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感谢大秦太医们对病理的深度研究,否则扶苏哪里会知道这些医学知识。搞医疗确实很有用,未料到传染病学除了能用来防治疾病,还能用来伪造证据。
时间走到十月的时候,直隶内外的隐患已经被拔除了大半。
天下间唯余一些刘姓封国还没有处理,都是些小国,不足为惧。
他们之中有些人聪明地自请除国了,也免得朝廷再来攻打。剩下零星几个不甘心就这么投降的,还怀抱着侥幸心理,龟缩在一隅。
十月初一。
秦司徒举行了禅位仪式和登基大典,在群臣复杂的目光下走完了整个流程。
秦正当众宣布:
“朕欲改国号为秦。”
除却郭嘉等少数几人以外,剩余臣子俱是一愣。
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秦正是秦朝后嗣的倒不是很多,毕竟他们也想不到始皇帝血脉敢大喇喇沿用秦姓。
赵俨疑惑地和好友咬耳朵:
“主公这是因自己姓秦才起这个国号的,还是说他想攀附秦朝?”
好友推开他:
“别胡说,主公这么做定有深意。”
当即就有臣子站出来劝说秦正三思,秦这个国号它不吉利,它二世而亡了啊!
郭嘉倒抽一口凉气:
“这家伙不要命了?”
在始皇帝后人面前说秦不吉利。
吕布认同地点头:
“确实不要命。”
当着始皇帝的面骑脸输出,张口闭口二世而亡。
始皇早就料到这群臣子会说什么,懒得和他们争辩。他只是示意自家刚封的太子出列,帮他应付这群烦人的家伙。
扶苏的对策是拿出了族谱——最近刚赶制出来的——交由众人传阅。
扶苏面不改色:
“昔年公子扶苏与其子嗣早夭,弟高不忍兄长绝嗣,私下叮嘱子女日后择一幼子过继给长兄一脉。传至如今,我父亲正是始皇帝十五世孙。”
父子俩商量好编的故事是公子高赴死前私底下安排好了一切,比如给长兄过继子嗣之类的。
毕竟总不能写个族谱出来,最后扶苏被写到公子高名下了。始皇也不愿意这个位面的长子绝嗣,所以坚持要加上过继这一段。
在古人看来,过继的嗣子地位上不比亲生的差。既然已经过继出去了,当然只认承嗣的那一脉。
所以秦正父子就是板上钉钉的始皇帝嫡长血脉,由他们重建大秦,再合适不过。
——比起公子高后人的名头,公子扶苏后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
群臣一下子哑火了。
没人觉得公子扶苏的后人会不沿用秦为国号的,把始皇帝和扶苏搬出来,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一切理由都不再重要,他们只能选择接受。
臣子们惊愕地传阅了族谱。
只见族谱上自始皇帝起,往下是扶苏、涛风、柏舟……
扶苏编这本族谱的时候也费了不少脑细胞,主要他一个起名废,编这个真的很难为他。
幸而本位面大秦记载缺乏,大家压根不知道公子扶苏子嗣叫什么。而再往后的,就压根没能出生了,名字更显陌生。
桥松这个名字已经被秦胥秦梓桑的儿子占据了,那扶苏就只能把桥松的表字涛风拎出来,填到扶苏长子那一列中。
当然,族谱里肯定不能一脉单传,那太假了,合格的族谱是要有分支的。所以涛风隔壁还有不少弟弟妹妹,这个可以直接照抄他们位面的大秦。
不过再往下就不能全部照抄了。
故事里说公子高后人是给涛风过继了一个孩子,所以其他人就没有子嗣留存了,只有涛风下头跟了一个柏舟。
柏舟实则是桥松的嫡子,并不居长,出生较晚。但他聪慧灵秀,是始皇帝首肯的大秦第四代接班人。
柏舟之下,倒是可以根据现实继续填上去了。扶苏联络了地府众人,问他们要到了后头几代的儿孙名单。
再往后,大秦还没走到那个时间点呢,毕竟小桥松至今还未驾崩,可见大秦那里也没过去太久。
好在问题不大。
这边的大秦没走到那个时间点,楼桑位面的大秦、秦帝政位面的大秦却是进度走得很快,可以在这两头挑点人名抄一抄。
总之,前头几代好编,有现成的参考,后头就得扶苏自己开动脑筋了。
幸而人数太多之后族谱自然得分开,有一些支脉单独出去写他们的族谱了。不然十五世下来,大树分叉,不知道要想多少名字呢。
而且为了圆谎,后头几代他故意写得子嗣不丰。
不然都这么久过去了,秦氏的正紧后人依然只有他们祖孙三人出面,其他族人都不见踪影,总归显得有些奇怪。
如果血缘亲近的主支确实只剩他们仨,其他都是分支,这样就能勉强说得通了。过段时间再叫几个将闾、秦高家的孩子,过来充充数。
吕布看着这编得有理有据的族谱,嘴角一抽。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这对父子就是始皇帝和公子扶苏,他差点就信了。也不知道这个族谱是真的、只不过十五世时被父子二人取代了,还是从头到尾都是编的。
扶苏没给他们详细研究族谱的机会,传阅过一圈之后就拿回来妥善收好了。
万一研究久了被他们看出漏洞怎么办?差不多就行了。
今日之前,众人怎么都想不到秦司徒居然和始皇帝一脉有关联。可贼船都上了,新帝到底是哪家血脉他们也管不着,总不能因为是秦朝后嗣就不认这个皇帝。
因而群臣只是震惊了一下,之后便该做什么做什么。
没事,始皇血脉而已,又不是始皇本人亲至,小问题。
登基后,秦皇陛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汉末的弊病极多,很多东西之前身份不合适便不好擅动,如今倒是没有桎梏了。
一开始或许还有臣子嘀咕,陛下是不是攀附始皇帝的假后人。但等看着朝中官制等制度被挨个改回了秦时风格,嘀咕的人就都闭嘴了。
除了真正的始皇后嗣,谁会这么爱大秦制度啊?虽然因为时过境迁,部分制度还要结合社会现状进行改良,但有眼睛的人还是能看出里头浓浓的老秦人风格。
不仅是老秦人风格,郭嘉觉得这完全就是始皇帝风格。
郭嘉私下里和扶苏感慨:
“陛下真的很像那一位的转世。”
扶苏想了想,觉得这个说法不错:
“说不准就是呢?”
然后扭头把这个流言散播出去了,说始皇帝见不得人间疾苦,于是转世投胎下界,特意来救苦救难。
郭嘉:……
郭嘉想了想历史上那位始皇帝的残酷,真诚地建议梓桑不要睁眼说瞎话,没有人会相信秦始皇会不忍人间疾苦的。
你换个说辞,说始皇帝看大汉江山乱七八糟,觉得正适合他再造乾坤,于是下来重新建立一番功业,这样还比较靠谱。
扶苏不以为意:
“无妨,说辞能糊弄万民就行了。”
底层庶民字都没学过,更不知什么历史人物,他们说不准都不知道秦始皇是谁。毕竟这又不是全面义务教育的年代,庶民从生下来就在为生存奔波。
周遭的读书人也不会闲的没事和他们讲前朝皇帝,顶多讲讲本朝的几位厉害皇帝,吹捧讨好一下官府。
所以绝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秦始皇的名声有多差,也不知道秦始皇会救苦救难是个很离谱的谣言。
扶苏传这个本意就不是为了说服世家,而仅仅是针对庶民的,只要庶民相信即可。
郭嘉被噎住了:
“你准备借此扭转秦朝的名声?”
扶苏反问:
“那不然呢?现在是我大秦统治天下,自然不能放任众人辱骂始皇帝残暴。”
谎言说多了就成了现实,他要以后所有百姓都认定他阿父就是最伟大的皇帝。像其他位面那般,始皇帝被各朝各代骂了两千年的事情,他决不允许再发生一次。
郭嘉懂了。
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稳固,确实不能任由对大秦不利的言辞发酵。梓桑这是在为天下安定而出力,免得日后有人借昔年秦朝的旧事生乱。
郭嘉:梓桑真是个煞费苦心的好太子!
然而好太子满心满眼只有“以后谁也不许再骂我爹”这个想法,高高兴兴地回去找阿父邀功了。
始皇听着自家小太子炫耀他给阿父挽回了名声,轻笑了一声。
伸手拍拍儿子肩膀:
“阿苏辛苦了。”
秦稷在门口探头探脑:
“梓桑!梓桑!梓桑来陪我钓鱼!”
之前始皇说要从地府叫几个自家后代过来充场子,免得秦氏宗亲一个都没有,显得太过寒酸。
结果秦稷这个长辈也坐不住,非要来看看。
没办法,扶苏只好绞尽脑汁给他编了一个旁支长辈的身份。说他虽然看着年纪小,其实辈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