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同人>[红楼] 贾璋传> 第158章

第158章

  贾璋指了指桶里的鱼:“妹妹这话,纯粹是在浑说了。我钓的鱼数量不多,但是个头都挺大的。就算做不了大菜,但也足够让厨房做一碗好鱼汤出来了。”
  黛玉笑道:“好吧,三哥哥总是有道理的,鱼汤也是极好的。你现在忙于经纶,有闲垂钓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又怎能扰了你的好兴致呢?”
  贾璋道:“我整日里跟着韩学士修实录,也算不得太忙。倒是下旬就要入大内轮值了,想来不会像眼下这般轻松了。”
  黛玉看向贾璋,很是认真地道:“父亲说过,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只盼着三哥哥享和风细雨,不用面对那霹雳雷霆。”
  “我虽然知道三哥哥做事谨慎,不用我提醒,但还是忍不住提醒你谨慎小心些。人人都羡慕你的风光,又怎知这君恩来之不易呢?”
  贾璋心里暖流洋溢,他扔了钓竿,走到黛玉身边,蹲到她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妹妹不用担心我,我会万事小心的。好歹我也是陛下亲自点选的状元郎,只要不犯大错,陛下不会惩罚我的。”
  黛玉听到这话,才放下心来。
  在贾璋钓完鱼后,和贾璋一起扫了岸边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
  然后两人登山渡水、过树穿花,前往黛玉往日里葬花的花冢里将残花葬了,这才拎着装着鲫鱼的木桶离开了陶园。
  至于那几条小鲫鱼,自然是被送到了厨房,熬成了一碗香气扑鼻的鲫鱼汤。
  待到休沐日结束后,没过两天,贾璋就被前来翰林院领人的小内宦带到了奉天殿。
  轮值翰林的工作内容包括记录君臣对话,为皇帝草拟诏书,回答皇帝的问题等工作。
  贾璋来到奉天殿后,被小内宦引至角落里的桌椅旁边,这里就是他办差的位置了。
  贾璋展纸磨墨,做好准备工作后站在桌子旁边想,他这第一次轮值就赶上了大朝会,工作压力可不小。
  不过,这份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果他能出色地完成全部工作的话,那他也会得到绍治帝的赏识。
  会读书的状元和会办事的臣子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待到绍治帝御临奉天殿,贾璋跟着殿中大臣们一起给皇帝行礼。
  在这之后,他才坐到椅子上开始工作。
  今天早朝讨论的主要事件不算特别多,但也说不上少。
  李朝世子病逝,高句丽请封新世子;夏季将至,河道衙门奏请疏浚黄河;户科给事中弹劾江西粮道贪弊。
  对了,还有人建议绍治帝召开选秀。
  绍治帝后宫里面妃嫔不多,膝下子嗣也不多,有人提起选秀的事情也不奇怪。
  贾璋心想,不管这些人是在担心国家传承,还是在奉承绍治帝,选秀这事都和他们家没有关系。
  既然已经选择转换门庭,想要博个清贵名声,就不要想着把女孩子送进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去搏前程……
  贾璋一边想着这件事,一边规规矩矩把君臣对话记录在案。
  他速记的本领还不错,字写得又快又清晰,整个人忙得要命,一点儿都没注意到老父亲贾赦欣赏他当差的欣慰眼神。
  贾赦也不在意,他这么多年上朝,除了亲眼目睹贾璋中状元的那次外,顶数今天上朝开心。
  看着儿子坐在那里写字,他站在大殿里,都不觉得脚疼了!
  早朝结束后,绍治帝起驾,回到了工部为他新建的玉熙宫。
  贾璋麻利地整理好文稿,跟着绍治帝起驾回宫的队伍一起往玉熙宫去了。
  在把自己的手稿交给司礼监少监后,贾璋被内宦带去吃午饭,并被告知绍治帝去给太上皇请安去了,吃完饭后在偏殿里等着就成。
  不得不说,玉熙宫提供的四菜一汤味道非常好,比起光禄寺供给翰林院的食物要好上一百倍。
  贾璋吃完饭后被小内宦带去漱口熏香去了,在这之后,又等了大概大半个时辰,才见到绍治帝身边的大太监陆英。
  他过来道:“有口谕,贾编撰,陛下召见。”
  贾璋立刻上前道:“臣遵旨。”
  第118章 御前当差火耗之策,侃侃而谈帝王心许
  贾璋走进玉熙宫后, 向绍治帝行礼道:“臣叩见陛下。”
  绍治帝笑道:“爱卿平身吧,这一个月在翰苑当差。感觉怎么样啊?”
  贾璋恭谨地回答道:“臣多谢陛下关怀,翰苑前辈对臣都颇为照顾, 史馆的事情臣也应对得来。”
  绍治帝道:“你的水平,应付史馆里的差事不成问题。朕刚才看过你今天记录的手稿, 比那些积年的老翰林记录的还细致。可见你在翰林院里, 也是如鱼得水。”
  贾璋腼腆笑道:“陛下过誉了。”
  绍治帝随和地道:“你的才华, 朕心里有数,不用这么谦虚。朕仔细读过你那篇监管户部钱官贪墨火耗银子的文章,很有启发。你现在跟朕聊聊, 你具体是怎么想的。”
  贾璋没料到绍治帝会这么快就向自己问策了, 但他也不怕被绍治帝问。毕竟他入朝为官是来做事的, 又怎会害怕绍治帝的垂询了?
  如今绍治帝既没问他怎么解决朝廷收债难的问题,也没问他与上皇、诸王有关的敏感话题, 他组织好语言后大大方方回答问题就是了,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他上前道:“启禀陛下, 太/祖高皇帝要求各级官府只征收税银,不征收各色粮米作物。统一的征税要求避免了地方官征收各项苛捐杂税,以此鱼肉百姓,可谓国朝第一善政。”
  “当时运河不通,盗匪横行, 为了减少损耗,朝廷把熔铸官银的事务交给了地方, 允许地方在留足用银后再转运官银。自此地方官常以耗损为由私扣钱银,名为火耗, 实为贪墨。”
  “太/宗皇帝时,京杭运河被朝廷疏通, 地方盗匪也被剿杀殆尽,在这之后,太/宗皇帝要求各地州县将征收银两押送京都,由户部钱官熔铸官银,这样的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地方的贪墨。”
  “但时间一长,地方官员便开始收买户部钱官在销熔碎银时恶意制造‘火耗’。如此上下一心,贪墨又重新横行起来。”
  “朝廷多次斩杀贪污官员,但这样的事情依旧屡禁不止。臣建议陛下私下里命人收集民间碎银熔铸,陛下亲自观之后厘定火耗数额。如此一来,户部的钱官必然不敢继续欺上瞒下,地方官员也会收敛许多。”
  “微臣觉得陛下可以单独划拨养廉银子给地方官府,地方官员因为俸薪不敷衙门应用,已经把火耗当成了约定俗成之事。若直接蠲免火耗收入不拨养廉银子,臣怕地方官员搜刮民财霍乱百姓,因此损伤陛下的英名,辜负陛下爱护臣民的拳拳心意。若真如此,臣便是万死也难以赎罪。”
  “臣相信在陛下推出养廉银制度后,那些清廉的臣子会感念陛下爱护臣子之心的。”
  “而且因为养廉银的存在,即便陛下要提高对贪墨火耗者的量刑标准,那些想要贪弊的官员也无法对陛下的改革说出半句怨言……”
  绍治帝听到贾璋的话后,甩了甩手上的碧玺串珠。
  他心里对贾璋的建议是很满意的,贾璋话里的未尽之意他也能听出来。
  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俸禄不算太高,但在国朝初年时还是足够官员花用的。
  再加上挂靠田地得来的收入,官员们的日子还是很过得去的。
  但是如今朝廷人口繁盛,物价飞涨,一石米的价格都已经涨到国朝初年的两三倍了。
  那点子俸禄已经不够大臣们的花费了。
  绍治帝也不是生下来就做皇帝的,他做儿臣的时赏赐下人、探听消息、三节两礼……样样都需要大笔的银钱。
  他当然知道底下的臣子光靠俸禄,是没办法把日子好好过下去的。
  朝中对于火耗改革的阻力也不小,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被调到地方任职去了,又怎会愿意掘了自己的后路呢?
  甚至还有些人对那些因为贪墨火耗而入狱的人报以同情的态度……
  其实允许地方留点火耗也无伤大雅,只要底下的臣子们都心照不宣地不踩皇帝的红线,貌似这件事情也不算什么大事。
  但是绍治帝还年轻,他还没到那个想要你好我好大家好,给自己留个仁君名声的年纪。
  哪个皇帝在年轻的时候没想过自己要做汉文帝、唐太宗那样的圣君明主了?
  在绍治帝的这个年纪,太上皇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
  他御驾亲征征服鞑靼,清量田亩划分土地,也是做出了很多政绩的。
  那个时候的太上皇是何等的乾纲独断?不论是谁挡了他改革吏治清量田亩的路,都会被他碾成历史车轮之下的一抔黄沙。
  可人都是会变的,当太上皇渐渐年迈,当他失去心爱的太子,当他对皇子夺权忧心忡忡,当他因为生病而对朝政力不从心的时候,他就开始渴求一个仁君的名声,开始固步自封起来了。
  但绍治帝还在最好的年纪,四十岁,这正是君王年富力强的年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