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屯兵在入蜀要道的直隶军队早就悄无声息地拿下了益州北部。趁着两个刘氏宗亲互殴的时机,正要大军压境包抄过来。
面对刘协,扶苏的说辞是:
“益州战乱已经平定,但荆州刺史有兼并益州的野心。刘璋不能敌,我等须得出兵支援他。”
刘协疲惫地叹气:
“朕就知道,朕就知道外头这些诸侯没几个是好的。之前刘表那么听话,就像起初的袁绍一样听话,朕便怀疑他是不是也和袁绍那般,其实另有打算。”
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扶苏微微颔首:
“所以这在外头拥兵自重的诸侯,还是得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撤换了。换成朝中派去的人,必然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刘协想起这些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老臣们,深以为然。比起外头那些诸侯,确实是这些臣子更加忠心。
比如之前惨死的马日磾,听闻就是因不肯投靠袁术,一心向朝廷,才呕血而亡的。
刘协越是长大,越觉得朝堂水深。就自己这点能耐,什么都管不好,他现在一看到奏章就觉得头晕目眩。
只好抓着扶苏的手托付道:
“这些事情都得你们费心了,新的刺史人选朕没有头绪。”
扶苏做出于心不忍的模样:
“陛下还年幼,才会学得吃力,等日后就好了。”
刘协摇头:
“你不要哄朕了,朕自己知道自己的能耐。等过两年朕有了太子,好好培养还靠谱一些。”
别看刘协才十五岁,其实早在数年前他就已经有后妃了。当时还是董卓当政,不过那会儿他还是个孩童,也就是走个流程。
总之刘协如今年纪还小,太子估计得再等等。
扶苏告别刘协后,回去和父亲商议:
“如今凉州的马腾韩遂、并州的公孙瓒、扬州的孙策,都已经被我等收服。益州即将归顺,交州那边不必烦忧,只剩中原几州了。”
别看荆州被益州消耗了不少兵力,实则不会影响刘表在荆州的地位。所以要拿下荆州,还得再布局一番。
始皇早有打算:
“刘表这边不急,等过几年他病逝,自然可以由朝廷更换刺史人选。倒是幽州刘虞那边,需要细细打算。”
这天下间的诸侯里,像袁绍曹操之流反而好搞定。因为他们只是臣子,不像姓刘的全是汉室宗亲。
臣子就有拉拢收服的可能性,所以宁愿他们做刺史。宗亲却很难拉拢,一旦始皇称帝,必然会联手反抗。
好在如今各地只剩下这么几个当上州牧的宗亲了,可以逐个击破。
始皇想起韩遂和马腾挤在一起,一山难容二虎,他们迟早会生出矛盾来。若能将幽州收回来,交给其中一人,倒也不错。
先这么着,等日后像马韩这样动不动就造反的家伙,当然得撤换掉。撤换他们的时候可以顺势把十三洲的划分撤了,恢复大秦的四十八郡格局。
扶苏毫不意外地笑了笑。
扶苏:我就知道阿父看不惯这个州。
一个州牧坐拥好几个郡,汉朝还把秦朝的郡划得七零八落。光汉初就有六十多个郡了,后头加上各种封国更是乱七八糟。
别说始皇了,扶苏看得都觉得碍眼。
还有刘氏宗亲的封国,全得一并撤了。搞什么分封,把土地封得四分五裂,实在讨厌。
第76章 贾诩:???这难道怪我?
刘虞在幽州干得很好,随意撤职肯定是不行的,会引起幽州黎庶的反抗。但是想把刘虞调走倒也不难,只要找个合适的借口就行。
比如,刘虞将幽州治理得不错,如今幽州已经不需要刘虞费心了。但豫州却民生涂炭,急需刘使君相助。
刘使君如此能干,不如过来关怀一下饱受欺凌的豫州百姓吧?
朝廷一纸调令,对刘虞委以重任,将他派去了豫州。
刘虞没什么自立的野心,就想老老实实当个地方长官。他忠贞仁慈,是个极好用的工具人,唯一可惜的是他是汉室宗亲。
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老刘家血脉,始皇和扶苏肯定会拉拢的。
对于皇帝把自己调走这件事,刘虞愣了愣就接受了。他也听说了豫州的乱象,知道小皇帝身边确实没多少信得过的人,可能真是没办法才重用他的。
朝中那些臣子看似忠心,可这种事情谁又说得好呢。
刘虞离开幽州之前,面对来送别的百姓还温声安抚了几句。告诉他们自己只是去解救豫州黎庶,朝廷会新派一个刺史过来,肯定不叫公孙瓒回来。
众人有些担忧:
“新来的刺史会和使君一般仁爱吗?”
刘虞想想秦司徒的风评,认为对方应该不会任由皇帝派个不靠谱的刺史过来接手幽州。而且皇帝既然让他去豫州,显然也是个对万民还算上心的性子。
所以刘虞笃定地说:
“新来的刺史定然不是坏人,诸位请放心。”
刘虞走得早些,他离开之后过了两日,新任刺史才抵达。一起抵达的还有朝廷任命的幽州别驾,贾诩。
贾诩之前为了自保跟着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而后便在长安当上了和事佬。日常工作就是缓和郭汜、李傕和樊稠之间的矛盾,维持住岌岌可危的联盟。
顺便寻机离开,毕竟谁都知道这群人的政权维持不了多久。
原本公元194年时贾诩母亲过世,他会以此为借口辞官。结果不幸的在于这一年遭遇了秦正反攻直隶,贾诩就没能逃掉,被一并捉住了。
作为献计导致皇帝被郭李挟持的罪魁祸首,贾诩必须得戴罪立功,不然他的下场不会比郭李好到哪里去。
而贾诩偏偏又是个聪明人。
聪明人,自然看出了秦正的烦忧所在。比如,秦司徒实则暗中对西凉那批草台班子十分不满。
贾诩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只要他能帮秦司徒解决这群隐患,他就能保住性命,还能借此立功。
正好,西凉这群人对付起来也不难。
别看马腾韩遂声势浩大,在西凉一呼百应,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那是因为西凉当地菜鸡互啄,大家都是野路子军队。
西凉骑兵厉害归厉害,可最厉害的都跟着董卓跑了。剩下的也就绿林好汉水平,正经遇上朝廷正规军是打不赢的。
这一点从历史上马腾韩遂的联军后来被朝廷军队大败可以看得出来。
西凉的局势比较复杂,简单点说就是这里羌族势大。但羌族大多时候不会主动反叛朝廷,他们只是士人手中的棋子。
比如十年前西凉出现了羌人造反一事。
当时他们把韩遂和边章捉去,逼迫两人成为叛军首领。
——哪有叛军会捉两个没有反心的人去给自己当首领的?还不是被看管的傀儡首领,而是正经能掌兵的首领。
可见这其实就是做戏。
既不想担上造反的名头,又想干造反的事,把自己塑造成被迫的。然后开始心安理得地跟朝廷对着干,在西凉拥兵自重。
马腾一看韩遂混的挺好,也学他造反,最后形成了两大反贼集团。
这两家为了降低自己身上的仇恨值,干脆选择了联手,把别人推出去当带头大哥吸引朝廷注意。
比如先推个王国出去,等他当了一段时间的靶子,没了利用价值之后就废了,换一个人上。
然而换的第二个是个心气比较高的士族子弟,对方发现自己被一群土匪耍着玩,硬生生给气死了。
土匪们一看算了,不玩这招了。
接下来就开始内斗,要较量出一个真正的老大来。
但是打半天也没打出结果,最后干脆暂时歇战。马腾和韩遂握手言和,结为兄弟,共同掌控西凉。
只是这个和平维持不了多久,毕竟以前是敌人,迟早还会再打起来。
之前始皇进攻直隶时,马韩二人的作用只是靠着人多拖住郭李的注意力而已,战场上的胜负根本指望不上他们。
要是没有支援,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郭李打回老家。
不过马韩自己好像没有这个觉悟。
他俩觉得他们和郭李打得有来有回,秦司徒能平定直隶,有他们很大的功劳在。
韩遂见刘虞和公孙瓒能各掌一州,就动了心思。如果他们也能分开,何乐而不为?这样也没必要内讧了。
韩遂于是挟功向朝廷讨要领地。
始皇当时借口没有合适的地盘拖延了一阵,就是在等贾诩跳出来为君分忧。
贾诩也没有辜负始皇的期待。
身为西凉人士,贾诩最了解这些土匪们的根底。倘若想要对付他们,其实连厉害的计策都用不上。
贾诩向始皇进言:
“马韩等人想要的无非是割据一方时还能有朝廷的认可,然他们本质与反贼土匪无异,久留只会引发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