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说到这里,夏太监的语气已经十分严厉了。
“两位娘娘,杂家劝你们听陛下的话。”
“若是在这个时候,您二位还触犯天威、违逆御心的话,那马家和孙家可就真的连最后一条后路都没有了。”
夏守忠心想,马家和孙家孝顺过他不少银子,看在那些银子的份儿上,他就做回好事吧。
反正对自己没什么害处。
不过,若是马娘娘和孙娘娘不听他的话,那他也不会多管闲事。
夏老爷他可是黑心黑肝、烂肠烂肚的恶人,可不会为了那点微末情分,就给自己揽责任,给别人出主意,做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蠢事……
他难得生了一回好心,可这好心也不是人人都愿意接受。
两位娘娘里,只有晋阳伯府出身的孙氏把夏太监的话听了进去,离开玉熙宫,寻思别的路子去了。
而那治国公府出身的马氏不但不听夏守忠的劝告,反而愤怒地大骂道:“你算什么东西!也敢来教训本宫?忘了你卑躬屈膝给本宫打伞的时候了?”
“我要求见的人是陛下!陛下见不见我,和你这个太监有什么关系?本宫好歹也是个主子,尚且轮不到你这个奴婢训诫!”
夏守忠听到这话后当即冷了脸,他甩了甩浮尘,阴阳怪气地道:“那娘娘就等着吧,是杂家多管闲事了。”
言罢,他又眯起了眼睛:“娘娘这是来为母家请罪的,还打什么伞?小锦子,还不快去把那位姑娘手里的伞接过来!若是耽误了娘娘请罪的大事,咱们这些奴婢可就是罪过了。”
听到夏太监的吩咐,小锦子立刻走上前去,夺走了马氏侍女手中的十八骨油纸伞,马氏整个人也被暴露到阳光下面。
此时正是六月上旬时候,太阳虽不像盛夏时分毒辣,但正午的太阳同样炎热,能把人炙烤得□□。
马氏本就弱质纤纤,如今又被夺了伞,她又怎么可能撑得下去呢?
不过夏守忠才不管马氏能否撑得住!
他好心劝告,马氏却言语侮辱于他,若是不报仇,他以后就不用做这个六宫都总管了……
直到未时,绍治帝都没有召见马氏。而马氏从早上跪到现在,水米未进,已然撑不住了。
马氏的侍女想劝她回宫,还没说话,就见她们家娘娘摇摇欲坠,径直倒了下去。
多亏她垫了一下,才没让马氏摔到地上。
但即便如此,马氏还是动了胎气。
如果没有侍女及时垫下去,只怕马氏根本保不住她那刚满一个月的孩儿。
绍治帝得知马氏有孕后,心里生出了些许悔意来。
他带陆英一起去启祥宫探望马氏,刚想对马氏说,只要她养好胎,他就会宽恕治国公府的家眷,以此安一安马氏的心。
谁能想到,还没等他说话,马氏就跪倒在地,为她家父兄求情!
绍治帝见她如此不顾惜皇儿,又如此威逼于他,心里愤怒极了,直接拂袖而去,脸色更是难看得厉害。
马氏居然想让他宽恕那些妄图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真真是昏了头,不想要命了!
若非马氏怀着他的皇儿,他定要把这个头脑不清醒的妇人打入冷宫,让她明白什么叫连坐,什么叫反贼家眷的待遇!
就在宫里乱成一团时,宁府接到京郊玄真观太爷送来的消息。
他们府上珍大老爷服用丹丸,功法大成,羽化飞升了!
第173章 贾珍丧礼死亡根由,东府婆媳尤氏母女
东府尤氏与贾蓉夫妇甫一听闻贾珍宾天的消息, 全都唬了一大跳。
贾珍向来无病无灾的,如今突然没了,这其中怎么可能没有隐情?
可问题是, 这消息是老太爷送回来的。
而且,老太爷还言之凿凿地说贾珍是功行圆满, 升仙去了。
在他老人家给出贾珍去世的原因后, 贾珍就只能是羽化飞升, 升仙去了。
不管是尤氏,还是贾蓉夫妇,都没有刨根问底的意思。
贾珍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他们根本就不关心……
但为了孝顺的名声, 贾蓉就算再厌恶父亲贾珍, 也不能把自己对贾珍不上心的模样表现出来。
因此他连忙脱下锦服,换了素衣, 又找清客给朝廷写丁忧折子, 又让人套车, 带了一干家人媳妇出城去玄真观探看贾珍的情况。
除此之外,他还命人请李太医出京,来玄真观为贾珍诊脉。
李太医到达玄真观后,只见贾珍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等地都烧得紫绛皱裂, 一看就是服食了丹砂红丸,中毒而死。
他心知贾珍已经命丧于黄泉之下了, 也清楚自己没必要给贾珍诊脉了。
人死如灯灭,他又不是能活死人、肉白骨的神医, 断然没有拯救贾珍性命的本事。
于是,他在第一时间把实情说给贾蓉听, 没有丝毫隐瞒,处处详细可感。
李太医这样谨慎,纯粹是爱惜羽毛。
他可不想让自家沾上救治不及时的恶名,他日名声扫地,无颜坐馆行医。
听到李太医告诉他贾珍没救了的消息后,贾蓉心里几乎没有什么波动。
但他脸上还是露出了悲切的神情,又忧心忡忡地请李太医去了真宫给贾敬诊脉。
得知贾敬身强体健的消息后,贾蓉才松了一口气,对李太医哭诉道:“父亲升仙,已让我十分伤怀。所幸祖父安然无恙,否则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他哭得十分伤心,就连喉咙都哭哑了。
李太医见贾蓉这般悲恸,便温声安慰贾蓉道:“令尊去世,你心里难过也是有的,可是老太爷、夫人和少夫人都指望着你,你也不能哀毁过度,伤了自己的身子啊!”
“万幸的是,尊祖父日常只修习导引养气功法,并未服丹行散,身体非常康健。长生仙道什么的,我这个俗人也不懂。但还是能向你保证你祖父的健康的,这一点,小蓉大爷倒是不用担心。”
贾蓉听他这般劝解,才佯装自己被安慰到了,止了悲啼。
送走李太医后,贾蓉扶着四喜的胳膊,一面让人整理贾珍的仪容,一面让人进京向荣宁二府报信,又殷殷相劝,把贾敬迎回宁府将养,省得贾敬住在这玄真观里面,触景伤情。
翌日一早,四喜请来的天文生选好了入殓的吉日良辰,三日后就可以开丧入殓。
因为天气炎热,尸体不好进城,贾蓉把贾珍的遗体挪到铁槛寺里停放,宁府早年置办的名贵寿木也停放在家庙中,把贾珍的遗体停放家庙里,很是便宜。
在离开铁槛寺前,贾蓉又拿了银子,请家庙里的僧侣为贾珍做道场念往生经。
在安排好诸多杂事后,贾蓉才回京筹办起贾珍丧礼上的种种事宜。
因为贾璋和贾琏都是有职之人,无暇帮忙,所以贾母派贾琮、贾环两兄弟去东府帮衬帮衬贾蓉这个侄儿,以示宁荣二府兄弟之亲。
唯有宝玉,既不通俗务,又不晓世情,贾母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派他去宁府帮忙,省得他给贾蓉添乱。
除了贾琮、贾环两兄弟外,还有贾珖、贾珩、贾蔷等族人协助贾蓉办理丧事,因此贾蓉做事时井井有条,并没有什么忙乱的地方。
在绍治帝批复了丁忧折子后,贾蓉的清客写好了谢恩折子,贾蓉抄好后送至通政司,官面上的事情就算了了。
在这之后,他才安心地办起贾珍的七七大祭,做那哭丧守灵、接待宾客、收纳奠仪等事。
待到良辰吉日,他才破土出殡,路上又有老亲路祭,也算是贾珍这短短一生中,难得的风光时刻了。
在把贾珍葬到贾族墓园中后,贾蓉又结庐守丧,做了一副孝顺模样表演给世人看。
此中种种,暂不细表。
只说贾敬从玄真观回宁府将养,贾璋时常过去拜访自己这位伯父。
与此同时,他也在贾敬那里听到了贾珍去世的真相。
和贾璋猜想的差不多,贾珍这人果真是被贾敬大义灭亲,亲手送去见阎罗的。
而贾敬痛下杀手的原因超乎了贾璋的想象。
他本以为,贾敬大义灭亲,是因为贾珍流露出对贾蓉的仇恨与对纨绔生活的向往。
贾敬担心日后出事,这才提前痛下杀手的。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贾珍这贼子,竟然妄图弑父!
不过仔细琢磨琢磨,贾璋就寻思过来了。
也是,这些年来,贾珍能耐得住玄真观的清苦,主要是因为他既胆小,又没有彻底放弃希望。
他胆小,所以他没勇气自杀。
即便日子再清苦再难过,贾珍他也没有胆量撞柱悬梁。
他没彻底放弃希望,那是因为他还怀着等到贾敬去世后,他就回家作威作福的念头,所以心气儿才没断。
若非如此,贾珍这个膏粱子弟早就熬不住玄真观的清修生活了。
可问题是,贾敬日日导引养气,身体好得不得了。
贾珍他根本看不到贾敬去世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