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同人>[红楼] 贾璋传> 第294章

第294章

  只有贾琮夫妇膝下的莞哥儿因为年纪尚小,所以依旧跟着父母一起住。
  在这一切事务平息后,在贾璋的建议下,贾赦和贾蓉分别向绍治帝呈递了折子。
  折子的内容很简单。
  大抵就是在讲,贾母这位超品国公夫人已经去世了。
  宁荣二府已经没有继续悬挂“敕造宁国府”、“敕造荣国府”匾额、保持国公门第房屋规制的资格了。
  所以贾赦、贾蓉两位将军,恳请绍治帝派礼官过府,帮他们把匾额换了,顺便再改掉宁荣二府内部不符合礼制的装饰。
  看到他们的折子后,绍治帝很痛快地就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因为他们的识趣儿,绍治帝还给了他们额外的恩赏。
  他赐贾赦封号为一等荣国将军,赐贾蓉封号为三等宁国将军。
  虽说这也不是什么实质性的奖励,但说出去还是蛮好听的。
  贾赦与贾蓉没有尺寸之功,却得到了封号,全是他们识趣儿的功劳。
  外人得知这件事情后,还是很羡慕的。
  只有其余的几家公府里,有人暗骂贾赦、贾蓉真真是胆小如鼠、不当人子!
  贾家一道折子递上去,陛下他老人家是满意了。
  可他们怎么办?!
  以后他们还怎么装聋作哑,充国公门第的款儿啊!
  第227章 知礼守制无愧于心,释麻出孝铨选礼部
  却说宁荣二府向绍治帝递了折子, 恳请他派礼官至府修改府中违制之处。
  因贾家人知礼守制,绍治帝特意赐给贾赦与贾蓉封号。
  荣国将军与宁国将军的封号,不但寓意吉祥, 还承继了宁荣二公原有的封号,很有纪念意义。
  但真正让贾赦他们无比欣喜的事, 并不是这份虚无缥缈的荣耀, 而是绍治帝的青眼有加。
  皇帝的青眼, 往往意味着家族光明的未来。
  因为这个原因,即便家中大门、台阶、匾额、马车的规制都有所削减,贾赦他们仍旧感到欢欣鼓舞、喜笑颜开。
  京中其他勋戚人家的情绪, 却与宁荣二府的情绪截然相反。
  他们可高兴不起来。
  毕竟他们与荣国府一样, 都是爵位降等且家中长辈业已去世的人家。
  眼下宁荣二府门口的牌匾都变成“宁国将军府”与“荣国将军府”了, 他们哪里还好意思继续充国公门第的款儿呢?
  就算他们装聋作哑,有“要脸”的贾家人作对照, 满京城的权贵还有谁会认他们公候之家的身份?
  显而易见, 根本不会有人认同。
  那些权贵只会因此讥讽他们, 而不会认同他们的装聋作哑。
  更令人难受的地方在于,宁荣二府请绍治帝施恩、派礼官过府修改违制之处的原因是他们家老祖母、国公夫人史氏去世了。
  此前荣国府不改匾额规制,是因为老国公夫人还活着。
  只要贾母这位超品的国公夫人还在,荣国府就依旧是国公门第。
  至于宁国府不改匾额规制,也是符合盛朝礼制的规定的。
  毕竟宁国府是长房, 按照礼制规定,只要荣国府还有不改匾额规制的资格, 宁国府就享有同等待遇,也不用改自家的规制。
  如今贾母去世, 宁荣二府一前一后向陛下呈递了修改规制的奏折。
  此举不但讨了陛下的欢心,还宣扬了他们贾家的好名声。
  是啊, 他们贾家可算是当了一回知礼的人家!
  可贾家的做法,却让他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家里与贾母同辈的长辈业已去世多年,但他们一直都没提过更改府第匾额规制的事情。
  原本,他们是想装聋作哑,保持自家门第不变的。
  谁能想到,现在他们却搬石砸脚了呢?
  而令他们纠结不已的问题是,现在他们是该跟风向绍治帝发出更改府第匾额规制的申请呢?还是直接向绍治帝请罪呢?
  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
  而这些头脑还算清醒的人,都被绍治帝高高抬起、轻轻放过了。
  但依旧有寥寥几个蠢货,选择了前者。
  在眼里,有宁荣二府与主动请罪者作对照,选择前者的人就显得尤为冥顽不灵起来。
  这些人一个不落地受到了惩罚。
  贾璋并不担心宁荣二府的做法会不会得罪其他勋戚人家。
  因为他不想得罪、或者觉得没有必要得罪的人家,家里当家人全都是公侯伯爵,最次也是一等子。
  哪有降爵到一等将军、三等将军,甚至降爵降至云骑尉的呢?
  更何况,这些人全都头脑聪明,哪有会犯违制这种低级错误的?
  宁荣二府的做法,根本不会得罪这些人家。
  至于那些会被宁荣二府的做法触犯到利益的人家,得罪就得罪了。
  他们又能拿他、拿宁荣二府怎么样?
  即便有人想报复,贾璋亦不惧他们带来的小小风波。
  贾璋对一个道理的感触很深刻。
  那就是,获得好处的同时,也要敢于承担随之而来的坏处。
  若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得罪人、都畏首畏尾的话,贾璋他当初就不用去那些勋戚人家收缴欠债、抄没家资,更不用在津海开辟海漕、打击贪官污吏了。
  所以,做人做事不求万事圆融,只求无愧于心;不问代价如何,只问应不应该。
  如此,就已经很好了。
  西风来时,流年偷换[1],转瞬之间,秋日已至。
  贾琏、贾璋、黛玉等孙辈全都守完大功服,释麻出孝了。
  在孝期结束后,贾璋向朝廷递了销假折子。
  在这之后,贾璋依旧待在家中陪伴父母妻儿,静候朝廷出缺。
  贾璋的心情并不焦躁。
  因为他心里清楚知道,师祖和师父不会让他无处可去的。
  而等候将近一月时间后,中官带着绍治帝落印的任命书,前往荣国府宣旨。
  诏书里面,朝廷给贾璋安排的新职位是礼部尚书。
  这个职位,是杨宗祯提前预留给贾璋的。
  在贾璋递折子恳求丁忧后,杨宗祯就找到原朴头上,与他做了利益交换。
  在贾璋结庐丁忧时,先调任原朴门下的辽东巡抚张春华接任工部尚书。
  好占住贾璋空出来的位置。
  当贾璋守完大功服后,七十六岁高龄的张春华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作为回报,杨宗祯会在廷议时,对原朴想推行的边疆政策,即对瓦剌互市与抚西震东、打击柔然、扶桑的政策投赞成票。
  张春华的嫡幼子张养道也能得到杨宗祯的推荐,获得轮值经筵的机会。
  除此之外,杨宗祯会帮助原朴门下得到山东布政使的位置。
  原朴答应了杨宗祯提出的合作协议。
  张春华对此,更是千肯百愿,能用他这老朽之身,给心爱的小儿子换到更好的前程,他自是心甘情愿。
  绍治帝默许了杨宗祯与原朴的交易。
  他这么大度,是因为他本人不希望朝廷的势力划分变化太大。
  眼下朝中首辅、次辅与潜邸的势力互相监督、互相牵制,没有一家独大的趋势。
  这一点,让他这个君主很安心。
  除此之外,杨宗祯这个首辅又很有能力。
  在原朴和张泰维不联手的情况下,杨门能稳稳地压过其他两方。
  这一点,也相当重要。
  如果首辅没有权威,内阁中很容易出现党同伐异的情况。
  就像先帝时期周、李二党党争一样,官员们互相推诿,又怎做好朝廷事务?
  在绍治帝心里,现在的局面就是最稳定的局面,所以他不希望出现什么波折。
  让张春华帮贾璋占着位置,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若非如此,他又要任命谁来接任贾璋空出来的尚书位置?
  不论是让潜邸的人,还是张泰维的人执掌工部,都会打破朝廷的势力均衡。
  这不符合绍治帝对朝廷势力划分的预期。
  更何况,贾璋是绍治帝最喜欢的臣子之一。
  他是不希望贾璋外放的。
  因为贾璋一离开京城,他就很难再找到贾璋这样贴心的臣子闲谈奏对了。
  可问题在于,贾璋现在已经是二品大员了。
  若京中没有空闲的尚书位置,贾璋就只能出京去地方担任督抚或文帅。
  毕竟,眼下内阁已经满员了。
  且迄今为止,盛朝从未有过四十左右年纪入阁做大学士的先例。
  贾璋只做过一任工部尚书,资历不足。
  即便内阁有空缺,贾璋也没办法通过廷推,成为阁员的。
  所以,杨宗祯这样做就很好。
  让张春华占住尚书的位置,贾璋出孝后就不用离京外任了。
  除此之外,杨宗祯主动把实学派掌握的山东省敞开一个口子,放原朴的人进去,这件事情,绍治帝心里也是满意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