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燕王喜其人乃是战国末年的一大乐子。
  其他君王的事迹都是这样的——发兵攻魏,大胜,破五城。伐赵,克十城,俘虏数万人。
  他燕王喜的事迹却是这样的——发兵攻赵,大败,国都被围,割地求和。再伐赵,又为赵将所破,被俘两万人。
  别人发兵是次次打胜仗,他发兵是次次打败仗。在位三十多年,毫无建树。
  出名的事迹只有荆轲刺秦失败后主动杀了燕太子丹,以此讨好秦国,后来被秦将千里奔袭活捉。
  扶苏大胆推测:
  “我猜燕王喜此时发兵,一定是听了相邦栗腹的馊主意。”
  燕王喜和他的心腹爱臣栗腹,堪称战国的第二对卧龙凤雏——前一对是齐王建和他舅舅后胜。
  栗腹本来是带着重金去给赵孝成王贺寿的,帮燕赵两国修好。
  结果回去之后栗腹跟燕王喜说赵国男丁都死完了,现在只有孤儿寡母,特别好欺负,可以趁此机会攻赵。
  燕王喜信了,立刻发兵。据说拉了六十万大军,结果被廉颇八万人打了回去,自己还反而成了被围城的那个。
  栗腹死于此战,燕国也因此一蹶不振。
  这次时机更好,毕竟还碰到了廉颇和太子不睦。
  本来赵国就没兵,将领再被打压,燕王喜当然觉得自己胜券在握。
  不过扶苏也分析:
  “提前四年发兵的话,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变数。毕竟四年足够很多男丁长大到能参战了,如今的赵国肯定比四年后更缺人。”
  况且赵国前两年才和秦国打了那么久,还没休养好呢,粮饷都不一定够。燕国这算是抓住了好时机,就算打不赢,应该也能多给赵国造成一些损耗。
  始皇盯着舆图看了片刻:
  “秦军不能干看着。”
  扶苏也顺着看过去,就见父亲指了指几个城池的位置,说这里得想办法拿下。
  始皇教导儿子:
  “三晋的这些城池对我大秦未来东出很有用处,不能留在赵魏韩手中。”
  楚国之所以后来迁都去寿春,就是因为秦国和楚国交好的二十年来,趁机把攻楚路上的城池都拿到手了。
  楚王后来经人点拨突然意识到了这个巨大的隐患,就着急忙慌地把国都迁到了东边去。免得哪天一个回神,发现自家国都也被秦军围了。
  始皇的意思是,趁现在六国各自交战,局势一片混乱顾不上秦国。他们偷偷袭击几座城,只抢一点,不要引起旁人的注意。
  扶苏赞同:
  “正好昭襄王在位时就喜欢东打一下,西打一下。没事也要打一打别人,小规模战役并不显眼。”
  如今始皇已经升任相邦,在朝中颇有话语权。他提出的建议没怎么受到质疑,武德充沛的众人愉快地同意了下来。
  啊,又有仗可打了,又能捞军功了呢。
  这次是时隔几年白起将军重出江湖,老将军身体养得倍儿棒,早就想上战场活动一下筋骨了。
  各国一开始听说白起又出来了,还担忧了一下。赵国尤其惊慌,生怕秦国趁着燕赵交战,跑来捡漏。
  结果秦国打的是魏韩。
  魏王和韩王同样大惊失色,韩王差点就亲自跑来秦国朝拜了。反正这样的事情丢人归丢人,也总比被灭国强。
  历史上昭襄王在位的时候,这一年就把魏国打得俯首称臣、降为秦的属国,韩王也亲自来咸阳朝见了昭襄王。
  孝文王比他爹厚道一点,没有把人打得这么凄惨。他真的只是抢了几座小城,都是靠近楚国的城池。
  打完就撤了,只留了人守城。
  摆明了一副“这些城池我大秦看中了,你们别想着抢回去”的架势。只要你不来,我们就能继续维持和平,你要是来,那我就不客气了。
  六国:???
  你把白起拉出来,就为了打这几座城?
  六国搞不懂秦国的脑回路,最后也只能猜测,或许白起确实是老了。秦国无力发动大型战役,才会就占那么点小便宜。
  “或许秦国不想让我们看出真相,强行让白起出来露露脸,妄图假装出自己还很强大的样子。”
  说是这么说,但真让谁发兵攻秦,他们也不愿意出头。
  秦国有函谷关天险,打不过就龟缩起来,太无赖了。况且秦地也没那么富饶,打它得不偿失。
  楚国其实更想抢巴蜀,奈何巴蜀难抢。
  接下来的几年里,大秦出兵都是这个套路。
  大仗不打,只抢几个不起眼的小城。看似没什么用,其实都是东出要道。
  偶尔被六国发现了,他们就会想办法抢回来。但隔段时间,秦国又会重新抢回去,就跟你玩拉扯战。
  左右六国互相攻伐消耗甚巨,秦国休养生息没什么损耗。哪怕来回拉扯攻占,也就是小打小闹,不影响大局。
  而且趁着六国不注意,秦国还打通了丝绸之路。
  短期内肯定打不到西域以外那么远的地方,但联通西域是没问题的。羌胡不是特别敢和秦军别苗头,对秦国商人尚算礼遇。
  哪怕只是在西域活动,商队也成功弄回来不少好东西。还有始皇提出的骆越稻种和楚南的好物,秦国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孝文王七年,扶苏继位了。
  孝文王驾崩的时间和其他位面差不多,七年的年初就死了。扶苏还要等到第二年才能改年号为“秦王子楚元年”,不过他并不介意这个东西。
  好不容易当上了秦王,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宠信阿父了。
  吕不韦有些幽怨。
  本来,相邦的位置是他的。横空杀出来了一个秦正,现在看来,他想升任相邦遥遥无期。
  但谁让吕不韦干不过秦正呢。
  他倒是尝试过偷偷限制始皇的权势,自己寻机上位。结果伸出去的爪子被剁了个干净,后来也歇了心思,不敢再闹腾。
  扶苏继位后,迅速封了公子政为太子。
  他还额外在宫中给阿父留了宫室,邀请阿父住下。
  始皇本来应该拒绝的,可他担忧爱子单独居住,万一遇到刺客,他都无法及时保护孩子,到底还是答应了。
  虽说是给他留了宫室,其实始皇还是和儿子一起住在章台宫中,外带一个太子政。
  咸阳宫那么多宫室,三人愣是挤在一块儿。侍者也不知道君上是什么毛病,并不敢提出异议。
  朝臣倒是有意见,被扶苏压下去了。
  外人都在猜测新任秦王是不是被相邦架空了,相邦居然住进了秦王宫,一看就不对劲,到底谁才是秦王?
  然而秦国的臣子却不敢这么想。
  他们近距离接触过王上,知道新王远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好欺负。要是信了他是个傀儡秦王的鬼话,定然会栽个大跟头。
  这一日,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
  始皇平时不回府邸,偶尔才回去一趟。今天回来的时候,听门房说最近有一些六国的贤才入秦,想拜访相邦。
  新王继位,自然会有人才来碰碰运气,看自己能否获得新王的倚重。大秦如今情况特殊,来投的人就更多了。
  有些人信了外界的传闻,觉得秦正肯定想取代秦王自己当国君。于是跑来自荐,想博个从龙之功。
  也有人看出了端倪,好奇秦国现在这个奇怪的局势是怎么形成的。干脆过来看看热闹,见识下这种君王相邦不分彼此的奇景。
  始皇翻看了拜帖,最后挑出一人:
  “你们去此人下榻的驿站,请他入府一叙。”
  侍从接过一看,楚人李斯。
  不多时,李斯就上门拜访了。
  始皇在待客的厅堂接待了他,摆出了礼贤下士的姿态,很给这位未来丞相面子。李斯有些受宠若惊,没想到自己一介白身能得到如此礼遇。
  始皇示意他坐下细聊:
  “听闻足下是荀卿的弟子,怎么走了法家的路子?”
  李斯便以为自己能引起相邦的注意,是因为他这个儒门弟子转投法家的趣事有些离奇。
  实际上始皇只是给自己找个借口,不然凭什么只看拜帖就挑中李斯呢?哪怕大家都留下了自己的策问一展才华,李斯写的东西暂时也没到能力压群雄的地步。
  始皇话题开得好,很快二人就聊起了法治强国的方法。这正是始皇想引着他说出来的,如此才方便他顺理成章地重用李斯。
  不过说到最后,李斯突然压低声音:
  “相邦如此雄才大略,难道当真甘心屈居人下吗?”
  李斯看出来了,这位相邦并不像是能为人臣的样子。这一身的王霸之气,不当秦王可惜了。
  只是很奇怪,对方怎么好像没有夺位的野心一般。难道他当真甘心只做个相邦,不想以秦王的身份成就一番霸业、让子孙后代永享太庙香火?
  始皇漫不经心地扫了他一眼:
  “你要是敢对王上不敬,朕会叫你知道厉害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