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也就是说,没成功搞事已经能把他们的功德扣到负数了。在他们成功之前,必然会被法则强行送去投胎、没机会继续折腾,所以各界的公子政还是比较安全的。
扶苏稍稍放心一些:
“可若有人功德深厚,不怕扣负呢?”
到时候还没扣到负数,他阿父先没了。之后就算因为始皇帝的死亡给那人一口气扣个天文数字,已经死了的始皇帝也救不活了啊。
秦荡颇为无赖地说:
“所以这不是可以发布任务吗?我问过府君了,府君说到时候会针对始皇帝们发布专属任务。”
专属任务就是指定了,只有谁可以接的任务。其他人无法抢这个任务,始皇帝们内部自己竞争拼手速。
扶苏不太高兴:
“那样不还是遇害了?”
正巧始皇教完孩子,放他们自己去玩,回来寻找儿子。
他见爱子不高兴,便问起发生了什么。
扶苏把事情简单说了说。
始皇倒是不怎么介意这个:
“只要朕还好好的,你何须去管他们如何?”
扶苏有他一个阿父还不够吗?用不着整天关心外头的其他始皇帝。
扶苏见父亲吃醋了,便不再多提。
也对,反正他自己的阿父还好好的就行。那么多位面那么多个始皇帝,他哪里能一一关心得过来。
扶苏在家中游手好闲,实在是无聊。
朝中有阿父帮他盯着,商道有吕不韦出功出力,就连养小孩都不用他操心。时间一久,他就开始琢磨自己找点事做。
群里的先祖们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说你可以去外头偶遇贤才。
现在的大秦还比较流行养门客,所以咸阳城中来往的六国人才不少。有一些已经依附某位高官了,但还有一些正在观望。
正常的六国贤才投入谁谁谁门下,操作方法一般都是先在坊间打出名气,然后托人引荐给目标官员。接着官员邀请对方上门一叙,两方交谈一番,合则来不合则散。
然而扶苏这位太子,他就没有养门客的习惯。所以他的门房不会接这些人的拜帖,也没什么人为他引荐贤才。
之前蒙骜曾经暗示过:
“臣最近认识了一位巧辩之士,口才极为不错。”
扶苏听完点点头,好奇地问:
“比之蔡泽如何?”
蒙骜:……
殿下你这么越级拉踩就有点过分了,这种寻常人才哪儿能跟蔡泽比?
蒙骜以为殿下这是委婉拒绝,看不上不如蔡泽的人才,于是便没再继续举荐,转移了话题。
实际上扶苏只是单纯的好奇,也没意识到这是在举荐。主要他在位的时候,大秦就没有这种举荐人才的操作。
那时的秦朝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官吏考核体系,想当官的必须先入学宫或者官学学习。学成出师之后,参与选官的考核,然后该去哪儿上任去哪儿上任。
想一步登天直接被推荐到皇帝面前,基本属于白日做梦。
顶多就是学宫和官学出现了什么特别优秀的苗子,管理他们的教育司长官就会来禀告给二世陛下。说哪个哪个学子有什么才能,请陛下定夺。
蒙骜用这种闲聊的口气提起,扶苏一下子带入了听八卦的状态。他以前也是这么和史官等人聊八卦的,谁知道这是举荐啊。
蒙骜:臣这不是给自己留点面子嘛!
蒙骜自认和太子关系不算多亲厚,也担心直接举荐被拒绝了丢人。所以先委婉暗示一番,这样就不会遭遇冷硬的拒绝,大家说话都委婉,彼此之间都能留有体面。
万万没想到太子理解岔了。
举荐的路子被堵死了,门房又不接这些无官身者的拜帖,于是太子殿下一下子成为了咸阳里的清流。
别人都养门客,就他不养。他身边唯一亲厚的还是宗室子弟秦正,人家已经是客卿了也不能算是他的门客。
经历过门客盛行时代的先祖们觉得扶苏这样不行,就指点他做出改变。
秦稷不怀好意地提议道:
“可以出去逛逛,这样如果有特别想投入你麾下的贤才,就会主动创造机会和你偶遇。”
一般贤才不会玩这招,可谁让太子殿下油盐不进呢。
扶苏也是闲的,明知秦稷在出馊主意,居然还是答应下来。带上部曲扈从就出门去了,正大光明地朝着商市溜达过去。
在商市里转了一圈也没遇到主动碰瓷他的贤才,想着可能他临时起意出来闲逛,贤才们还没得到消息。
为了给他们创造条件,扶苏就在附近找了家酒肆,进去歇歇脚。
酒肆里人多热闹,正有不少六国来客在高谈阔论。扶苏听了两句来了点兴致,特意挑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围观。
然后他就听见隔壁桌有人八卦:
“你们听说了吗?听闻太子殿下以前不受宠,不得大王疼爱。又和二十几个兄弟都不亲密,连个宠溺他的兄长也没有。”
“太子因此将同宗的秦卿当做长兄,对他言听计从、十分依赖,许是想补上幼时的缺憾。”
“秦卿手段了得,大秦以前也不是没出现过旁支夺取王位的事情。长此以往,恐怕国将生乱。”
扶苏:……
扶苏忽然意识到什么,询问侍者:
“我和阿父的相处方式,是不是被传出去了?”
怎么外人都知道他对阿父十分依赖了?他出门在外的时候,好像没表现得那么明显吧?
反倒是在家中时,扶苏经常没骨头一样靠在阿父身上撒娇。
时人还是很少见到男子撒娇的,无论父子还是兄弟之间的相处,大多都比较恪守规矩,十分含蓄。
所以要是让他们知道了扶苏这模样,难保不会想歪。觉得秦卿是不是拿捏住了太子的软肋,才把太子训化得如此听话乖顺。
——没往南风上面想,都是多亏了两人同宗同族,皆为嬴秦子孙了。
扶苏无语地回到家中:
“是谁这么大嘴巴,将府内的事情往外乱传?”
吕不韦挑的好仆从,真是什么话都敢胡乱散播。虽然扶苏并不介意阿父夺取王位,但这样的留言传出去,孝文王忌惮阿父了怎么办?
其实仆从还听到过扶苏喊“阿父”,不过他们没往父亲上想。只以为这是赵地那边流行的喊亲近之人的昵称,估计是“父”的同音字,毕竟扶苏喊公子政也是喊的“小阿父”。
总不能是他喊自己儿子为父亲吧?
所以往外传播的内容里没有这一段,不然流言还能更劲爆。毕竟外头的人比仆从见识广,当然知道“阿父”不是什么赵地专有的普通昵称。
到时候估计就会说:
“太子殿下果然是缺少父爱,居然私底下喊秦卿父亲,不知大王听闻后心里会怎么想。”
扶苏回去就把府内彻查了一遍。
他还同阿父抱怨,说自己现在在外人眼里都不知道成什么形象了,一个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傻子吗?
始皇听罢沉吟片刻:
“你现在用的是庄襄王的身份。”
扶苏突然反应了过来:
“对啊,所以被人玩弄的是秦子楚,和我秦扶苏有什么关系?”
扶苏:那没事了,嘻嘻嘻。
第42章 相邦如此雄才伟略,何不更进一步?
知道流言只会影响庄襄王的名声后,扶苏就不放在心上了。顶多再处理一下孝文王听闻之后,可能会对始皇升起的防备,其他的倒没什么。
这点小问题,扶苏跑去和孝文王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一说,也就能解决了。
如今孝文王对始皇很是信服,并没有那么容易受人挑拨。
扶苏故作无奈地模样:
“也不知外头是怎么传的,竟然传出我与秦卿亲如兄弟、以后或许会将王位拱手让人的流言来。还说秦卿心思深沉,故意博取了我的信任,甚至编排出了我二人私底下相处的模样。”
孝文王好奇地问道:
“你二人相处的模样?他们是怎么编排的?”
这还能编排出什么花来不成?
扶苏就同他说起了自己和阿父日常是怎么相处的。
分明就是真的,但他说得好像别人都在污蔑他一般。因为表情太过真挚,任谁看了都不会怀疑他在倒打一耙。
孝文王听完大开眼界:
“哪有兄弟之间如此黏糊的?他们也实在是太能胡扯了。”
编流言也不编个像点的,这种东西居然还有人信。
扶苏保持微笑。
兄弟之间有没有这么黏糊的他不知道,反正父子之间是有的。他阿父很会撒娇,他也很会撒娇,他就是小撒娇精,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孝文王彻底把这则流言当成了捕风捉影,还提醒扶苏小心点,或许这是来自旁人的阴谋也未可知。
“你如今已经是大秦太子了,多的是人会通过打击你来打击大秦朝堂。这样的事情不可姑息,寡人会去追查流言的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