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124章 钦差(二) 何若平见公主来了,如同得……
出了神都,裹儿带着侍卫妆扮成商人,与仪仗分开,飞快朝淮南去了。
此刻身处扬州的何若平已经搬到了刺史府衙,这是他第三次被迫搬家。何若平已经到扬州一个多月,括户推行十分困难,不仅世家反对,连百姓也反对。
又因为他要急切括出当地大户中的隐户,与他们发生激烈的矛盾,且抱着朝廷订下的章程丝毫不让步,这矛盾愈演愈烈。
那些大户因何若平是朝廷钦差,不便明面上做什么,只得暗地里使出各种手段,企图让何若平无功而返。
自沈远之自杀去世,扬州百姓群情激奋,先是围了何若平下榻的驿舍,昼夜不去,要何若平给个说法。
何若平出去解释,众人不仅不听,还朝他扔烂菜叶。小吏怕出事,上报县令,县令怕出事强制把人接到县衙。
那些人知道后更加激动了,一路追来,就这样何若平从县衙被架到刺史衙门,愈加显得他这个括户使心虚和色厉内荏来。
何若平有力无处使,被人好言好语困在府衙中,欲移一步而不得,当真是愤懑至极。
裹儿去扬州前,先去见了另一位括户使,宇文融。他是十多位括户使中,推行括户最顺利的一人。
宇文融忽然被人请来客栈,见了安乐公主,大吃一惊,赶忙行礼。裹儿让他起身坐下,没有寒暄,问:“扬州的事情,你知道了?”
宇文融点头,又问:“陛下派……李侍郎来处置此事?”
裹儿点头,直言道:“我看过你们的奏报,你是诸人中最出色的,推行括户可是有什么良策?”
宇文融听了,猛地抬头对上裹儿平静从容的目光,心中筹谋了半响,才道:“小臣……小臣行事多有取巧,请侍郎不要怪罪我。”
裹儿闻言笑了:“你是临民官,各地风土人情不同,只要不违大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本是应该的。说罢,恕你无罪。”
宇文融这才说了:“多谢李侍郎。这隐户主要分三类,一类是一家逃亡到别处开垦出耕地,一类是入城为人雇佣或者伪造证件逃避徭役,最后一类就是被大户隐藏成为他们佃客奴婢。
最好处理的是第二类,只要彻底清查,就能查出来。第一类也好查,但是他们几乎都不愿还乡,这里有田有房,尽管是茅草屋旧瓦罐,但却能凑合生活,若回乡且不说路途遥远,只怕回去后也难以生存。”
说道这里,宇文融偷偷觑了一眼安乐公主。裹儿想了下,叹道:“这就是所谓的破家值万贯,百姓生活不易。你是怎么做的?”
宇文融回说:“户部的括户令说准令式合者才可以不令还乡,小……小臣的标准不是那么严格。至于第三类,小臣则以利诱之。”
裹儿颔首说:“免收三年的租庸。”
宇文融说:“然而即使这样,小臣括出的户不足隐藏户口的一半。”
裹儿笑问:“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说错了也无妨。”
宇文融说:“小臣想着百姓只要有利,便会欣然从之。因而在心里算了一笔账,想着这免收三年租庸改为六年,每年再免收一部分丁税。再者,愿意返乡的百姓就送他们回乡,不愿意回去的就留下来。”
裹儿颔首说:“我明日一早离开,你回去拟个章程送来。”
宇文融忙答应了。裹儿又问起当地风俗人情来,他也对答如流。这不禁让裹儿对宇文融青眼有加,暗暗将此人记下。
次日一早,裹儿临行前接了宇文融送来的章程,仔细看过,这比昨晚讨论地更加详细,操作性也更强。
一行快马加鞭于第二日到了扬州。扬州经济繁华,物产富饶,比之京师和神都也丝毫不逊色。
一路走来,只见车马如流水不绝,人烟阜盛,坊间的舞乐之声隐隐透着坊墙传入耳中。
裹儿住在一家邸店,派人去打听情况以及找到何若平。半日后,几人回来说了情况。
这些消息众说纷纭,不好辨别真假,但事情又紧急,再拖下去,只怕什么证据也没了。于是,裹儿在日暮时分,带人去了刺史府,只说是何若平属下有事回禀。
门房本欲为难阻拦一二,只听其中一人呵斥道:“我们从神都而来,是为朝廷要事,你若阻拦,难道不怕我们回去参你们明府阻碍朝廷公务吗?”
门房只好回禀管事,管事又报给扬州刺史。扬州刺史事多,心中烦躁,不耐烦地挥手让他们去见何若平。
管事对于其中一人是女子颇为惊叹,但因其是朝廷下派的使者,倒没有外露神色。
管事将人送到何若平的住处,一侍卫看到周围的仆从,斥责道:“这是怎么回事?堂堂明府难道要囚禁朝廷天使不成?”
管事见他态度强硬,只好陪笑说:“这是保护,保护,既然诸位来了,我让他们下去就成。”说着就带走了这些人。
何若平听到声音,走出房门探看情况,就见一队气势不凡的人朝自己走来。前头的四人散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女子,那女子眼睛一抬,顿时吓得何若平四肢发软,几乎魂不附体。
“公……”何若平道。
“进去再说。”裹儿说着,就进了屋里坐下。何若平跟进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告罪说:“小臣行事不周,使殿下受累,罪该万死。”
裹儿叫何若平起来,说:“这些以后再说,你且说说你来了之后的事情。”
何若平不敢有丝毫隐瞒,便将来扬州后如何清查户口,如何送百姓回乡,如何向大户索要人口等等都一一说了。
裹儿听完,问:“你见过沈远之吗?”
何若平摇头说:“从未见过。沈氏乃是扬州大户,族中田连阡陌,还经营着铺子、邸店、漕运等。小臣粗略估计,隐藏的户口大约过万。
我曾讨要几次,沈氏送来些老弱病残搪塞,后来要得急了,就推三阻四,不肯给。我以违背朝廷诏令的名义,将沈家主事人抓了,一日后就传来沈远之自杀的消息。
后来的事情,我被困住,就不知道了,但据说抓的人都放了出去。”
裹儿听了,说:“扬州刺史如何?”
何若平见公主来了,如同得了主心骨一般,闻言如实道:“想要大事化小的人。之前他也配合小臣,只是现在事情闹大了,他什么都不敢做了。”
裹儿说:“来人,把扬州刺史请来。”半日,扬州刺史才过来,只是他脚一踏进厅内,便觉察出气氛不对来。
正上方坐着一位眉眼刚毅的年轻女子,何若平陪坐一边,他灵光一闪猜出这女子是谁来,顿时魂都吓飞了。
第125章 钦差(三) 替我给先生烧一陌纸钱。……
裹儿端端正正地坐着,手里拿着一本书,垂头只管看书,慢慢的问道:“外头谁过来了?”
她一面说,一面抬头放书,就见扬州刺史直愣愣地站在地上,仿佛没了魂般。裹儿放下书,满面春风地问:“这位可是许明府?”
许刺史猛然回神,拜了下去。裹儿叫何若平搀他起来,笑说:“我在朝中时间短,不大认得你,却也知道扬州的赋税在诸州县中首屈一指,可谓是虽未见面,神交已久。”
许刺史连声称:“不敢不敢,小臣惶恐惶恐。”
裹儿叫他坐下,又命人奉茶,就像在自家一般旁若无人,先与许刺史说起扬州的租税户口来,许刺史斟酌着答了,也都是言之有物。
裹儿微微颔首,就着租赋说起括户来,许刺史见到公主殿下亲临,且他又不是扬州人,自然明白该怎么做了,应付何若平的得过且过变成积极主动,指望着公主能在陛下美言带他高升。
“公主所虑甚是,小臣惭愧,愧对陛下天恩。府衙上下的僚佐并胥吏,皆是扬州本地人,小臣愚钝,一件事交代下去能办成五六分,便是极好的了。”许刺史说完,又忙跪下请罪。
裹儿道:“这事虽然情有可原,但你是一州之长,背后是朝廷,谁敢不敬你?须得你自己强硬了,别人才才敢糊弄你。”
许刺史说:“公主教训的是,是某鲁钝。”
裹儿摆手说:“起来吧。我是括户的钦差,不管这些。我听说一位姓沈的隐士死得蹊跷,你查清楚了?”
许刺史一愣,回道:“沈家报上来说是自缢,且他是名士,故而没查。”
裹儿拍了一下桌案,吓得许刺史一激灵,只听她说:“荒唐,既是名士,你就该查清楚,究竟是怎么死的,给朝廷给百姓一个说法。
若是他……”
说着,裹儿指着何若平厉声道:“陛下自登基以来,最重人才,若是他逼死的,好生查明白,朝廷自有主张,为这位名士讨回公道。”
何若平倒也乖觉,立刻起身,指天发誓说:“某在扬州勤勤恳恳,虽因括户一事与沈家有些矛盾,但皆因公事,而且我从不认识沈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