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扶苏:“他们只是被人笑话愚蠢,我阿父上辈子可是差点命悬一线,我做得难道不对吗?”
  秦稷:“你也可以提前把荆轲抓住,你就是故意要让荆轲和燕丹丢人。”
  扶苏:“那又怎么样?他们让我阿父丢人,秦王绕柱被六国笑话了许多年。我礼尚往来,也让他们被嘲笑,大家扯平了。”
  秦稷:“所以你就是缺德。”
  扶苏:“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哪国的?”
  秦稷:“……好,我们不提燕丹和荆轲的事情,就说这把匕首。人家徐夫人辛辛苦苦打造的匕首,这件事一出徐夫人名声都臭了,是不是你的罪过?”
  扶苏:“关我什么事?不是燕丹自己到处宣扬说他找徐夫人打了匕首吗?燕丹也是离谱,还没开始刺杀呢,就差点弄得人尽皆知。”
  说到这里,扶苏开始得意起来:
  “要不是我搞的这么一出,徐夫人又如何会气不过,特意寻来咸阳,为我大秦改进冶铁技术,以此证明自己的锻造水平高超,并非传闻中连把匕首都打不好的沽名钓誉之辈?”
  阿父当初可是夸过他的,说他这招玩得不错。
  不仅让被看笑话的人成为了燕丹,替阿父出了上辈子的那口恶气,还给大秦骗来了一个兵器冶炼上的科研人才。
  扶苏:膨胀.jpg
  秦稷:“???”
  秦稷被扶苏的全自动立体防御弄得没脾气了。
  怎么的扶苏不做人就能有那么多理由,他不做人就要被上到先祖下到子孙点评为缺德?
  宣太后围观了全程后,看出点门道了。
  她提醒儿子:
  “扶苏不做人是有目的的,他干的缺德事都能转化为对大秦有利的结果。你和他不一样,你很多时候就是纯缺德,属于损人不利己那种。”
  比如把西周公游街示众这种事。
  非要说作用的话,也有,就是警告诸国不要学他们和大秦作对。但说实话,事情传出去之后,被吓到的国君没多少,疯狂辱骂秦王暴虐的人倒是越来越多。
  秦王们的名声就是这么被秦稷败坏的。
  秦王的名声被败坏不要紧,要紧的是他阿父的名声不能受到牵连。
  扶苏对此颇为怨念,他对父亲说道:
  “明明是昭襄王干的好事,骂名都被阿父背了,真是过分。”
  原本扶苏还不知道这件事呢,结果地府里能联通各界。出去一打听,好嘛,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一种梗叫“天下秦王皆嬴政”。
  扶苏当时就是一脑门子问号。
  阿父什么都没做,坦坦荡荡一个磊落君子,莫名其妙帮昭襄王担了一大堆骂名。
  商鞅和白起是他杀的,赵国的和氏璧是他抢的,逼赵王鼓瑟和把楚怀王圈在秦国不让走是他干的,什么都赖他。
  扶苏:疯狂记仇。
  这件事在腹黑扶苏的群聊里,大家讨论过一波。
  所有人的一致观点都是——昭襄王干的事情他自己担着,有条件了一定要在阳世替父亲澄清。
  始皇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无妨,朕并不在意这些事情。”
  但扶苏很在意。
  公子政听着他们聊天,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他仰头问扶苏:
  “阿苏,后人是不是把曾祖父做的事情当成是我做的了?”
  扶苏不高兴地点头,趁机告诉小阿父:
  “阿父以后一定要好好经营名声,如果全天下都知道始皇帝是个仁德爱民的君主,肯定就不会把你和昭襄王混为一谈了。”
  公子政沉重地说:
  “这个有点难,我觉得我可能不太适合做仁君。”
  扶苏却说:
  “没关系,这种小事交给我。”
  仁君不仁君的,也没那么难操作。
  他帮阿父多赚点钱,然后告诉阿父怎么让天下万民尽快归心、过上好日子。之后再用舆论手段疯狂宣扬大秦的仁政,辅以战乱的悲惨作为对照,仁君的名头就能挂稳了。
  扶苏心说他有两辈子的经验,现在做这些驾轻就熟。如果这样都不能帮阿父扫清障碍,他这一百多年白混了。
  公子政露出了迷茫的表情。
  见多了正经人的他,暂时还跟不上扶苏的节奏。
  始皇伸手按住公子政的脑袋:
  “你学你的字,不要搭理他。”
  如果放任扶苏一个人教孩子的话,分分钟能把公子政教成下一个不干人事的缺德秦王。
  好在家里还有个靠谱的始皇在,有他把关,至少能保证公子政不会长歪。
  有了成年身体后,始皇可以随意在朝中行走了。他是宗室子弟的身份,稍微运作一番就能入朝。
  现阶段的嬴秦宗室还不像后来那样,在朝中无名无姓。孝文王他们十分乐意重用宗室中有能力的人,大秦这个时期的某些将领就是出身宗室,战功赫赫。
  好歹是自家亲戚,家里有出息的人多,总不会是件坏事,反正他们对秦王之位也没威胁。
  始皇顺利以“秦正”的身份入朝。
  起初是扶苏作为太子,向孝文王进言,说自己发现了一位大才,想要举荐给大王。
  孝文王还是很给储君面子的,同意了见一见这位大才。
  始皇先与孝文王谈论天下大势。
  始皇表示:
  “如今大秦因常年征战的缘故,与各国交恶,唯有齐国与秦亲善。然,大秦征战多年,斩获却并不算多。”
  不能说没有斩获,只能说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威名是打出去了,国力也消耗了大半。以后人的眼光看,昭襄王做出的最大贡献竟然还是长平之战的歼灭人口,以及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孝文王闻言摇了摇头:
  “中原之地易攻难守,每每攻下之后,隔几年又会轻易被夺回。此事寡人与先王皆心中有数,朝中也不乏看出此道的臣子。”
  言下之意说点有用的内容,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没必要反复强调。
  始皇并不着急,他接着往下说:
  “大王对此前韩王合纵一事,有什么想法?”
  孝文王眉头微蹙:
  “韩国积弱,韩王无能,难成大事。”
  始皇便点出:
  “但韩国再如何弱小,我大秦也难以灭韩。”
  孝文王沉默了。
  片刻后,他询问道:
  “卿以为,这是何故?”
  始皇反问:
  “莫非大王看不出其中关窍?”
  孝文王自然是能看出来的:
  “昔年燕将灭齐,楚国助其复国。吴王阖闾灭楚,我大秦助楚复国。便是此前秦欲灭楚,魏国的信陵君宁愿窃符也要救赵。”
  “盖因各国联姻数百年,互有姻亲,信陵君的姐姐为赵王叔父平原君的妻子。若是魏国灭赵也便罢了,信陵君定会偏帮故国。可秦要灭赵,信陵君便不肯了。”
  七国并不是单纯的七足鼎立才导致谁也无法彻底灭绝谁。
  归根到底是利益之争。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各国其实都是彼此眼中的肥肉。
  只不过有的肥肉背后觊觎的人多,比如宋国。你试图吞下它,就会有其他人来收拾你,让你元气大伤。
  ——齐灭宋,因此齐被五国合围而灭。
  而有的肥肉不够肥,觊觎的人少,比如代国。所以你想吞并它,难度就会降低许多。
  ——赵灭中山,无人在意。
  为什么赵国能顺利灭掉代国,而没人帮代国复仇呢?
  因为代国地处的位置尴尬,会觊觎它的人不多。所以各国也懒得和它联姻,只有赵国数十年来一直虎视眈眈。
  后来赵国的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于是等赵国企图吞并代国的时候,代国竟无处可以寻求援助。
  它们唯一的姻亲就是想吞并它的赵国,堪称求助无门。
  同样是弱小的国家,韩国靠着所处之地各国皆想要,走了联姻路线保全自己。
  韩国地小难以被各国合围瓜分,只能便宜一家。但韩国与六国广泛联姻,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谁要动韩国,其他国家都不会同意。除非是自家灭韩,否则免谈。
  届时各国都能以姻亲身份正大光明地出手相助,再顺便反攻一下侵略国,从这家捞几座城作为出兵的报酬。
  当年吴王灭楚也是一样的道理。
  秦楚联姻,秦哀公是楚王的外公。倘若放任楚国被吴吞并,秦国就吃亏了,自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秦人赋之《无衣》,发兵救楚。
  是的,秦国的战歌《无衣》是在这个前情下创作出来的。
  只有明白了为何六国会互相驰援的根本原因,才能精确想出应对之策。
  始皇告诉孝文王:
  “朕有两策,可令被灭之国无法光复。”
  孝文王愿闻其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