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兄终弟及实在是个扰乱朝纲的制度,直接导致很多支脉也成为了主宗,享有优先级的继承权。
  本来皇帝只用防备同父兄弟即可,现在好了,叔伯家、甚至是叔祖家的一大波亲戚都得防备。
  之前宋金大战,文臣们都没什么用武之地。
  现在换成了政斗,众人总算可以发挥余热了。今天挑拨一下这个,明天暗示一下那个。
  上京都快被包围了,想往里头安插细作简直易如反掌。城中风向一日一变,本来就火气旺盛的几家越发相看相厌。
  武将们配合地做出疲软之态,好像之前的追击消耗太大,短期内宋人真的没有余力再打过来了。
  起初金国还将信将疑,时间长了他们就放心了。没有外患,越发专心地夺起权来。
  始皇翻着奏报说:
  “阿骨打的嫡长子死了,金太宗的还活着。唐括皇后和她的长子不会甘心把皇位拱手让人,但她心里清楚,完颜宗磐很难在夺位中取胜。”
  扶苏赞同道:
  “所以她会拖延时间,借口金太宗只是昏迷了,还未死亡,不肯换人登基。”
  长公子微微摇头:
  “昏迷的国君如何还能服众?金太宗又非金太祖,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始皇便考教儿子:
  “若你们是完颜宗磐,你们会如何行事?”
  长公子微愣。
  他第一次应对这样的考教,他爹以前遇到事情就直接自己做决定了。既不会耐心教导儿子,也懒得和儿子废话那么多。
  在嬴政看来,这么简单的东西,朕的儿子不是应该一看就会吗?还需要教?滚回去自己反思。
  扶苏却已经习以为常地回答起来:
  “我刚刚已经说了啊,用拖延法。金太宗还活着,所以现在不能换皇帝。但是可以立个临时的继承人,代太宗监国。”
  正好金国不爱立太子,喜欢搞什么谙班勃极烈。
  这个职位是高级官员,负责统治国家。名义上,这人不是太子,但又拥有监国的大权。
  这就很适合现在拿出来搪塞他们。
  回头想废对方时,一句“谙班勃极烈又不是太子”,就能占据先机。
  完颜宗磐还是聪明的话,最好不要展露出自己的野心。敌人太多也太强,和他们对上没有好处。
  放眼望去,敌人全是太祖一脉的。和他们对着干,他们绝对会先联手弄死你这个外人。
  倒不如做出完全无心皇位的姿态,积极端水,不插手他们的争夺。谁当上谙班勃极烈就支持谁,只认职位不认人,暗示大家无论你们谁上位我都会是个最好的臣子。
  等太祖一脉掐得你死我活不剩几个,再动手收拾掉他们。
  毕竟阿骨打才死没几年,金太宗在朝中也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势力,能支持儿子打压下所有太祖之子。朝中老人还是怀念阿骨打的,自然会更偏向阿骨打之子。
  不等他们自相残杀到残局,你还想上位?想什么美事呢。
  扶苏其实不太理解:
  “阿骨打怎么把皇位传给弟弟了?”
  当时金太宗也都四十多快五十了,而他的嫡长子还活着。嫡长子又不是什么幼子,那会儿他儿子都出生五年了。
  金国皇位更替也就是三年前的事情,离得不远。
  始皇回忆了一下:
  “嫡长子似乎是在1121年时,于战争中受了伤。三年后死去,当时金太宗继位刚一年。”
  记载是这样的,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受伤的缘故缠绵病榻,所以阿骨打只能被迫放弃儿子。毕竟那会儿辽国危在旦夕,灭辽大业不能因此耽搁。
  但是,什么伤缠绵病榻了三年才死?还恰好在金太宗继位之后没多久就死了?
  这人伤的时机很恰好,死的时机更恰好。阿骨打死的时候成年儿子不少,偏找个老头继位,说没点猫腻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说起来,宋太祖也是死的时候有成年儿子,结果皇位到了弟弟手里。
  嬴政冷笑一声:
  “兄终弟及,蛮人习俗。”
  这种继承方式最早出自北方游牧族群,而且是非常早期的继承方式。中原其实也出现过,是在周朝之前。
  周以后,因为殷商苦其久矣,就被摒弃了。诸侯国里也只有少数几国会如此行事,比如宋国,而宋国是很出名的殷商后人。
  中原各国乃至中原王朝,一向都是非常鄙夷这种继承方式的。
  因为许多北方族群在兄终弟及的同时,继承的不仅有首领之位,甚至还有他们的妻妾等,显得十分野蛮。
  大部分王朝即便出现了兄终弟及,也不是明文列入继承原则中的,而是由于政变才导致的意外情况。
  像宋太宗那样堂而皇之地对外宣称自家就是要搞兄终弟及,在嬴政等皇帝看来堪称脑残。
  他也就是运气好,宋太祖一脉没出现什么狠人。不然压根等不到宋真宗上位,就得有人拿这个发动政变,重新把皇位抢回去。
  扶苏托腮想了想:
  “赵光义运气是挺不错的,不然高梁河之战还能叫他逃脱?”
  赶着驴车甩开了金国骑兵的追击,这大概是驴子这个族群最高光的一次了。
  突然发现长公子许久没说话了。
  扶苏扭头一看,他阿兄正在沉思什么。身边还有一个小豆丁,也在皱着脸沉思。
  扶苏就逗了一下小孩:
  “你能听懂吗?”
  嬴桥松点头:
  “能听懂一点点。”
  扶苏于是学着阿父考教孩子的模样问:
  “听懂了什么?”
  嬴桥松答:
  “兄终弟及不行,还是得用嫡长子继承制。大一统王朝要求稳为上,不能自己给自己埋祸端。”
  扶苏还算满意:
  “嫡长子制度稳定,且容错率高。”
  长子优秀的时候,最好不过。立不立后都行,毕竟长子第一顺位,立后会更稳妥一些。
  而长子不够优秀时,把优秀的儿子生母立为皇后。这样看重的儿子就越过长子成为了嫡长子,存在一定的可操作空间。
  唯一麻烦的就是万一自己英年早逝,可能会导致幼主临朝。
  但没有哪种制度是万无一失的。
  要么选择稳定的继承方式,要么选择稳定的朝纲。
  有能力的君主宁愿选择前者也不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有自信,自己选出的辅国重臣不会架空小皇帝,只会尽心辅佐。
  而且有能力的皇帝谁肯把皇位拱手让给弟弟啊!
  反正大一统王朝也没那么容易被人篡位,大不了就让权臣掌控一段时间的权柄。顶多过个几十年,总会有其他皇室成员把他拉下来的。
  扶苏给小桥松分析了一下这个心态。
  桥松听得目瞪口呆。
  长公子本来还沉浸在之前的思索里,学习扶苏的解题思路。结果被这段惊出来了,一时有些无言。
  这种“反正我要把皇位传给我儿子,至于传完之后留下多少隐患我不管,哪怕丢了皇位也是我儿孙丢的,跟我没关系”的心态,实在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长公子下意识去看始皇,梓桑这个想法真的没问题吗?
  嬴政也被呛着了,好悬没有失态。
  始皇用“这很正常”的语气安抚道:
  “阿苏当久了皇帝比较任性。”
  左右扶苏能力强,即便当真遇到幼主临朝的情况,他看重的臣子也必然靠谱。大秦又不会真的因此灭亡,不必在意。
  嬴政:……
  长公子:……
  刘彻从窗户那边探出了一个脑袋:
  “朕好像隐约听见谁在骂朕。”
  扶苏亲切友好地告诉他:
  “你听错了,你这么敏感,是不是因为心虚?”
  刘彻半信半疑:
  “朕分明听到了你们在说继承人年幼还非要让儿子继位,挑的辅国重臣大权在握,架空皇帝。”
  这不就是在点他吗?
  扶苏面不改色:
  “那我后头还说皇帝看人眼光不错,挑的重臣最终还政给皇帝了呢。”
  你怎么只能听见自己被戳痛脚的地方?
  刘彻轻哼一声:
  “你这么懂,莫非你儿子也是幼年继位的?我想起来了,你爹说你英年早逝,该不会真是这样吧?”
  嬴政面色微变。
  关于秦梓桑英年早逝这件事,很多人心里都留下了这个印象。
  但其实起初并不是始皇说的,而是扶苏自己诱导大家留下的,只不过始皇没有反驳而已。
  嬴政只当他在胡说,没有特别往心里去。如今被刘彻点出来,他也有点担忧了。
  之前竟然忘了问梓桑具体情况。
  扶苏眨了眨眼。
  这个汉武帝什么毛病?非要跑来找不痛快吗?
  既然你真心实意的发问了——
  扶苏热情地为刘彻解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