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往下一个档次的普通仁君,则只有25%。
  和仁君不沾边的人这么折腾,就得看他们具体是怎样的风评了。
  明君那一类的,给15到20%不等。昏君暴君那一类的,最多按照底线给10%。要是特别残暴和昏庸的君主,还会降到5%以下。
  看得出来法则很不情不愿了。
  举个例子,倘若胡亥那样的货色机缘巧合得知了这件事,为了功德开始施行仁政。哪怕他推行的仁政当真造福了不少黎庶,知情人难道还真能咽得下那口气?
  左右这些操作已经能帮他洗白身上的一部分污名了,说不准到时候后世还会有人夸他是个好皇帝呢,也算是让他得了天大的好处。那么功德少给一点,也不过分吧?
  不过法则到底还是见不得这种东西给自己洗白的,所以功德计算器里也提醒了一种扣除功德的操作——
  「若知情人将功德获取之事告知昏聩残暴之君,将罚没50%到100%功德,具体数量根据对方的昏聩程度而定。」
  同样的,告知平庸之君,也会罚没10%到30%。
  始皇没被罚款,纯粹是因为他告诉的是在后世名声好的扶苏。
  也就是说,阴魂来到阳世之后,其实可以选择协助仁君造福万民。在位的如果是个昏君,法则宁愿你在起义军头领里挑个人品好的告诉,也不希望你帮昏君稳住朝纲。
  始皇敲了敲桌案:
  “若朕当时不曾明言,只是暗示呢?”
  功德计算器给出了回应:
  「将按照暗示程度扣除一定的比例。」
  随口提一句,对方愿不愿意照做都行,这种扣的比较少。要是好说歹说劝着人家干好事,扣的就比较多了。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比直接说出真相要好上许多。
  始皇敛眸沉思了片刻。
  他在算账。
  若他当初没有直说,而是选择了暗示,那么扶苏会听父亲的话吗?
  答案是很显然的。
  始皇其实根本不需要明言,哪怕他只是随口提一句“朕希望你能多做点造福万民的事”,扶苏都会当圣旨去执行。
  如此一来,其实能够额外赚取到不少功德。如今扶苏的收益比预计的减少了许多,幸而好歹比完全不知情时好上不少。
  毕竟即便一个新政策只给三成功德,也比没有这个新政策强。始皇给儿子带来的改良政策不少,足以弥补扶苏本来就会施行的政策中被扣除的部分了。
  扶苏听罢父亲的分析,笑了笑:
  “阿父怎么在纠结这个?我这些仁政能赚取的功德只是杯水车薪罢了,不像父亲一统天下那般影响深远。哪怕日后我没钱花了,难道父亲还会舍得不接济我吗?”
  扶苏只想当个啃老的小废物罢了。
  要不是做这些事情可以替阿父减轻压力,他也不会这么上心。阿父有两大家子要养呢,不能光让阿父一个人出力。
  不过现在好像可以驱赶先祖们出去自力更生了是不是?
  扶苏眼眸一转:
  “既然自己私自跑来阳世施行仁政也能赚取功德,那就让先祖们多出门干活。不要整日里招猫逗狗,只顾和六国国君干架。”
  他爹愿意出养老费是一回事,先祖们又不是老到什么事都干不了了,自己打一份零工多赚点钱不应该吗?
  始皇哑然失笑:
  “你怎么整日里想着欺负先祖们?”
  扶苏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在这里一统华夏能获得那么多功德,去了残缺位面的话,是不是也能如法炮制再赚一笔?”
  哪怕只给1%的功德,也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巨款了。
  出门问问那些国君,给他们分始皇帝存款的百分之一,绝对没有任何人会嫌弃。毫不夸张的说,六国这群国君的存款加起来,可能都没这么多。
  始皇倒是很理智:
  “朕的功德奖励如此之多,是因为后头的朝代都以朕定下的大一统为基础。他们在延续大一统,否则光朕一人也无济于事。”
  比如正史位面,倘若刘邦没成功上位,让项羽那个搞分封的家伙拿到天下了。始皇帝的大一统之功基本就废了,只能赚个当时一统了天下的快钱,后续千百世的功德遗泽根本不会到账。
  始皇存款那么多,可不只是大一统本身带来的功德。是法则综合计算了这件事在未来产生的影响之后,把以后的收益也一并给了他。
  就好比你放在银行的存款,过一段时间之后账面上只会有本金和存储期间的利息。但法则大气,它提前把未来你很多年的利息一起结算到账面上了。所以你的账户总额就此定格,不会再增长。
  ——因而,刘邦得到的功德也非常多。
  扶苏明白了:
  “这还不简单?阿父先去一统天下,然后等王朝末年的时候,我再去假扮起义军,延续阿父的大一统盛世。”
  这样连续两个王朝都是大一统,后世绝对一直遵循大一统!
  始皇:……
  法则被你玩明白了是吧?
  始皇开了个玩笑:
  “倘若如此,每逢王朝末年,我大秦都可以派人进去干涉,再造乾坤。结束乱世的功德奖励也不少,比单纯施行仁政要多。”
  施行仁政可能要几十条政策加起来,才有一个结束乱世的收益那么多。具体看乱世有多乱、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活不下去。
  谁让皇帝就算不施行仁政,大部分时候治下的百姓也就顶多就是日子难过一些。只要在位的不是暴君和昏君,好歹性命无忧。
  换成乱世那可就大不相同了。
  始皇猜测扶苏去了地府后功德不会少,并不是因为扶苏仁政推行得多。而是因为两世下来他家太子施行仁政时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
  前世那会儿,正值始皇帝驾崩,天下反贼四起。虽然不是乱世,却也和乱世差不多了。
  他镇压叛乱、安抚万民,算下来抵得上大半个终结乱世了。再加上在此之前庶民过的日子水深火热,秦律实在严苛,也能反衬出仁政的重要性。
  今生的扶苏则是直接参与了灭六国的过程,为了加快父亲统一天下的进程,他提出过不少颇具效果的计谋。
  而且在父亲的支持下,其实统一之前扶苏就在推行各类新政了。那个时候是真真切切的乱世,造福的也确实是乱世之民。
  扶苏笑吟吟地看着父亲为他算账:
  “幸而阿父购买了屏蔽天道的功能,否则天道看着我们在这里算计怎么赚钱,一定会很怄气。”
  始皇放下笔,利用光屏将之拍照留存。而后就取下灯罩,把纸张点燃烧成灰烬了。
  “那东西只能五日屏蔽天道一次,一次持续半个时辰。时间快到了,你记得谨言慎行,不要被它发现。”
  扶苏乖巧地点头答应了下来。
  始皇看了眼天色,起身朝外走去。天色尚早,可以出去散散步,总坐在屋中对身体也不好。
  扶苏连忙跟上。
  散步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他就顺便在心里盘算起来,接下来要怎么做。
  其实功德的赚取规则非常明晰,就是多做点对黎庶好的事情。
  虽然大一统看起来好像只是对华夏文明的传承有好处,实际上天下一家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战乱。多国林立就会频繁出现战争,春秋战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找到了根源之后,就能反推出更多的东西——
  研究出解决瘟疫之法的医者,是不是能赚取倍于仁政的功德?毕竟政策永远是一时的,换个昏聩之君上来可能就给你废掉了。
  但瘟疫的应对方法只要不失传,就一直会有人拿来,不断地救助百姓。千百年下来,不知道能救多少人。
  还有一些野蛮的荒谬风气,例如两百年前秦献公首次在大秦境内废除人殉制度。后来历代国君坚持执行,再到父亲完成天下一统的伟业,让整个九州大地都再无人殉。
  这一项政策能延续多久,就能救多久的人,献公和父亲都能得到相应的功德。
  扶苏灵光一闪:
  “这么一来,献公其实应该挺有钱的?”
  始皇颔首:
  “朕上回给他发养老费,他说他不缺钱,准备拿那笔功德给你买个礼物。”
  扶苏的表情顿时古怪起来:
  “他必然比昭襄王有钱,那为何之前都是昭襄王出钱接济缺钱的先祖?”
  始皇也想了想:
  “或许是他傻吧。”
  别的不说,孝公肯定比昭襄王有钱。商鞅变法对大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跟后头大秦能不能一统天下挂钩的。
  结果出钱的时候反而是秦稷出大头。
  能在秦国当上国君的,没几个是蠢人。秦稷再聪明,要是被大家联手哄骗,还真有可能上当。
  毕竟这家伙以前也不是没上过赵王挑拨离间的当,白起不就是这么和他离心的么?
  扶苏小声吐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