额发放军饷。以此作为答应韩耿夫迁都的条件。
  不是不明白韩耿夫迁都是为了釜底抽薪,是为了把他们分而治之。是为了让他们脱离主场。要是选择去了南京,就是去了韩耿夫的主场,从此以后身家性命都系于他人之手。除了遵从他韩耿夫的意愿以外,便是别无他法。
  要是选择留在北平,那么就不再新的首都南京。留在迁都之后的陪都北平,脱离了政治中心。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政坛上的尴尬人。
  他们明白韩耿夫在暗度陈仓。但是这就是韩耿夫明晃晃的阳谋。人家有军队,不拉去打日本人,留在身边儿保存实力。但是那一挺挺机枪却能够威慑于他们。形势比人强,只能勉力为之。
  比起热血上头地要韩耿夫留在北平。说什么守国门之类的话,最后还是拦不住韩耿夫的步伐。不如给前线的战士换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韩耿夫不是能够听得进劝谏的人。尤其听不进他们的劝谏。
  他们是韩耿夫的政敌。而韩耿夫是一个唯我独尊的□□者。
  他们更清楚。日本人打了进来,秉性如风雷的那些人恨不得上战场去和日本人打仗。但是那些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人却恨不得去舔日本人的鞋子。甚至他们的队伍里面,说不定就隐藏着这样恶心的毒蛇臭虫。
  这样做,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不过冯振霖的这次胜利,的确是让国内民心大振。更多的爱国学生、青年前来东北一线进行抗日。也有一些北方军队,加入到了抗日的队伍当中来。
  爱国商人捐赠物资,革命文人在□□的笼罩下写下振聋发聩的文字。
  有人为了生命,为了富贵,向权贵和侵略者软了膝盖。有人却为了国家,为了风骨,放弃了家财,放弃了前途,放弃了生的机会。
  芸芸众生,好似浮世画卷。而那些闪闪发光的灵魂,就如同星子一般,照亮了漫漫长夜,照亮了这个漆黑的时代。
  就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第217章
  冬日一役,打醒了国人的斗志。但是实际上,前线仍旧是输多赢少。人一日日地死,有日本人,也有华夏人。
  但是还是华夏人死的多——装备实在是太差,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专业士兵也不够,有好士兵多都是农民和学生。在此之前,对战场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日本人从山东和汉口登陆,进一步往华夏内部延伸。韩耿夫终于舍得给白雄起与冯振霖发放军饷了。但是也只是粮食弹药够。给的那些大洋压在手里,什么也做不成。日本人有英国造的迫击炮,但是他们却连机枪都不能坐到每个连都有。
  这样的仗,能怎么打?
  白雄起和冯振霖把大洋换成了汇票,想尽办法把汇票和消息送到了敌后自己人的手里。白雄起养的死士亲自将汇票和消息送到了前往英格兰的船上,同时又发送了密电过去。
  用两种途径传递消息,防止出现意外。
  ——或是信件流佚,或是电报信号中断。
  这样重要的消息,双重方式发送,会更加保险。
  金鹴华接到了消息之后,把汇票里的钱给兑成了英镑和美金。然后去联系熟人。
  斯坦尔,霍布斯,都是欧陆上的大军火商。
  虽然说各个国家都有关于军火买卖,尤其是对外国的军国买卖的限制。但是资本家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不一致的。有机会大赚一笔,没人会计较。
  当然,他要尽可能地压价。用这些钱,尽可能地为国内的战士们买到更多的枪械。
  这是他能够为这个老大帝国做的事情。他会全力以赴。并将不惜代价地将这批军火送回国内。
  修斯霍布斯与约翰斯坦尔两个人都对这笔单子很感兴趣。但是一听到金鹴华需要他们把东西送到正在打仗的华夏之后,就都不愿意了。
  “亲爱的盖文,这太危险了!日本人万一扣下了我们的船,我们岂不是血本无归?我可不相信您会在我们的船被扣下,枪械全都打了水漂后还能够高高兴兴地把尾款给付了!”
  这是修斯霍布斯那个情感丰沛的花花公子用他的感叹调来拒绝运送。
  “得得得得!盖文,我……我想和你说。我不愿意干……干,干这么危险的事情。是的,是的,您再说一遍。对,华夏在打仗,这是个问题。”
  这是约翰斯坦尔那个老狐狸用着葛朗台的语气在模糊重点。
  他可真是一个犹太人。所以说老葛朗台在犹太人哪儿学到的法子才能被他用得那么活灵活现。金鹴华在心里道。
  不过他早有预料。没有谁会干那种亏本的生意。要是算上运输的话,东西送不到的话就要退款。一分钱不挣反而要搭上军火。这可不是什么好买卖。
  或许日本人会因为他们这船是欧陆国家的船而不再拦截。但是谁说的准呢?
  现在的日本,军国主义盛行,战争成为了主调。英格兰允许日本人侵占华夏的利益,但是英格兰可没允许日本人直接引发远东战争,占领华夏的大片土地——这可是会挤占英格兰的利益、会让英格兰老大哥收拾的行为。
  可是那些日本疯子不还是干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发疯。直接把他们的船给扣下?
  库页岛、青岛、汉口几个地方,现在都有日本军队驻扎。”而且日本军舰在华夏领海里巡航,就是为了拦截外部给华夏军人进行援助,同时方便自己运输兵力。他们家的船队是厉害。可是再厉害也只是商船,哪里比得上集一国之力的军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