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213节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213节

  “那咱接着看。”朱佑樘反正是不看好张熜,一没才,二没德。
  【首先嘉靖帝朱厚熜想让张熜进入内阁,但是遭到了内阁大臣的一致反对,非翰林不能入阁,张熜此等小人算什么东西。
  既然他们不同意,嘉靖帝朱厚熜则直接下旨让张熜入内阁。
  且嘉靖帝还赐给张熜银印,凭着银印张熜可越过内阁直接向嘉靖帝朱厚熜密疏,内阁首辅、司礼监太监都无权查看。
  简单的说,得银印者就得到了向皇帝打小报告的权利。
  当然了,除了张熜外,杨一清他们也有银印,于是内阁便从有事大家一起商量转成面上该商量商量,私下该打小报告该打小报告。】
  天幕中出现卡通大臣,面上都带着笑,身后每人都拿了一个名字为小报告的奏章。
  【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嘉靖帝朱厚熜手中。
  比如嘉靖帝朱厚熜听了大臣张熜的小报告,他就弹劾大臣杨一清。
  嘉靖帝朱厚熜听了大臣张熜的小报告,就开始整顿翰林院。】
  “这不是和我一样的昏君傀儡么?只听大臣所言?他自己没什么想法?!”朱佑樘算知道自己之前是多可恨。
  “所以他只在认爹这方面硬气?”朱佑樘越想越气,这和宋朝那个宋英宗有什么区别!
  朱厚照皱起眉头,他先不发表言论,再看看。
  【听到这,大家是不是觉的嘉靖帝朱厚熜是和朱佑樘一样的傀儡,是不是觉的大臣张熜是个只知道谄媚蛊惑帝王的佞臣?
  利用皇权打击异己,没有本事,小人得志,狐假虎威的东西。】
  朱高煦疯狂点头,这不明摆着么。
  【朱高煦】:对对对!!!
  【朱佑樘】:对对对!!!
  【那咱们就详细看看“佞臣”张熜利用皇权都具体做了什么。
  第一,清丈勋戚庄田。
  还是老生常谈的土地兼并问题,这次针对的皇宫、藩王、勋贵,动的是整个利益集团蛋糕,查出被占土地五万多顷,归还百姓两万多顷。
  并且严罚侵占土地者,一旦查出,不论权贵一律发配充军。
  第二,罢撤镇守太监,打击宦官集团。
  第三,严惩贪赃枉法之人,而且从内阁做起公事公办、绝不收礼、不走后门,不讲私情。
  例如吏部侍郎徐缙贪污受贿,想贿赂张熜说情,结果张熜反手一个举报,最后徐缙被变为庶民,丝毫不留情面,从这之后朝堂清明许多。
  第四,改革监察制度,首先大刀阔斧的罢黜不称职的巡抚官员,遇到不法之事准许官员向上级举报,从而防止监督巡抚武断专制。】
  听到这,朱佑樘沉默了,他原本以为这个张熜是个小人,怎么……
  朱厚照的眼神亮了,自己果真没看错人!
  【第六,改革了科举制度,和明武宗朱厚照那时候只增加北方官员的名额不同,这次科举改革的步子很大,咱们一起看看这次改革有多大。
  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固化成了应试教育,题目都从四书五经里出,南方官员接触四书五经的机会比北方官员多,这也是为何明太祖时期分了南北榜。
  除了出题以成套路外,科举制度还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
  所以的考生都是主考官的“门生”,这一届考生都是“同窗”。
  就和咱们现在导师还有同学的关系一般,不同的是就业后都在官僚体系,试想一下,作为导师能不提拔自己的学生么?作为同学,自然和也同届的亲近。
  如此就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这也是文官集团为何庞大且团结的原因之一。】
  朱厚照认真的记下来,虽然他过目不忘,神迹所述他基本都能记住,但像这样重要的举措还是得手抄下来才是。
  除了朱厚照,直播间前其他帝王也把明朝的科举制度详细记了下来,吸取后人教训,改革本朝制度。
  【张熜改革举措之一,首先把中央统一考试代替地方考试,这样就不存在“导师”。
  在改革后的第一次科举,张熜作为主考官就对考生们说,你们不是我的门生,你们是为大明王朝考试!】
  “说的好!”朱厚照忍不住大喝一声,“爹,我要找到张熜!此人可以重用!”
  “先别急,咱们再听听。”朱佑樘道,他总觉的被能朱厚熜这小畜生重用,这张熜多少有点问题,说不定也和太监刘瑾一般是个贪官呢?
  【改革举措之二,要求文章文风朴实写实际举措,拒绝假大空和华丽的辞藻,选官是为了给百姓做事,而不是来写漂亮文章的。
  除改革科举之外,张璁还提出“三途并用”和“京官外放”的政策。
  所谓三途并用,是指选官不能只选进士,有能力的举人和贡生照样可以任用,张熜提出这个可能和他自己八次科举有关,明明有能力却不得重用。
  而京官外放,则让地方官员有了晋升到京城的可能性。
  之前明朝一直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最后留在京城都是写了一手好文章却没有基层经验的官员。
  其他改革之策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听完这些举措,大家觉的大臣张熜是个怎样的人呢?】
  “是个忠臣。”朱高煦开口道。
  “二哥,你方才还说他是小人,怎么又成了忠臣了。”朱高燧跟话。
  “这不是反转了么。”朱高煦丝毫不觉的自己被打脸,反正他脸皮够厚。
  “那不一定,你觉得这些改革当真是他自己定的?”朱高燧学会举一反三了。
  “不是他,那是谁,那个小畜生么!”朱高煦大声反驳。
  朱棣和朱高炽暂停观察神迹,姑且给那小畜生一个机会。
  第196章
  【或者说, 大臣张熜背后的嘉靖帝是怎样的皇帝呢?】
  【朱高煦】:大臣改革关皇帝什么事!
  都听神迹说了这么多,朱高煦的政治素养竟然没有半点长进。
  朱高燧都进步了不少,“二哥,你不觉得这个张熜和太监刘瑾很像?”
  “他俩怎么可能像!刘瑾可是太监!”朱高煦斩钉截铁道。
  朱高燧, 他算是明白为何他大哥不怕他二哥造反了……
  对每个粉丝的发言, 乐瑶都会积极回应。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 说白了背后没有帝王的支持肯定成不了, 毕竟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就像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太监刘瑾的改革,就与张熜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的是, 嘉靖帝推出的工具人可比太监刘瑾要有能耐的多。
  首先,大臣张熜本身为官清廉,如此让想攻击他的人找不到任何错处。
  第二,大臣张熜不是单打独斗,他还提拔了一批改革派的人才, 像是桂萼、方献夫、霍韬、熊浃、席书、等人。
  像万历年间广为人知的一条鞭法, 最早的是便是由桂萼提出。】
  朱厚照快速把神迹方才提到的名字全部记下来, 如此多的人才, 怎么自己当年就一个没发现。
  朱厚照再次感叹自己用人的眼光着实不行,先是刘瑾随后又是江彬。
  【赵匡美】:既然这个张熜如此清廉能干, 为何还打击杨一清?
  赵匡美提问, 能看的出来他听到很仔细, 杨一清这个人他还记得。
  当初就是他平定了安化王之乱, 并联合太监张永除掉了奸臣刘瑾, 按理说也是一个好官。
  【这也是为何张熜被人贴上小人标签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当年杨一清是站在张熜一边, 曾维护过张熜。
  从道德角度来看,张熜这事的确做的不地道, 对恩人杨一清恩将仇报,打压排挤。
  但咱们从政治角度分析一下,杨一清为保守派,而张熜则为改革派,双方的政治观点完全对立。
  且当年杨一清上位很大的原因是嘉靖帝需要一位资质老的大臣作为过度,在大礼仪中没有明确表态的杨一清无疑是最适合的。
  咱就说嘉靖帝让两个政治观念不同的人共事,且都给两人私下打小报告权利,嘉靖帝当真没有想到会发生什么事?】
  【汉武帝刘彻】:坐山观虎斗。
  汉武帝刘彻表示这操作套路很熟悉,当年他皇爷爷封陈平为右丞相,周勃为左丞相,为的就是让他们两人内斗。
  “这小子学我大汉。”汉武帝刘彻断定朱厚熜在学他皇爷爷。
  【只有夺权,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且帝王又给了自己夺权的权利,作为有抱负的大臣,他们会如此做呢?
  这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的平衡术,他自己不亲自下场,而是给双方同样的权利,让一方斗令一方,最后他自己作为裁判。】
  “这小子真阴险。”朱高煦不由感叹,“挑唆别人打架,然后他看戏,这是正常人能干出的事么!”
  朱高燧则不由起了一身鸡皮,他忽然觉的这样的朱厚熜很可怕,表面一片和谐私下却玩阴的。
  朱棣背过手,虽然心里对朱厚熜这个不孝子颇为不满,但不得不承认,他这招平衡的不错,可以称的上帝王之术。
  只不过,用平衡之术的前提是双方都是有抱负的可用之臣,若出现奸佞小人…
  且这种帝王之术还容易引起朋党之争,像唐朝末年那般,掌控不好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张熜和杨一清的斗争中,张熜是赢了,但大家不要觉得张熜是最后的胜利者。
  聪明如斯的嘉靖帝怎么可能让张熜一家独大,他要的是能干活的大臣,而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权臣。
  咱们捋顺一下大明内阁的权利交替,具体看看嘉靖帝的平衡之术。
  嘉靖三年正月,内阁大臣杨廷和告老还乡,蒋冕接任首辅,与杨廷和政治观点一致。
  嘉靖三年五月,蒋冕告老还乡,毛纪接任首辅,与杨廷和政治观点一致,同时升与杨廷和关系不好的石珤入阁,打压杨廷和一派。
  后因左顺门杖打臣子,毛纪阻拦无果,后辞官。】
  “几个月,换了三个首辅?”朱佑樘一脸惊讶,觉的朱厚熜在闹着玩。
  【嘉靖六年二月,费宏任首辅,遭礼仪派张熜诋毁反击,费宏辞官。
  嘉靖六年九月,大臣杨一清接任首辅,十月,张熜进入内阁。
  同年,嘉靖帝在张熜的提议下对翰林院官员大洗牌,杨廷和一派被肃清殆尽,朝堂格局也被重新打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