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他又闻到作夜的那股幽香,凑近裹儿的颈部嗅了嗅,不觉心酥神醉,耳语道:“你这熏的什么香?怎么这么好闻?”
裹儿被弄得脖子痒,笑着推他说:“昨天忙得头晕,谁还有精力弄这个,许是衣服上沾染的,或者进了什么屋子。”
崇训笑道:“不像,我再闻闻。”
“别闹,我瞧着似乎天亮了。”裹儿翻身搂着他的头,笑说:“快起来,我可不想被人说骄横。”
崇训只得作罢,又与裹儿耳语一句,气得裹儿伸手拧他。
外面侍奉的侍女捧着铜盆巾帕等盥洗之物进来,二人梳洗更衣毕,携手拜见舅姑。
武三思原配夫人早亡,姬妾甚多,育有五男六女,也算是枝繁叶茂,子孙满堂。
这日一早,他精神焕发,神采飞扬,儿子娶的不是太子爱女,而是至少延续三代的荣华富贵。这让武三思怎么不高兴?
儿孙媳妇并族中子侄妇人早已暂候,只等新人过来。仙蕙也过来凑热闹,端着热茶,时不时与相熟的妯娌姐妹私语。
正说着,就听一个侍女进来笑道:“新人来了。”
众人坐定,只见堂外进来一对壁人,男的姿仪俊逸,女的秀美绝伦,好一对金童玉女。
便是武三思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新妇没有郡主的身份,但这品貌也足与自己儿子相配。
“见过大人/阿耶。”夫妻俩一起行礼,只不过一跪一站,站着万福的是裹儿。
武三思见了,笑说:“不必多礼。郡主下降,是我们阖府的荣耀。府邸简陋,小儿鄙俗,望郡主莫要嫌弃。”
裹儿笑回:“我年幼德薄怎当得起大人如此爱重,惭愧至极。”
这时仙蕙过来拉着她笑说:“咱们是姐妹,如今又成了妯娌。我带你认其他人。”
裹儿低头装羞,随仙蕙见了婶娘嫂子大小姑子,又有年龄小的过来拜见她,真是红飞翠舞,玉动珠摇,十分热闹。
裹儿遍寻不见一人,悄悄问:“怎么不见姑母?”
仙蕙笑了一下,回说:“须你们夫妇上门拜见。”
裹儿想了一下,道:“理当如此。”太平公主位高权重,不受凡俗所羁,怎么会一大早就过来吃茶?
拜完诸亲眷,裹儿与崇训携手回到新房,耳鬓厮磨,柔情蜜意,自是不提。
裹儿成了亲,发现一大好处,那就是比之前多了不少自由。新婚临近年关,但府中事情全不用这对新人操持。
裹儿如久在樊笼中的鸟儿,一下子复返自然,快乐无比。
这日,她换了胡服,正要出门,被崇训叫住,问:“你要去哪里?怎么不叫我?”
裹儿转身笑回:“我去探望两个与我有恩的人,难道你也要去?”
崇训听了,一边叫人牵马,一边道:“既然与你有恩,自然也与我有恩,当然要去。”
裹儿笑着点头,将莺儿和小寺人的事情说了:“莺儿执意回家,但你看这天寒地冻的,怎么能赶路去并州?好劝歹劝,才让她改主意到来年开春再走。还有那个小寺人,我准备带他回府上。”
崇训听了,点头称是,横竖无要紧事,便与裹儿一起去了太子别院,并送了些肉禽蔬米绢帛过去。
小寺人名叫金刚奴,十七八岁,个头小,但眼睛一看就很机灵,听闻郡主要带他回府邸喜之不尽,继而期期艾艾想年后再去:
“在别院几个月,我与莺儿相伴,早将她看作亲妹子,我也没别的家人了。我随郡主郡王去了,留她一人孤零零的,因而我想着陪她过了年再走,好歹兄妹一场。”
裹儿闻言笑说:“你既然有心,我不允未免不通人情,待过了元宵节,我命人接你。”
莺儿和金刚奴千恩万谢,裹儿又对莺儿道:“你明年就要回并州,年下神都十分热闹,你去逛逛,也不枉来这里一遭。”
莺儿笑着答应了,说:“我和阿兄也这么说。”
莺儿当日行事只凭一腔热情,不料有如此机缘,如今虽被撵出宫,但得了太子妃和两位郡主不少赏赐,如今又得小郡主亲自来看,面上光彩,更加神气。
裹儿与崇训辞别二人,顺便去裹儿期待已久的北市逛逛。北市中行走的都是商贾仆从和百姓,权贵很少去这里。不过裹儿想去,崇训自然跟从。
只是刚到市门口,裹儿就不得不停下脚步,只见里面摩肩接踵,举袂成云,吵吵嚷嚷,气味混杂。
崇训也被这里的热闹吓了一跳:“早听人说北市热闹,不料这么多人。郡主进去怕被挤着,不如我派人叫来市监,把这些人都赶出去。”
裹儿忙道:“罢了,罢了,是我考虑不周,咱们找个地方吃酒。”
一行改道去了一家名为杏花楼的酒楼,数尺长的青色酒幌在北风中吹得猎猎作响,上面书着“杏花美酒”四个大字。
裹儿与崇训上了二楼,推窗望去,只见外面宅第高起,行人络绎不绝,街巷上几个穿红着绿的小儿骑着竹马嬉闹玩乐。
二人对坐,崇训忙斟热茶递给裹儿暖手,笑问:“冷不冷?”
裹儿一手接了茶,一手递给崇训,说:“不冷,你摸摸。”崇训一把握住,温暖柔软。
裹儿笑着抽回手,捧着茶盅喝茶,闲聊:“你经常出来吗?”
崇训给自己倒了一盅茶,回说:“我们兄弟常约着出来打猎,不怎么在外面吃酒用饭,只去谁家的园子逛。”
两人说着话,酒楼管事送上饭菜酒水。裹儿和崇训挥退众人,亲昵地吃着滚热的饭菜。
饭毕,仆从撤走残席,换上果碟酒水。裹儿略喝了两杯,面带春色,捧着热饮子,问:“你什么时候当值?”
崇训笑回:“大约年后了。”裹儿叹了一口气,说:“我一下子闲下来有些不适应。”
说着,她忽然想起一事:“圣人为着那事说要狠狠罚我,现在没个声息,我心里七上八下。”
崇训不以为意说:“你出了宫,难道不是惩罚?”
裹儿一想,觉得有理,叹惋良久:“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进宫?”
她、阿兄、姐夫三人是彻底失宠于圣人,阿兄和姐夫圈禁,她算是被流放到宫外了吧。
崇训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梁王府的权势和财力,难道有做不到的事情吗?”裹儿听完颔首,若有所思。
二人从酒楼回到家中,裹儿见树上绸绫堆的花儿栩栩如生,又思及奏疏中上奏冬日冻死人的惨事,心中一沉,命人取下收好。
她想起一事,忙命人去请仙蕙过来,商议在城外散钱施粥。仙蕙听了,立刻答应:“这一年府上多灾多难,做些善事积些阴德总是好的。”
姐妹二人遂拿钱在城外设了粥棚,预备一直开到过完正月。
热热闹闹的新年过去,裹儿正规划新的一年要做什么时,忽然一道圣旨从天而降,打乱了一切,仿佛又拉开了新的一幕。
圣旨上言:出左卫中郎将武崇训为幽州刺史,安乐郡主与之同行。
第36章 幽州刺史(二) 天地一片肃杀,北风猎……
武曌立在殿门口,极目远眺,天地一片肃杀,北风猎猎,寒气凛凛。
上官婉儿抱着斗篷给圣人系上,劝道:“圣人外面风大,进殿吧。”
武曌一边走,一边道:“圣旨发下去了?你陪我走走。”
“是。”上官婉儿答应了,扶着武曌的手,一步步下台阶,引着向洒满阳光的地方走去。
“看到你,朕想起年轻的时候,那时太宗皇帝驾崩,嫔妃无所出者到感业寺出家为尼。”武曌缓缓地说着,上官婉儿认真听。
“朕当时害怕极了,也不甘心,当尼姑与死了没有区别。朕那么年轻朝气,那么妩媚动人,那么聪慧能干就要死了,这是多么遗憾而不公的事情啊。
朕抓住了一根稻草,错一步便粉身碎骨。婉儿,你知道庙里怎么处理私通的人吗?”
武曌不待上官婉儿回答,继续说:“两个人按住女子的臂膀不使她动,另一人手执大棒狠狠打在这女子的肚子上,直到胎儿流出,女子呢就丢到柴房生死不问。”
上官婉儿听着就觉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又听圣人笑了一下,怅然叹道:“高宗……高宗,朕至今看不懂他,罢了。婉儿,你说曾为先帝妃子又比皇帝年长的女人在后宫能走多远?”
上官婉儿回道:“若婉儿不识陛下,一定认为此人在后宫如烟花般绽开后便悄无声息。”
武曌笑起来:“对啊,王庶人当初也是这么想的。她以为朕很快色衰爱驰,尔后在掖庭孤独地死去。然而,朕不仅没死,还成了皇帝。”
上官婉儿笑说:“圣人天资粹美,睿识绝人,非常人能及。”
武曌摇头说:“不,你错了,朕走到今日靠的是运气。若先帝是太宗那般高才,朕就永埋掖庭。当年文德皇后之才干,未必不如朕。”
上官婉儿说:“婉儿明白了,又有些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