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21节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21节

  毕竟赵德为正统的继承人,他这一死,对赵光义最有利。
  说白了,自古以来哪个帝王不想把皇位天下传给自己的血脉呢。
  赵光义能不想么?】
  “皇兄,我怎可能有如此想法!”赵光义立马否认,“且金匮之盟还有四弟,就算四弟没了,德昭也没了,还有德芳!”
  赵匡美无语,非得拉上自己么?!还咒他没了!他的好三哥!
  【这种论点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毕竟宋太宗赵光义之前就有烛影斧声在前。】
  【赵匡胤】:何为烛影斧声。
  赵匡胤终于忍不住发问,之前乐瑶提过一次,但是没有具体解释。
  粉丝既然问了,乐瑶自然要回答,她心想这位叫做赵匡胤的粉丝怕不是宋太祖的新粉不然怎么会不知何为烛影斧声。
  【所谓的烛影斧声,是开宝六年,宋太祖赵匡胤昭赵光义晚上到殿中议事。
  殿中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
  殿外守护之人见烛影下赵光义起身,而后闻殿中斧落地之声。
  然后宋太祖赵匡胤就驾崩了。】
  驾崩?
  听此,赵匡胤握紧了拳头。
  “兄长,定是子虚乌有,我如何打的过你呀!”赵光义脸都白了,要是他哥这一圈下来,怕是五脏六腑都得移个位置。
  听自家父皇是如此死的,赵德芳看向趴在地上脸色煞白的三叔,“三叔是打不过父皇,但父皇怎么死的?”
  “被气死的?”一旁的赵匡美跟话。
  他和赵德芳一问一答,和说相声似的,只是殿内的气氛不是那么愉快。
  直播间那头的乐瑶丝毫不知道直播间那头发生了什么,解释完什么是烛影斧声,她接着方才的话题继续唠嗑。
  【咱们接着说,为何人们会对赵德昭的死因表示怀疑呢,因为除了烛影斧声外。
  在981年,即赵德昭死后三年,他的弟弟赵德芳也死了。
  而984年,也就是赵德芳死后三年,赵匡胤的弟弟,皇位的第二继承人赵匡美也也死了。
  基本三年死一个吧。
  金匮之盟的几位继承人都死了,如此赵光义没有办法,只能把皇位给自己的儿子,顺理成章。
  至于是不是真的如此凑巧,便是谁也不知,毕竟最难知的便是人心。】
  赵德芳???我死了?!
  赵匡美???我也死了!!
  “行呀,三哥,你真够厉害的。”赵匡美对赵光义道,“刚刚一个个的说我没了,还有德芳,这下好了,我们都没了。”
  听大家都死了,赵德昭心里没那么自责,反正迟早都是死,前脚脚后的…
  “黄泉路上,有个伴。”赵德昭一声叹息,然后得来的是他爹的一记飞脚!
  哐当一声,赵德芳听着都疼。
  他这大哥,死的不冤……
  【路人甲】:主播已经讲道大宋车神了。
  【路人甲】:真是爹怂怂一窝,大宋车神的基因真不行,宋真宗,雪乡二圣,还有那完颜构。
  【路人甲】:大宋变大怂变大送,唉。
  乐瑶一看熟悉的路人甲又来了,看的出大宋治好了他的低血压。
  【赵匡胤】:大宋变大怂变大送?
  【嬴政】:大宋变大怂变大送?
  【朱棣】:还真是。
  本来乐瑶想继续下一个朝代,因为接下来的大宋着实让人血压越来越高,但看粉丝对高血压宋的求知欲如此的高,她就继续讲下去。
  【话说,这打高粱河之战后,赵光义心中尤为耻辱,他认为如此战败都是将领不听话的错,于是他收了将领之权,日后的一切指挥由他亲自制定!
  为避免高粱河之事再次出现,毕竟神驴难求,能逃过一次不一定逃过第二次。
  所以宋太宗赵光义不再御驾亲征,转而在宫中指挥。
  提前绘制战略图和摆阵,没有他的同意谁都不能变阵。
  随后雁门之战败,雍熙北伐败。】
  【在宋军接连兵败的情况下,宋太宗转变了国策。】
  第22章
  【既然武不行,那就以文治国,以德治国,“皇帝和士大夫共治理天下。”
  宋太宗赵义光本就是赵家兄弟几人中文采最好的。
  武打不过他哥,文还整不过他哥么。
  要以文治国,首先要提高文人地位,增加文人的官职。
  从宋太祖赵匡胤一次科举只选拔二三十人,直接增加到一百七八十人。】
  *
  秦殿。
  “科举,记下。”嬴政对身边的记录官吏道。
  这是嬴政第二次听到科举之策,第一次是败家子隋炀帝所提。
  【嬴政】:可与隋朝的科举之策相似?
  嬴政真心求问。
  乐瑶看粉丝提问,她就顺便对比一下,宋朝科举制度是宋太宗赵光义“文治”的基石。
  【宋朝的和科举和隋朝的科举不同,隋朝的科举必须由五品以上官员推荐,宋朝的科举则取消了这一限制,不讲究门第,士农工商都可以参与考试。
  如此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并把选拔官员的权利集中在皇家手中。】
  听神迹解释科举政策,秦始皇嬴政的眼神一亮。
  嬴政持刀笔,亲自刻下科举二字。
  科举制度与秦朝的军功爵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军功爵位之策,只要在战场上立杀敌之功,普通士兵也能得到爵位。
  如此秦军自然战无不破,以一敌十。
  但如今秦朝已灭六国,完成大统一,已然没那么多战可以打。
  如此再行军功爵位之策则不适合此时大统一的秦朝。
  秦始皇嬴政如今面临的困境是秦朝手下官员少,不足以统治六国。
  看着科举二字,秦始皇嬴政陷入沉思。
  【宋太宗时期不但选拔文官的人数多,而且待遇还非常高。
  举个例子宋朝官员的待遇大概为明朝几倍。】
  *
  明殿。
  朱棣听此眉头一挑,“有银子的软骨头。”
  “对,皇爷爷说的对,有银子没骨气有啥用!”朱瞻基支持他皇爷爷。
  朱高炽看着他爹,他爹真是一身正气的“穷”呀。
  【可能这样比大家没概念,咱们展开说说。
  说的简单点,宋朝的俸禄包括了衣食住行,只要当了官,基本不用花什么银子。
  首先是官位本职的俸禄,也就是咱们现代的工资,这是最基本的。
  除此之外还有衣赐,就是做衣服的布料是朝堂发的,粮补、茶酒、冬天用的煤炭柴火、做饭的盐、马匹吃的粮食。
  且宋朝为官,朝堂还负责配奴仆。】
  朱棣道,“败家呀。”
  【除此之外,宋朝的官员还有添之,就是若兼职多个职位,会加薪。
  还有公使钱,就是朝堂给官员用来宴请或者招待上级官员的银子。
  不但如此,只要为官,还可以减少赋税和徭役。】
  【要不然宋朝是文人向往的朝代,福利待遇不要太高。】
  听赵光义一次录用了一百七八十人,赵匡胤心里一沉,宋朝年年科举,如此庞大的文官朝堂该如何消化。
  【赵匡胤】:那武官将臣如何?
  【既然众文自然是轻武,连皇帝都带头说开卷有益,鼓励众人多读书。
  且一人为仕,则可养一家,如此哪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当兵。
  除非是实在没能力,或者有作奸犯科的前科,无奈之下才会去当兵。】
  【但是客观的说,宋太宗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确让宋朝内部和平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
  终于听到神迹夸自己了,趴在地上的赵光义抬起头来,“皇兄,重文乃是您制定的。”
  “我让你轻武了??”赵匡胤怒瞪赵光义,“外有大辽,兵弱如何卫国?!”
  【这时候的重文轻武还看不出很大的弊端,毕竟宋太祖赵匡胤留的军事的底子在,但宋太宗赵光义将重文一直作为国策,相当于直接断了宋朝的肋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