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李豫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家附近念的。她的初中同学只有一小半后来念高中,高中同学里也只有小部分念了大学。她回忆着自己的中学生涯,似乎假期就是玩儿,并没有什么社会实践。“重点中学真是不一样。我们中学啥活动都没有,老师天天担心班上的男同学们要打群架。”
  唐宋从傅从玉那儿知道一些李豫以前的学习情况,她直到升高中后成绩才开始冒尖。他夸奖道,“李豫,你可真厉害,居然在打群架的环境里考上大学并最终读到博士。采访一下,高一时发生了什么令你开窍的事情呢?”
  她解释说,“并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如果硬要找个关联的话,或许是开学典礼上,学校花钱请一位名校硕士来讲考上名校是种什么体验。我忘记演讲内容,只是记得那位前辈很高傲的表情,以及面对三流中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不屑。那次演讲彻底破除了我心中的名校崇拜症。那会儿我觉得那么个人都可以上名校,自己为什么不行呢?
  从此之后,我在课堂上开始认真听讲,课外让我爸帮我报了许多补习班。高中三年,我差不多一直是五点半起床,夜里十一点睡觉。我不是天赋型的,只能靠勤奋来弥补。
  高三下学期几次模考,我因为成绩不稳定,还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有天花板限制。后来高考成绩不错,大学里我自信了不少。大四申请学校的时候,尽管一直受挫,我始终没有再怀疑过自己。”
  高中开学典礼是她从来没提起过的往事。唐宋从她三言两语的描述中还原了那个场景,一个人不经意的一段话刺到了她敏感的自尊心。她不想再被人看低,所以努力,努力后的回报让她更加自信。如果此时不是在开车的话,他很想拥抱这位不一样的姑娘。
  39|第39章
  他们早上出江城时天气还是风和日丽,途径服务站时云层开始慢慢变厚,车子开到山脚下天空飘起小雨。
  唐宋随即决定在山下吃午餐,他把车停在一家羊肉馆,对李豫说,“中午我们吃本地特色,红烧羊肉。”
  李豫侧身从后排拿出雨伞,说,“好,我不挑食!”
  唐宋从她手里拿过雨伞,率先下车来到副驾驶位置,接上她后一起朝店内走去。
  门口支着炉灶,桑树柴火在炉内尽情燃烧,铁锅里的羊肉散发着浓郁的肉香。唐宋收起雨伞,说,“这里的羊肉不错。我们后天离开时可以打包一些,你带回去让李叔尝尝。”
  李豫站在铁锅旁边,看着老板娘从铁锅里捞出羊肉,极其麻利地剃掉羊骨,然后拿起菜刀三下五除二得将肉剁成小块。
  浓油赤酱焖出来的羊肉细嫩,羊蹄晶莹剔透,更别提旁边还有翠绿的小葱和鲜红的小米辣衬托。将将入秋的雨天里,这样一份羊肉让人很有食欲。
  她点点头,说,“行啊,买半成品或者成品,他吃饭比我还要凑合。我心血来潮还会静下心来做顿好的,他可不行,不太喜欢进厨房。”
  唐宋一边点单,一边问她,“李叔平时怎么吃饭?”
  李豫用桌上的茶水清洗餐具,“他呀,现在吃饭靠单位食堂解决。等退休后真不知道他吃饭怎么办呢?好想社区也有个食堂。”
  唐宋提议说,“社区可以组织几家老人一起弄个小饭桌,搭伙儿吃饭。”
  “以后再说吧。实在不行,找个做饭家政,每天来家里做两顿饭。”她说完后,问起他,“你家呢?”
  “我爸做饭。他做饭很好吃,也喜欢折腾各种好吃的。”
  李豫感叹道,“一点也看不出来呀。这是葱省男人和甬城男人的区别吗?”
  唐宋听到这个问题时,其实心里真实想法是:在李豫这里,会做饭应该是加分项。旅行结束后,自己应该回家向爸爸学几道拿手菜。江大旁边那套房子的厨房,也需要增加些厨具,比如瓦罐、蒸箱啥的。虽说现在没有太多空余时间来煲汤,有备无患总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好。
  他说出来的话却和心里想的完全不一样,“跟哪儿的人没关系。李叔可能只是不喜欢灶台而已。”
  他才不傻,李叔独自把她抚养长大,她可以吐槽自己的爸爸,自己却不能附和。
  李豫点点头,“我爸是对做饭没啥耐心,往往油没热就开始向锅里丢食材。对了,他还特别喜欢大杂烩,所有食材一锅出炉。我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搬着板凳炒菜,实在是因为我爸做饭太难吃。当然了,我做的饭菜味道也就那样,跟奶奶相比差远啦。”
  唐宋觉得李豫过于谦虚,“虽然没吃过奶奶做的菜,不过你的菜我吃过,很好吃的。”
  她开始解释说,“我开始做菜的时候有一点像我爸,特别容易急躁。后来,到了美国第一年才开始静下心来与灶台和解。那时候,我会琢磨着复刻在江城吃过的面,吃过的菜。”
  他关心地问,“为什么那时候开始静心了呢?”
  李豫不算内向的人,她大学宿舍与社会学系同学混住,室友四人关系和谐,只是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天南海北的相聚不易。她博士期间与同门更是融洽,冲浪还是师门的一位师姐教的,她们还经常一起徒步。
  只是成年人的社交非常注重话题的边界,她们很少会问当时发生过什么事情促使你改变的,或者是诸如为什么会静心这类的话题。当然,她也从未主动问过别人这些私人的话题。比如涉及到傅从玉的私人话题,她犹豫后决定搁置。
  当唐宋问起这些话题时,她居然没有感觉被冒犯到,而是不自觉打开话匣子。
  她开始慢慢回忆,“我在去美国之前,没有一个人独立生活过。当时你们走后,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的。加上刚去的头一个月,口语说得并不好。那时候一下课后就回自己的小房子,不太出去社交。我会一边做些简单的饭菜,一边重复白天所有的社交场景。我心里不停地复盘着如果这一天重来一遍的话,我应该怎样社交,怎样在课堂发言更加完美,怎样与导师沟通更顺畅。
  如此默默在心里排练了一个月吧。终于,那一天我笑着与larry打招呼。他也开心笑起来,鼓励我说,李豫你英语很好,不要害怕说出来。
  就这样,我在他办公室喝到他冲的意式咖啡。我们在coffee chat时,导师问我的兴趣爱好。我脱口而出,做饭和跑步。他觉得这是超级棒的兴趣,还说改天要尝尝我的手艺。后来我在家里做过很多次意大利面,其实都是练习。”
  唐宋以前从不觉得那份意面背后有这么一段心路历程。有关那份番茄欧芹意面的记忆,被他时不时拿出来盘一下,感觉马上盘玩出包浆,对面的姑娘告诉自己这份意面背后还有一段关于勇气的故事。
  他不禁感叹,“我那时候能吃到那份意面,不仅仅是意外,而是三年多练习的成果。我真幸运。”
  俩人在飘着中雨的假日里,围坐在矮凳上,吃着咸鲜的热羊肉,话着家常。
  唐宋想,这场景要比七八月份他在美东早晚安式的单机打卡真实和有趣太多。
  他突然更加期待这趟旅途了。仅仅半天的时间,他就了解到她曾经的不安与忐忑,她的自尊与努力,她的家人和她的生活片段。这些犹豫拼图的组成部分,他拿到了,并在心里逐渐拼出一个更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李豫。
  饭后,雨势渐大。饭馆的老板娘说他们预定的民宿路况很好,开车慢些不会有问题。俩人于是决定冒雨启程。
  唐宋沿着山路小心驾驶车辆,李豫望着车窗前左右摆动的雨刷器,觉得很有趣。
  她问司机,“唐宋,你有没有觉得雨水落在玻璃上的声音很解压?”
  司机尽管车子开得小心翼翼,不过他不讨厌雨天,“有。不仅仅雨打玻璃声音,雨刷器刮雨的画面也很解压。这会儿开车走山路还挺舒服的。以前在波士顿,下雨天我喜欢开车漫无目的的闲逛。”
  她也有些好奇他生活过八年的城市是什么样子,“波士顿雨水多吗?”
  唐宋说,“雨没有雪多。波士顿一年大概有六个月在冬季,一个月是春季,一个月是秋季,剩下月份是夏季。每个季节都很特别,风雪、樱花、秋叶和雨水,四季的风景应有尽有。我们明年可以一起去短期旅游。将来我们也可以申请访问学者,去生活一年两载的。那儿是与江城、湾区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她摇摇头,“短期旅行就算了,还是等以后申请访问学者再去吧。我明年暑假想挑战tmb徒步。”她说完见唐宋带着疑惑的表情,进一步解释说,“tmb是环勃朗峰的缩写。我第一次可能走不完全程,会走半程。”
  唐宋有些好奇,“你什么时候有这个想法的?”
  李豫继续解惑,“前天晚上在家收拾背包,冒出过念头。中午在餐馆给你讲做饭的往事,让我坚定了这个计划。”
  唐宋更加好奇,“为什么?徒步与做饭有什么关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