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同人>[红楼] 贾璋传> 第178章

第178章

  所以他的那本《尚书通考》必须在朝廷正式提出编纂会典之前定稿刊印。
  这也是杨宗祯今天找他过府的原因。
  只听杨宗祯对贾璋道:“你是三元及第的文魁,这是你最大的优势。但你年纪太小了,这又是你身上最大的劣势。”
  “若是你能在朝廷正式提出编纂会典前刊印你的《尚书通考》,那你成为纂修官的几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看过你你那本书的前两章,写得很有水平。刊印出去后,实学一派也会想办法为你造势。”
  “而且最重要的是,最近火耗改革进展得很顺利。陛下心里也会记得你进言献策的功劳,他不会反对你参与到会典的编纂当中,反而会对此乐见其成。你的优势很大,所以一定要把书尽快写完,而且一定要保证质量。”
  贾璋重重地点了点头。
  师门果然靠谱,杨阁老这个师祖对他和老师两个人也是真的好。
  贾璋又怎会辜负杨宗祯的良苦用心,在《尚书通考》这本书上掉链子,让杨宗祯在实学一派的师兄弟面前丢面子呢?
  他这几天就算焚膏继晷,昼夜不眠,也要把书给编好!
  此时此刻,贾璋心里无比感谢黛玉这个宝贝妹妹。
  如果不是黛玉主动提出要帮他校对句读、措辞与错字的话,如果他没有毫不犹豫地把这件事情答应下来的话,只怕他会因为这些事拖慢编写《尚书通考》的速度。
  在朝廷正式定下编纂《大盛会典》修书队伍前的时间比黄金还宝贵,他又怎能不对黛玉的偶然之举感到感激呢?
  还有杨宗祯,师祖待他这般上心,未尝没有为远行的叶士高照顾徒弟的心理……
  他不但为自己感谢杨宗祯,也为叶士高感谢杨宗祯。
  “师祖……”
  看到贾璋湿漉漉的眼睛,杨宗祯笑道:“别说那些感谢的话了,你现在这副模样,倒像是个小姑娘似的。”
  “去吧,快点去把我院子里的海棠收拾好。若是收拾得不好,我可是会代你师父罚你的。”
  贾璋连忙把这个差事应了下来,在向杨宗祯行礼后,直接把袍子下摆掖进素银带,拿起杨家仆役捧过来的工具去院子里修剪花枝去了。
  杨宗祯轻笑了一声,退之膝下就这么两根根苗,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弟子,他总得帮着他把人照顾好了。
  第134章 注疏出世副总裁官,走马上任贾琮院试
  因为杨宗祯的嘱咐, 贾璋只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批改、增补等工作。
  在杨宗祯和林如海分别审阅过他的书稿后,这本已经定稿的《尚书通考》就被送进了贾母的书坊。
  工坊印刷匠人采取了三班倒的工作方式, 在他们的努力下,贾璋的新作很快就面世了。
  在这之后, 实学一派和杨门之人开始为贾璋造势。
  他们的行动非常顺利, 贾璋这本《尚书通考》既义理详实又鞭辟入里, 他们吹捧起来也不吃心。外人听到后,也不会质疑他们的话语。
  没过多久,贾璋就被仕林视为年轻一代的文魁, 声名大振。
  就连宫里都听到了些许风声。
  这倒是很正常, 耄耋老儒学问深, 也不会引人注目;年少才子著书立说,才会成为新闻。
  在得知此事后, 绍治帝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他曾经勉励过贾璋, 让他好生做学问。日后也好成一代文宗, 扬大盛文华。
  如今贾璋著书立说,未尝没有他这个君父殷殷嘱咐的功劳!
  绍治帝当然会觉得,贾璋能够如此进取,是他把君父的嘱咐全都记在心里的结果。
  手下多了一个忠臣种子,绍治帝自然会觉得高兴了。
  于是, 在太上皇与绍治帝拿定主意要编纂《大盛会典》后,绍治帝就直接把贾璋安排进修书的队伍里面去。
  谁都能看明白杨门的造势之举, 杨宗祯想要提拔徒孙的心思更是人尽皆知。
  但是,在贾璋的经义注疏义理详实、文采精华的前提下, 谁也挑不出来他们的错出来。
  这就是阳谋的优点了。
  光明正大四个字,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绍治帝也不会因为杨宗祯的操作感到生气。若是杨宗祯每次操作都能给大盛带来一本《尚书通考》这样的经学著述, 那他恨不得让杨宗祯多操作几次才好呢。
  在杨门与实学一派操作《尚书通考》的事情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就已经心中有数了。
  会典的风声已经传了出来,杨门如此紧急操作,必然是要推贾茂行上位。
  宋榆对此接受良好。
  于公,贾璋的差事确实做得好,进入翰林院后就没出过什么差错。
  他文采精妙,学问扎实,担得起纂修官的职责。
  于私,他和林如海也算是朋友。虽没到肝胆相照、共同进退的地步,但也比点头之交要强许多。
  他不一定会雪中送炭,但并不介意顺水推舟。
  林如海是贾璋的未来岳父,有这层关系在,他愉快地做出了决定。
  他不会反对这件事。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绍治帝居然这样看重贾璋。
  绍治帝不但让贾茂行担任纂修官,还让贾茂行担任编纂会典的副总裁官。
  “贾修撰年幼,朝中或许会有人对此议论纷纷……”
  宋榆对绍治帝说出了他心存忧虑的地方。
  “有志不在年高,贾茂行的《尚书通考》我也读了,的确有许多收获,他当得起这份职责。”
  “而且,这份名单是太上皇拟定的。宋学士,前些日子太上皇梦到了老荣国公和张大学士。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这样拔擢小贾修撰。”
  宋榆这才知道那个副总裁官是怎么来的。
  他心中的疑虑也消失了。
  京中三品以上高官全都对绣衣使者的能力心知肚明,而且,太上皇在退位后愈发随心所欲了。
  若这是太上皇的意思,朝廷上是不会出现太过激烈的反应的。
  别说是贾璋,就算太上皇提拔上来一位毫无资历的编修,又有谁敢触怒老龙之威?
  所以宋榆接下了名单,高声赞颂起两位陛下的慧眼与圣明……
  在被小吏带到翰林院内堂后,贾璋看向内堂上的牌匾。
  玉堂。
  登临玉堂入云霄,这名字的寓意极好。
  他步入翰林院内堂后,只见宋榆坐在首位,另有三位侍讲学士坐在宋榆下首。
  在大盛,侍读学士都在御前担任经筵日讲官,甚至还会兼任其他职务,公务十分繁忙。因此这些人并不参与翰林院日常修史等工作。
  所以此次编纂会典的副总裁里面也没有侍读学士的身影,只有几个声名不错的侍讲学士出现在太上皇的名单之上。
  贾璋进来后,立即上前参拜道:“下官拜见掌院大人与三位学士。”
  宋榆让贾璋坐在下首,然后主持会议道:“此次朝廷要编修会典的事,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会典的总裁官是我与礼部的两位侍郎,副总裁官就是在坐的三位了。其余的纂修官,要从翰林院中选拔出来。这件事交给许侍讲负责。”
  “在太上皇的名单里,许侍讲是副总裁官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在修书时,你也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
  许侍讲听了后喜盈于腮,忙不迭地应了宋榆的吩咐,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会把两位陛下和宋掌院交代下来差事办好。
  听到宋榆的话后,贾璋心里十分诧异。
  以他三元及第的科名与编修上皇实录、著书《尚书通考》的资历,当得起纂修官的指责。
  翰苑里的翰林们又有几个比得上他的资历呢?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这一届三鼎甲幸运,一入职就能赶上编修实录的好差事。
  但是,若做副总裁官,是不是太过抬举他了?
  要知道,其他的副总裁官可都是翰林院里积年的侍讲学士。
  而他如今不过是一介修撰罢了。
  修史是大事,是断然不可以马虎的。
  太上皇要修史,毫无疑问是希望翰林官们为他记功,写下他推位让国、尧天舜地的胸襟与气度。
  绍治帝不反对这件事,是因为他在登基后查了盐税大案,处置了不少贪官污吏。若论功绩,也少不了他的一份。
  除此之外,记录太上皇推位让国的胸襟气度时也会加强绍治帝皇位的合法性,绍治帝当然会对纂修会典一事大力支持了。
  但是,正是因为两代君王都在乎会典,贾璋才为这个副总裁官的职务感到诧异。
  要知道,三位总裁官基本上只负责挂名与审核,纂修会典的实际工作还是要由副总裁官来做的。
  他这么年轻,能够服众吗?
  “掌院学士,下官年少德薄,才疏学浅,如何当得起副总裁官的职务呢?”
  宋榆道:“这是太上皇定下的名单,圣意难违,贾修撰还是不要推辞了。你是三元及第的出身,百年难见的文魁,或许上皇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把你安排进这份名单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