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同人>[红楼] 贾璋传> 第295章

第295章

  不论如何,皇帝总不会喜欢看到地方抱成一团。
  杨宗祯是不是考虑到他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才拿山东布政使的位置与原朴交换,绍治帝不得而知。
  但那并不重要。
  对皇帝来说,重要的事从来都只有结果。
  杨宗祯的安排很好,很契合他的心意,这就足够了。
  所以,绍治帝默许了杨宗祯与原朴私下里的交易。
  他甚至还顺水推舟,给杨宗祯和原朴行几个小小方便。
  至于贾璋接收到的新任命为什么是礼部尚书,而不是工部尚书之位?
  这自然是因为杨宗祯的私心。
  让贾璋和沈四象调换部署,这样他的徒孙与弟子都能多一份历事经历。
  而且这份经历,还是贾璋和沈四象亟需的。
  贾璋去礼部,名声会更加清贵。
  沈四象去工部,顺着贾璋的路线继续走下去,拥有获得政绩的机会。
  这两者,对贾璋和沈四象的晋升之路,也可以说入阁之路,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杨宗祯没有谋夺其余几部的心思。
  就像贾璋向绍治帝呈递丁忧折子时想得那样,树大招风,水满则溢。
  若不居安思危,他迟早会变成下一个周东野,亦或是下一个李汲。
  权力是很美妙,它让人着迷上瘾。
  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论多么好的东西,都不能贪大求全。
  谁能把握好这个尺度,谁就拥有做宰相的城府了。
  而杨宗祯他可以很骄傲地说,他能把握好这个尺度。
  要不然,他也不会把山东布政使的位置送出去。
  贾璋前往礼部履新后,很快就接手了礼部的差事。
  毕竟礼部两个侍郎,一个是他岳父林如海,另一个虽是张泰维的人,但早就被沈四象压得抬不起头来。
  在这种情况下,贾璋在礼部自然不会遇到什么阻力了。
  相较于工部,礼部的差事还是比较清闲的。
  虽说各种礼仪制度繁冗无比,但贾璋可是能把《礼记》、《仪礼》等书籍倒背如流,还编纂过《大盛会典》的人。
  这些礼仪之事,自然难不倒贾璋。
  对贾璋来说,他唯一需要学习的事就是如何主持会试,如何当好会试的主考官。
  只有这件事,贾璋毫无经验。
  他心里琢磨着,三年后就是会试年了。
  他这个新任礼部尚书,是极有可能被调去主持会试的。
  不过,贾璋希望最好皇帝和内阁都不要调他去做下一科会试的主考官。
  三年后,菱哥儿就二十岁了。
  那个年纪,正是最适合参加科举的时候。
  如果他做主考官,菱哥儿就需要避嫌,进而浪费掉一次参考机会。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在东大院新开辟出来的书房里,伏案阅读卷宗的贾璋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赵树生赵阁老还没做过会试主考官呢。
  贾璋按了按肩膀。
  他感到有些累,遂到窗边休息。
  皎洁月光撒在他脸上,温柔了他眉眼。
  而他看着皎皎明月、漫天星辰,看着院中秋桂,庭下疏桐,突然生出祷告之心。
  他祈祷道:希望下一科会试,陛下会点赵阁老做主考官。
  这样,他们家菱哥儿就不用白白浪费掉一次考试机会了。
  第228章 梅花伴鹤闲散流年,春水潺湲贾菱会试
  鹤鸣苑正房卧室, 铜制莲花更漏响了起来。
  被这道声音惊醒后,贾璋并没有睁开眼睛。
  他迷迷糊糊地探向身边。
  可惜被衾里只留余温,还有空落落的一片。
  黛玉八成已经起来很久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 贾璋才懒洋洋地掀开眼皮,掀开被子坐起身来。
  就在他穿着靸鞋, 穿床边紫檀小几上, 叠得整整齐齐的绫缎袍子时, 外间的小丫鬟们鱼贯而入,摆好了洗漱的东西。
  而在贾璋洗漱束发后,外间圆桌上, 已经摆好了早膳。
  贾璋过去后, 没让人给他布菜, 而是自己盛了一碗胭脂米粥食用。
  在喝粥前,贾璋问提膳的丫鬟道:“你们太太用过早膳了吗?”
  “回老爷, 太太已经用过早膳了。”
  “那就好, 你们太太用过早膳, 我就放心了。”
  “对了,你们太太去哪儿了?”
  “怎么紫鹃和琥珀也都不在?”
  提膳的丫鬟只知道黛玉出门了,并不知道黛玉去做什么去了。
  但修剪花草的小丫鬟瓶儿知道这件事。
  因为瓶儿整日都在屋里当值,所以黛玉特意叮嘱过瓶儿,若贾璋问起, 就由她向贾璋转达她的去处。
  听到贾璋的问题后,瓶儿放下了手中的剪刀, 走到贾璋面前恭声禀告道:“老爷,太太说她要和二太太[1]去庙里上香, 好为芝大奶奶祈福,今天就不回来吃午饭了。”
  “太太还说您用午膳时不用等她, 也不用等二爷和二姑娘了。”
  在二房一家搬出去后,更换匾额为“荣国将军府”的大房众人不但换了新住所,还换了新称呼。
  在贾赦的授意下,荣国将军府的下人都称呼他们夫妇为老太爷和老太太。
  贾璋兄弟三人与黛玉妯娌三人的称呼同样升了一级。
  他们三对夫妻的称呼,也变成了荣国将军府的老爷和太太。
  虽说贾璋他们都觉得这个称呼把他们两个叫老了。
  但贾赦和邢夫人喜欢这样,贾璋他们这些晚辈自然也就不会反对。
  还有刚刚瓶儿提到的二爷和姑娘,这两个人是贾菱与贾葵兄妹。
  按大房序齿,他们两个都排行第二。
  这也算是他们兄妹二人间的奇妙缘分了。
  至于芝大奶奶,是去年贾赦夫妇出孝、贾芝考中武举后娶进门的新妇。
  芝大奶奶出自理国公府,是贾璋好友柳熠的侄女,最是精明干练、气度疏阔,很对湘霓的脾气。
  湘霓和黛玉要为她祈福,是因为不久前太医诊断柳氏有喜了。
  听到瓶儿的禀告后,贾璋才放心用早膳,就着几碟精致小菜,喝了一碗胭脂米粥,吃了一小碟豆腐皮包子。
  身为礼部尚书、宗伯重臣,贾璋能这样悠闲,主要是因为绍治帝给他批了一个小长假。
  前不久,绍治帝要过万寿节。
  若寻常的万寿,礼部只要按旧例举办即可。
  但今年是绍治帝六六大寿,寓意吉祥,所以宴会与节目的规格都要拔高。
  除此之外,礼部还要推陈出新,把宴会办出新意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绍治帝满意
  为了能把万寿节宴会办得尽善尽美,又不过多地损耗民脂民膏,贾璋这个礼部尚书忙得脚不沾地。
  他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在他的精心安排与精打细算后,他花费的银两,并没比往年万寿节时多多少。
  但宴会与节目,都十分精彩,处处符合绍治帝的心意,直让绍治帝龙颜大悦。
  而户部尚书与科道的耿介言官,更是把贾璋办事的例子记到了心里。
  他们当然要把贾璋花小钱办好事的典范牢牢地记在心里。
  日后,若是有人大手大脚的花钱,甚至从朝廷经费里贪弊的话,他们可就有话说了!
  他们可以说,看看人家贾茂行,再看看你……
  近些时日,贾璋的辛苦,绍治帝都是看在眼里的。
  在礼部过了两年悠闲日子后,他这位爱卿终于又像陀螺一样转起来了。
  这幅场景,还真是让他有些怀念。
  不过这些幸灾乐祸的想法,绍治帝是不会让外人知道的。
  在贾璋面前,他一直都是一个体贴臣子的好皇上。
  于是,万寿节告一段落后,贾璋就得到了绍治帝特许的假期。
  而这,才是贾璋能如此闲散的原因。
  或许是前段时间熬了太多夜的缘故,这次放假,贾璋总想多补些觉。
  去贾赦和邢夫人那里蹭了一顿饭后,贾璋先是披着大氅去陶园里散步消食,然后又回转已经归属于东大院的鹤鸣苑小憩。
  而在午睡醒来后,贾璋一睁眼,就看到了琉璃屏风后的窈窕身影。
  是黛玉回来了。
  贾璋影影绰绰地看到黛玉好像在是在整理纸笺,心里忽生出几分好奇之意来。
  黛玉是在整理他的书稿,还是在整理她本人的诗稿呢?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贾璋绕过和合二仙琉璃云母屏风,悄悄儿地走到黛玉身旁。
  而在瞧见桌案上自己的行草草稿与黛玉被紫竹笔杆压红的手指后,贾璋的好奇心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心疼地拢住黛玉的手:“回来后怎么不歇歇,就抄录起这些东西了?”
  “我这些手稿全都是行草,乱得厉害,看久了,眼睛都要花了。所以还是让府里的清客师爷抄录这些东西吧。好吗,夫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