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我连户部的事情都还没有弄清楚,去吏部做什么?吏部是六部之首,陛下让他做了吏部尚书,就是信任他,他一心为公,有多少事办不成?”安乐公主十分疑惑。
  姚崇闻言,如同头上炸开了一个焦雷,半响才回神,顿足大叹道:“哎呀,我糊涂了,真是糊涂了!”说着,便大笑出了门。
  这难道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裹儿更加疑惑了。
  不过,她将这些抛到脑后,迈着轻快的步伐进了皇宫,找父亲去了。到了宫殿,却不见人,宫人笑说:“陛下和皇后去凝华殿看百戏了。”
  裹儿追过去,远远听到一阵锣鼓之声,穿过堤岸,进了凝华殿后门,沿着台阶往上走,来到二楼,就见父母坐在楼上,看楼下台上的百戏。
  宫人在李显耳边悄声说了,他笑着转过头,命人在身边设了席案,叫裹儿坐下。
  “你日日忙碌,看看这个散闷。”李显道。
  正说着,宫人捧本子过来让裹儿选百戏。她翻了一下,点了一出出参军戏和木偶戏。
  众人看了半日,笑了几回,并赏赐了诸人。李显起身,带着妻女一路赏景回到迎仙宫去了。
  裹儿扶李显坐下,笑道:“阿耶,你这日子过得真悠闲。”
  李显笑了一下,说:“这是你们兄妹能干,万事不使我操心。”
  裹儿忙摇头说:“我们兄妹只有两人能抵什么事,还不是阿耶慧眼识英才,朝中能臣济济,国家自然太平无事。”
  李显这人缺点很多,但作为皇帝而言却有一个难得的优点,那就是用人不疑,无论是武三思,还是如今的魏元忠姚崇宋璟。
  当然“用人不疑”前面,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任人唯亲,这些朝臣背后都有他最亲近的人做保证。
  裹儿说完,又接着道:“阿耶,我想了一个散闷逗乐的好主意。”
  韦淇好奇道:“什么好主意?”
  裹儿起身在二人面前走动说:“我听说,最近一批明经进士还有武举子要外放,这些人要么擅长文学,要么擅长骑射。
  阿耶何不办一场宴会?一来以示皇恩浩荡,二来这些人在陛下面前也能一展所长,三来嘛,这么多新面孔,你与阿娘也热闹热闹。”
  话音刚落,韦淇就说:“这个好。圣人在世时,常召些文学名士,宴饮做诗,热闹又文雅。”
  李显连声道:“既然这样,那就办。神都苑的牡丹花开得正盛,前儿我们还说要去看看。”
  “牡丹花?”裹儿早就听闻神都苑牡丹的美名,只是事忙,竟然把这个忘了,立刻道:“就在神都苑办,还能让擅长骑射的臣子给阿耶猎来大老虎。”
  李显闻言笑起来:“好好好,这事……”
  韦淇道:“这事交给上官婕妤,她文采好,做个裁判无人不服。”
  李显立刻命宫人去叫上官婉儿。半日,上官婉儿跟着宫人过来,路上早已知晓缘由,迈进迎仙宫时,腹内就有了草稿。
  “妾身想着宴会设在宿羽宫,那里南邻大池,烟波浩渺,周围遍植牡丹芍药等奇花异草,每当春至,姹紫嫣红,最是美丽,离邙山又近,也适合打猎。
  则天皇后曾在此宫大宴突厥使者,妾身当年有幸跟随,当真是名山盛景,美轮美奂。”上官婉儿眼睛里充满了憧憬,引得三人都起了兴趣。
  李显笑道:“我想起来了,宿羽宫初建没多久,我们兄妹就过来看过。对了,帖子要给太平下一份,唔……相王也来一份。”
  上官婉儿笑着应了,又向裹儿说:“公主的奇思妙想最多,不知能否赏我个好主意?”
  裹儿伏在韦淇怀里,笑道:“婕妤做事周全,我就不乱出主意了,只等婕妤的好诗。”
  上官婉儿笑她道:“外头都说安乐公主如何能干,就该让他们看一看,趴在皇后怀里还像个孩子似的,不知羞。”
  韦淇摩挲着裹儿的后背,笑说:“这是因为我疼她。正事上,裹儿能为父母分忧,闲了还能逗我们说笑。她不知给我们带来多少欢笑,解了多少愁闷。”
  上官婉儿附和说:“听皇后这么一说,怪不得她有福气能做陛下和皇后的女儿,原来是个钟灵毓秀的好人儿。
  这让妾身想起了一则传闻,从前有个古国,国王有个小公主,侍奉双亲最是孝顺,后来感动上天,佛祖就让这位小公主做了菩萨。”
  裹儿闻言,笑说:“这位菩萨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拥有无上神通,眼能辩世间善恶,心能观别人所想。”
  上官婉儿道:“公主也知道这个?”
  李显和韦淇都看过来,上官婉儿便详细地说起来:“这
  位小公主自幼生得聪明伶俐,深得帝后喜爱。一日,这国王生了奇病,名唤人面疮,脸上竟又生出五官,疼痛欲死,遍寻名医无效。
  这国王励精图治,乃是一代明君。许是上天不忍,夜里做梦,有个白胡子的仙人对王后公主说,国王的面疮将要毒发攻心,药石无医,现如今有个法子救国王。
  皇后公主忙问他,这仙人说需得公主的眼睛和手入药才好。小公主听后,立刻叫侍卫绑住自己,挖了眼睛斩了双手做药,那国王吃了药竟然好了,只是这小公主却没了。
  西天的佛祖听说这件事,十分感动小公主的孝行,让小公主死而复生,又封了她做了菩萨。”
  李显听了,摇头叹道:“若非佛祖有灵,只怕小公主就要去了。想那老国王年纪已老,生死有命,何必让小公主再赔进去一条命?”
  韦淇笑说:“这不过是神佛之谈,当不得真。也由可见,上天眷顾有善行之人。”
  上官婉儿笑说:“皇后看得透彻,这些神佛都有个说法,人若是行了好事,不是和和美美,就是成仙成佛。”
  众人说了一会子话,上官婉儿告辞离开,筹备宴会去了。
  却说,姚崇仿佛大彻大悟般出了门,走了一圈,又立刻回来,写了一封劝谏的奏疏上奏皇帝。
  虽然做臣子的不好说君王什么话,但姚崇这些人是知晓当今皇帝性情,推他为帝,一来是他最适合,二来是大臣复唐心切。
  自从他登基后,对圣人唯唯诺诺,宠溺公主,提拔武三思,大肆施恩妻族……哪一样看来,都不是明君所为。
  再者,圣人朝紧张的政治风气残留在大臣心中,使他们不敢说什么,各个嘴巴如缝上一般。
  但现在已经大为不同,圣人龙驭宾天,武三思业已伏诛,贤臣济济,朝无佞臣,君王思治,岂不是大展手脚,一扫弊端之机?
  然而,他们这些人如今依然畏葸不前,只是白活了一世,枉为臣子。
  当年,太宗皇帝纳谏如流,才有了贞观之治。试看今日的皇帝,虽比不上太宗天资纵横,却也是温厚和善之人,不会因言降罪。
  那就让他姚崇开启这神龙一朝清明的政治风气吧。
  裹儿对于姚崇上述劝谏没有多大的反应,贤臣劝谏皇帝是理所当然之事。
  倒是让李显有些烦不胜烦,最后重润悄悄给他出了主意:“阿耶,你要是认为对的就采用;要是不赞同,就多叫几人来讨论,理越辩越明;要是认为对……又难以采用,就赏赐他。”
  李显听从之后,果然有用,就是聒噪了些,遂将这些交给裹儿择选处置后,再呈给他。
  到了休沐日,裹儿无事,她就带了侍卫出去逛逛。
  第116章 武延秀 裹儿听了,拿眼睛瞟了一眼武延……
  这日,裹儿放了金刚等人的假,只带侍卫出门。
  “神都有什么热闹的地方?”裹儿问。
  侍卫听了,细想神都中最热闹的当然是乐舞坊,但公主是女子,定然不喜这些地方,遂道:“修善坊靠近南市胡商云集,酒肆鳞次栉比,很是热闹。思恭坊也热闹,有一家酒楼滋味甚好。”
  裹儿闻言,对赶车的侍卫说:“去修善坊。”
  侍卫驱车往南而去,进了修善坊的大门,只是坊内人群熙熙攘攘,马车如同蜗牛一般几乎动弹不得,周围又吵吵嚷嚷,令人不由得焦躁起来。
  裹儿等不得,取了幕离戴上,下了马车,留下一名侍卫在坊外,带着剩下五人瞅着空隙往前走。
  侍卫们护卫着裹儿,低声道:“门口拥挤,往里走走就开阔许多。”
  众人走了半刻钟,周围果然开阔起来,但路上行人轿马依然不绝,两侧是一排排的铺子,前面围满了人,不少人一看其相貌衣着打扮,就知是胡人。
  侍卫引着裹儿来到一处酒肆,要了一间雅间。一楼正中的台子上,一位乐伎正在弹奏瑶琴。
  裹儿坐下来,点了酒菜,尝了一口,别有风味。这时侍卫引着半抱琵琶的女子进来,说:“这是安七娘,擅长琵琶,主子可要听?”
  裹儿颔首,安七娘进来抱着琵琶坐下。她放下琵琶,裹儿发现她竟然是一位胡女。
  安七娘抬头笑说:“娘子要听什么曲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