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同人>[红楼] 贾璋传> 第234章

第234章

  他不着急争抢周党遗产,也不着急把叶士高抬进文渊阁,壮大杨门声势。
  好饭不怕晚, 他身体康健,还有好些年首揆可当, 完全没有必要急于一时……
  杨宗祯越稳重,越淡然, 绍治帝对他就越满意。
  绍治帝心里很清楚,庙堂之上, 阁部之中,就没有人淡泊名利。
  若真的淡泊名利,恐怕早就上书请辞,归隐田园了,又怎会留在朝廷里经纶世务呢?
  杨宗祯虽不像李汲一样急功近利,也不像周东野一样自污求权,但他绝非淡泊名利的高士。
  他这位新首揆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也喜欢被人前呼后拥的权力。
  但与周、李二人不同的是,杨宗祯有底线,师门里培养的也是以政绩、君父和百姓为先的实学臣子,而不是那些袖手谈心性的废物。
  而且杨宗祯不喜欢党争。
  从他对原朴的友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想降低党争烈度的愿望。
  这些做法,真的很符合绍治帝的心意。
  谁让绍治帝和先皇一样,都想做出一番伟业出来呢?
  像他这样以圣君贤主为目标的君上,自然不会喜欢底下人斗得天翻地覆,乱了江山社稷。
  原朴的感知完全没错,有杨门做对比,皇帝确实冷淡了潜邸出身的旧臣。
  想想也是,一边儿是听话的、有本事有眼色的杨门臣子,一边儿是日益骄矜的潜邸旧臣,皇帝会喜欢谁,简直不言而喻。
  更何况,除了杨门臣子之外,还有张泰维的人,还有那些只忠于皇帝的孤臣……
  原夫人向他提的建议堪称高屋建瓴,现在不把潜邸旧臣里的精粹扒拉到自己碗里,只怕日后连吃饭都吃不上热乎的了。
  思及此处,原朴立刻展开了行动。
  苏褚紧随其后,做出了与原朴一样的举动。
  潜邸势力瞬间分崩离析,又在两位阁老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来。
  玉熙宫里,绍治帝执笔写下几个名字,交给陆英道:“去查吧。”
  陆英躬身接过绍治帝递过来的素笺,只见开头就是一个顾字。
  他心里一动,顾长春他们这些人,这次怕是要完了。
  但他和这些人,本也没什么情分。
  所以陆英只恭声对绍治帝称是,在这之后,就带着那张素笺退了下去。
  而他的目的地,俨然是东鸾卫的衙房。
  杨宗祯升任首辅后,贾璋的工作内容倍增,给他送钱的人也倍增。
  不过他还是按照自己之前的规矩来,除了杨宗祯默许的、还有本身很有投资潜力的人外,他谁都不帮。
  他根本就不缺钱,完全没必要为那几百两银子行差踏错。
  这一日贾璋休沐在家,郭子守登门访友,贾璋听到下人禀告后,连忙出门迎接好友。
  走进前院书房后,贾璋瞧郭子守鬓角濡湿,知他生性怯热,连忙让人奉茶,又让人端水上来,好让郭子守洗脸净面。
  郭子守拿用荷花蕊熏过的绿豆面洗完脸后,用帕子擦干了脸,喝了半盖碗君山银针后对贾璋道:“茂行,我有要事和你商量。”
  贾璋问道:“有什么事,郭兄直言即可。”
  郭子守轻声道:“我有意上疏,直言天下大弊。”
  贾璋听到他的话后,眼神瞬间锐利了起来:“你是想奏请圣上纳官绅的税?若陛下没露出来这个心思,你断然不许冒这个险。”
  “我知道你爱惜黎庶,可若陛下不想办这件事,你上疏也只是无谓的牺牲。甚至可能有人污蔑你以直邀名,那又有什么意思?”
  郭子守见到他这副关切神情,心里很是感动,他拍了拍贾璋的背:“贤弟,我怎会做出那等莽撞之事?陛下当国,圣心独断,我怎会拿自己冒险?”
  “倒是贤弟你,你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天下第一大弊,这让我很是忧心。你实话告诉我,你是不是经常琢磨这件事?”
  他的语气严肃了起来:“如果陛下没这个心思的话,你千万不要热血上头上疏自误;就算陛下有那个心思,你也不许头一个冲锋陷阵,做陛下试探世家土豪的刀。”
  “宋朝的先例尚且在史书里面摆着呢,若谁一头扎进了圣君良臣的美梦,只怕会痛心断肠。你有经国之才,切莫辜负了元辅和叶尚书对你的心意。”
  后面这句话,郭子守说得很重。
  若不是真正的好朋友,谁会和你说这些掏心窝子的话?
  贾璋心里很感动。
  而且他很清楚,郭子守说得没有任何错处。
  短于谋身的人一定会被皇帝伤害得凄凄惨惨戚戚,这是贾璋亲眼目睹过的。
  前世张叔大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最后却被开棺鞭尸尸骨无存,这何其荒凉,何其可笑?
  这就是皇帝,这就是皇家。
  虽说绍治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但这并不意味着绍治帝会爱护臣子,会拥有改革的意愿与决心。
  对于这些事情,贾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在听到郭子守的话后,贾璋连声安慰郭子守道:“我知道,我都知道。做官做人,既要谋国,又要谋身。师祖时常嘱咐我和我师父,我早就记在心里了。”
  “我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郭兄你居然想得这样明白!嫂子有孕在身,裕哥儿又小,我真怕你惹出天大的豁子,害得你们家妻离子散。如今知道你没捅破天的心思,我这颗心就算是放下了。”
  “既然你没有直言天下第一大弊的想法,那你想上疏启奏给陛下的国之大弊是什么?告诉我吧,也让我帮你好生参详参详?”
  郭子守道:“你还记得国库的欠款吗?”
  “我记得当初还是六皇子的陛下收债时,遇到了很多困难,而贤弟家里破家还债,让愚兄很是敬佩。”
  他冷冷一笑:“如今上皇已逝,不知有多少人想过还钱的事情?”
  当然是没有几个人还钱,甚至还有不少人为了盖省亲别墅,又去借了钱。
  法不责众,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陛下不提,他们当然要把账拖下去。
  毕竟,他们借的钱里面,有一部分给皇帝花了,他们觉得皇帝不会跟他们要账。
  还有不少人家已经入不敷出了。
  宫里大太监的勒索,家里青黄不接后继无力导致的人情耗费,还有主子奴才上下一心的贪墨……
  若要还债,只怕要把家里的宅子庄子铺子田地全都卖了,才能凑够这笔钱。
  贾家还债时,只是装模作样的破家还债。
  但是,现在那些没还债的人家若想要还债,恐怕只能真正地破家纾难了。
  如果没有贾璋,如今的荣国府也会是这样,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机勃勃,沉疴尽去。
  贾璋听到他想要上疏启奏的事情后,眼睛一亮。
  陛下在潜邸时收债并不十分顺利,恐怕心里积怨颇深。
  之前陛下只是用省亲别墅这种迂回的手段设计欠债的勋贵世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京中生乱,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太上皇的心意。
  如今太上皇业已驾鹤,陛下也牢牢地掌控了京营与绣衣使者。
  内阁也稳定下来了,杨宗祯和张泰维是先皇指定的辅政大臣,原朴、苏褚都是绍治帝的亲信,赵树生是只忠诚于皇帝的纯臣。
  这些人都对绍治帝忠心耿耿,而且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大干一场,青史留名。
  他们都是希望国库能进账的。
  陛下和内阁都同意的事情,涉事勋贵就算再不满,那也翻不了天。
  毕竟,现在执掌京营的人是军户出身的严敬,而不是勋贵出身的将军。
  他们就算不满,又能怎么样呢?
  难道它们还想造反不成?
  瑞王的前车之鉴还摆在那里,李汲的尸体还历历在目,如今时间才过去不到半年,又怎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这件事大有可为,只是……”
  只是这件事,不能让郭子守一人来做。
  郭子守力小势微,只怕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而且,若郭子守没得到皇帝的青眼,只怕勋戚门庭会立即对他施展报复。
  “若只世兄一人上疏,只怕不妥。”
  郭子守笑道:“这才是我过来的原因,茂行,你聪明,所以我过来求你想个好主意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而且欠债不还、损公肥私的行径也太可恨了。”
  “先皇还在时,吴太妃的家人就曾宣称过,他说他们家的钱都是陛下白送给他们花的。我原以为那是先皇私库里的财富,咱们这些外朝臣子与这些事情无关。谁知道他们家是从国库里面借的,到现在也没还。”
  贾璋点了点头:“不若联合绍治元年的进士一同给陛下上疏,也算是我们这些天子门生给陛下的贺礼。”
  “有这个名头在,此疏必然轰动朝野,陛下见到我等这般忠诚,亦会觉得欣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