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同人>[红楼] 贾璋传> 第195章

第195章

  杨叔玉他可是一块难得的香饽饽。
  他不但才貌双全,还是进士,还有一位阁老祖父,这样条件好的青年男子是很难得的。
  于是,疼女孩子的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也好让女儿终身有靠;不疼女孩子的人家更想把女儿嫁给他,以期攀附阁老,带挈自己的前程……
  杨叔玉不堪其扰,参加完琼林宴后就跑到叶家躲清净,可没过多久,就又被人找到叶家门上。
  他只好再找新的地方。
  听闻贾璋有一处别居后,杨叔玉就立刻跑到贾璋这边儿来了。
  因为杨叔玉已经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所以这次搬到贾璋这边儿后,他基本上就再也没出过门了。
  这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模样,竟有些像个被养在深闺的小姐。
  因为这个,叶荆和贾璋没少笑杨叔玉,当然,他们开得玩笑并不过火,杨叔玉听了也觉得好玩,并不会因此生气。
  直到杨叔玉考入庶常馆后,这股攀附杨家的热潮才退下去,杨叔玉他也可以放心地搬回家里住了。
  探春的婚事也被贾母给定下来了。
  贾母给了探春两个选择。
  一个是普通人家出身的同进士,一个是浙江守备邬家的二公子。
  前面这个,是贾母好不容易才从本科进士里面挑出来的人选。
  在二甲进士里,十来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占比很少。
  这也很正常,贫寒人家的孩子光是凑齐束脩就已经很难了。
  凑够束脩后,他们的教育资源也很一般,水里火里考出来,都不一定能考中一个举人。
  更别说是进士了。
  只有那些天赋过人之辈,才能小小年纪就脱颖而出。
  如果不是这等天赋过人的才子,那就是权贵之家从小培养的后代。
  这种人家的孩子还要既勤奋聪明又不倒霉,这才能早早考中二甲进士。
  但这样的年轻人是不会娶探春的。
  探春是很不错,可是他们有更好的选择。
  朝中要员的孙女,清流干吏的千金,哪个带来的助力不比探春带给他们的助力多?
  如果探春像迎春一样,是贾璋这位内阁中书的亲妹妹的话,那探春也不是不可以。
  但问题就在于探春她不是,就算贾母许下空头支票,说贾璋同样疼爱探春,外人也不会相信。
  所以贾母只得降低标准,给探春挑了一个二十三岁的同进士出来。
  这人是耕读人家出身,二十三岁还未娶妻。
  他大抵也是不想娶乡下寒门小户之女,想攀上一门有助力的岳家,这才拖到了现在。
  至于邬家,他们家祖上原是老国公的下属,两家这些年来也没断过联系。
  去年贾母过寿,邬家人还送了珍贵的玻璃插屏过来为贾母庆贺。
  从某种程度上说,探春与邬家的二公子还算门当户对。
  浙江守备与太常寺少卿都是正五品的官职。
  虽说贾政手里的权力比不上邬守备,但是荣国府的门第本就比邬家高,贾璋还是内阁中书,探春又是贾母亲自教养长大的。
  她配邬公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只是若嫁到邬家,探春就要远嫁到浙江了。
  而那位同进士已经为自己谋得了户部提举的职位,如果探春和对方说亲的话,探春就可以留在京城里面了。
  但是他也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他家要比邬家穷很多。
  贾母把这两人的优劣全都告诉了探春。
  “如果你相中了那位小刘大人,我就托你三哥去探探对方的口风;如果你相中了邬公子,那你就可以准备绣嫁妆了,是邬夫人来信想求娶咱们家的姑娘的。”
  这件事,只能让探春自己决定,而不能让赵姨娘这个做母亲的替探春选。
  贾母心想,赵氏眼皮子浅,她能给探春选什么好夫婿?
  那女人肯定会选邬家,因为邬家给的彩礼必然比刘家多……
  “所以,你是怎么想的呢,三丫头?”
  第148章 看中刘家传讯刘承,探春定亲叮嘱贾环
  探春没有立即作出决定。
  婚嫁可是一辈子的大事, 她只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就算再刚强,也很难在这种事情上杀伐果断。
  “老太太, 容孙女回去好好思量一二吧。”
  贾母点了点头,其实她是更喜欢刘家的。
  荣国府的公子们全都弃武从文了, 在这种时候, 嫁到邬家可不是什么上好的选择。
  如果邬家抱着荣国府转换门庭后资源闲置, 他们家娶荣国府的女儿能占便宜的想法,那他们就打错了主意。
  资源置换、利益均摊……老国公留下来的人脉资源对文官依旧有用。
  大房的资源探春根本沾不上边儿,贾母也不会允许贾璋把他手里的资源人脉用到旁人身上。
  就比如说元春夫妇他们求贾璋给清哥儿介绍先生, 这样的小事, 在贾母心里只是举手之劳罢了, 贾璋帮了也就帮了。
  可若元春夫妇对贾璋提出了无理要求,那贾母不用贾璋出头, 她就会主动帮他把元春扫地出门, 省得他难做。
  探春与贾母的情谊远不如元春与贾母的情谊深, 元春都没得到的东西,探春又怎么可能拿到了?
  二房的资源不多,贾政那个假道学更是不可能把他手里的资源给女婿用的。
  在王夫人被关起来后,贾政就有些患得患失。不把所有筹码抓在手中,他就会心慌气乱。
  在这种时候, 探春又能占到什么便宜?
  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件事,贾母才觉得刘家更胜一筹。
  如果贾母真的觉得邬家无可挑剔的话, 那探春她就不会听到刘家的名字了。
  但是刘家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邬家豪富,刘家寒苦, 两家的对照十分强烈。
  在刘承中第前,刘家只是乡户人家。
  贾母猜测, 他们家里能供得起刘承上学,那他们家的日子或许会比去年冬天来荣国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家里好过许多。
  但是,就算会好过一些,也不会好过太多。
  光是看刘承的衣着打扮,吃穿用度,就知道刘承他们家里并没有因为刘承中举就摇身一变,变成乡下富裕的大地主。
  他们家的日子必然是很清苦的,与元春嫁的石家、迎春嫁的赵家根本没法比,贾母不确定探春是否能接受那样的生活。
  但贾母也没有办法,对于探春来说,刘家和邬家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
  至少她打听过,刘承和邬二公子都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人品也都还算可以,刘承不是戏本里的陈世美,邬二公子也不是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
  探春的条件在这里摆着呢,她的选择很有限。
  璋哥儿的朋友里,杨公子、孟公子他们都很年轻,但贾母连提都没有提过一嘴。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探春根本配不上人家。
  人品模样全都是配得上的,但是家世身份配不上啊!
  如果探春是贾璋嫡亲的妹妹,那她谁都配得上,可问题是她不是,所以探春她很难找到赵家萍那种四角俱全的进士夫君。
  贾母心里很清楚,如果错过了刘承和邬二公子,还不知道下一个适龄的未婚公子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万一是个绣花枕头表面光,那探春她可就惨了。
  因为邬家和刘家各有优劣,所以贾母才让探春自己做选择。
  如果想要日后的风光,就去刘家赌一把;如果想要安安稳稳的日子,就嫁去浙江邬家。
  有荣国府在,探春在邬家不会过得太差的。
  老国公曾做过邬家的恩主,这也是这些年邬家一直往荣国府送厚礼的原因之一。
  如果邬家苛待探春,也是会被人指指点点的。
  贾母她一点都不想影响探春的判断,若非王氏被禁足,贾政又对探春不上心的话,她这个祖母根本不用操心探春的婚事。
  如今她管了这件事,不过是不想耽误探春而已,但她也不想一片好心,最后却被探春埋怨。
  所以这其中的利弊,只能由探春自己权衡了。
  探春思来想去,最后还是选了刘公子。
  比起邬二公子,她还是更想嫁已经做官的读书人。
  那邬二公子是次子,还没有功名,更不是琏二哥和蓉哥儿那样的承爵长子。
  就算捐了官,前程也极为有限。
  若是邬家不愿意在二公子身上投资,或是邬二公子与宝玉一样不上进又爱怜香惜玉的话,那她以后还有什么好日子可过?
  总不能姐姐妹妹,妯娌嫂子都有诰命,就她一个人是白身吧?
  所以,还是刘承肉眼可见的功名来得实在。
  如果刘承日后能升迁,那她就算是跟着对方熬出头了。
  如果刘承日后没有前程,那就当她花钱买诰命好了。
  有荣国府在,不论刘承是出头还是不出头,都不敢给她难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