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关中以外维持着战国末年的郡县制度,其中郡治的郡守、郡丞、郡尉都是秦王特意任命的心腹。
虽然他们不像中央高官那样为人熟知,可在始皇心里依旧是可用之人。而且,因为时代靠后又没有那么出名,反而适合派出去做点事情。
始皇将郡治官吏调动了一番,一部分升入中央任职,一部分派往各国。
仗着现在天下乱着,想要调查一个人的来历困难重重,便给他们塑造了假身份,方便他们去外头行走。
始皇说道:
“如今各国都求贤若渴,尔等皆为贤才,也该去试一试才好。”
燕昭王造黄金台广招天下英杰,魏惠王变法图强也需要人才辅助,楚悼王失了吴起正是急需人员接替之时,更有落后的齐王、越王想要尽快赶超战国群雄。
你越是需要人才,就越方便别国安插间谍进去。这就是针对英明君主的陷阱,齐湣王当初就是栽进这个坑里才被苏秦骗得倾家荡产。
现在大秦失了尉缭,但贿赂和游说各国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得尉缭才能做。张仪补上了这个缺漏,再安排一堆人于暗处接应,定然万无一失。
扶苏给他们践行时叮嘱了两句:
“诸位此去小心。”
要是被发现了,就找玩家帮忙逃跑。保命要紧,反正就算没有他们去当间谍,秦国的大业也能成。
若非当今各国的国君都有自己的骄傲,换成胆小一点的,哪怕事发,这些秦臣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表示“我就是秦人,你敢动我一下试试”。
换成韩王安等人,肯定是不感动的,只能憋屈地任由暴露了身份的间谍离开。可齐王他们却不会吃这个亏,恐怕反而会被激怒,更要处决他们借此震慑秦国了。
所以还是得利用玩家这一点自保。
臣子们领命而去,顶着新身份进入了各国境内。
求贤令一直在发,每日都有自以为是大才的人蜂拥而至。他们混在这些人里面,一点都不起眼。
可是能在秦王政时期做到郡治长官位置的,又哪里有庸才呢?脱颖而出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魏国开战之际,便有潜伏了半年之久的秦臣终于借此机会崭露头角,得到了魏王的看重。
对方按照太子殿下的意思,开始挑拨魏王重兵出击。
魏惠王时期的两场著名败战,很多人都听说过。
先是桂陵之战,赵国先撩者贱,攻打了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于是发兵反击,把赵国国都给攻破了。
赵国向齐国求援,于是齐王派出孙膑出战。孙膑一计围魏救赵,导致魏国大军不得不回援。
后来在魏军回援的时候路过桂陵,遭到了孙膑的埋伏,连大将庞涓都被擒获了。
但这次的战役其实没有真正救到赵国。
因为魏国撤退归撤退,依然留了人手霸占着邯郸不放。齐国虽胜,魏国主力仍在,齐国也没有真的去进攻魏国的新都大梁。
不过这次的战役好歹给赵国争取来了一个和谈的机会,后来两国握手言和,齐国放归庞涓,魏国也把邯郸还给了赵成侯。
秦国间谍给魏惠王分析这件事时,自然是要把齐国和赵国有多蛮不讲理给夸大一下的。
分明是赵国先对付的魏国盟友,魏国只是出于道义反击一下,关齐国什么事?要不是齐国插手,赵国灭亡后,魏国说不定能吞并赵国呢。
魏惠王很是可惜:
“是啊!差一点就能吞并赵国了!”
秦臣又强调:
“当年大王继位时,就是赵国与韩国在背后动手脚,害得魏国国力大减。”
魏惠王他爹没立太子,死后两个儿子争权导致魏国内乱。后来魏惠王占据上风,自立为君,他的兄弟就跑去找韩国和赵国求助。
没多久,韩赵两国联手攻魏。魏国大败,魏惠王也被围困。
要不是两国没谈拢,一个想拥立傀儡魏王,另一个想让魏国一分为二,最后两国不欢而散。魏惠王当时就没了,哪里还有后来的好日子。
秦臣认为:
“大王攻赵分明是正常复仇,他们齐国就是事多,什么都要插一手。”
别管齐国插手是不是为了利益考量,人家报仇雪恨的时候你跑来阻挡,那就别怪人家把仇恨值分一半到你头上。
至于那是田齐干的,和现在的吕齐没关系,胸怀大志的魏王将之忽略了。
秦臣又说起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也很有名,在史记中是庞涓和孙膑这对冤家的又一次正面对抗,彻底奠定了孙膑的威名。
这场战役里孙膑用减灶计,让庞涓误以为齐国大军里不少士兵都逃走了,齐国只剩残兵败将。于是轻敌冒进,被孙膑覆灭。
不过魏国自己的史书《竹书纪年》里、还有《战国策》里都没写这场战役中有庞涓和孙膑,献计的也不是孙膑而是田盼。
但不管是谁出的计谋,反正这一次又是齐国打败了魏国。
关键在于,这次依旧是魏国和别的国家打仗,齐国横插一脚。好巧不巧,魏国打的是他的另一个仇人韩国。
魏惠王听完眉头紧皱:
“寡人攻赵,齐国要插手。寡人攻韩,齐国还要插手。齐国管得也太多了,当年韩赵害寡人至此,难道还不许寡人反击吗?”
若非魏国被齐国两次大败,导致国力大减,给了秦国趁虚东出的机会,后来也不会开启合纵连横的时代。
魏惠王一口咬定:
“都怪齐国!秦国最后一统天下,皆是齐国搅局的缘故!寡人还听闻秦灭六国时齐王作壁上观,好哇,齐国一定是故意的!”
原来从这么久之前,齐国就在给秦国送血包了。这两家真是狼狈为奸,让人不齿。
魏惠王问臣属:
“齐王还有几年好活?”
他齐桓公当初晚年生病的时候,就遭遇过诸子争权。
儿子们光顾着抢王位,没人关心齐桓公死活。有的说齐桓公最后是病死的,也有的说他是被饿死的。
不管他是怎么死的,反正他死后没人给他收尸。足足六十七天后,争完王位的新任齐君才来收敛,当时尸体都生蛆了。
魏惠王骂了一句活该,就说:
“去,派人去挑拨那些齐国公子,好好跟他们说一说最后是谁赢了,他们兄弟又都是怎么争夺王位的。”
先让齐王的儿子们自己打起来,再跟齐王说一说他的好儿子都对他干过什么。齐国不是很喜欢插手别国的事情吗,那他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魏惠王:寡人吃过的苦,也要让齐王吃一遍。
秦臣微妙地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齐国那头很快乱了起来。
哪怕齐桓公早就知道了自己死后诸子争权的事情,可大家又没仇,谁会没事跑去跟齐王说你死后尸体生虫这件事啊。
齐人自己打探到消息后,都会言词委婉地粉饰一下太平,免得大王听完气死。现在魏惠王撕破脸皮,直接贴脸开大,齐王险些没厥过去。
古人事死如事生,不是说着玩的。侮辱尸体有时候比侮辱活人还严重,没人会忍下这口气。
齐王小白气得眼冒金星:
“寡人和你魏王无冤无仇!”
最后再说一遍,田齐干的事情,和他吕齐无关!
魏王不痛不痒地回应:
“寡人也是好心告知你真相,不想看你被臣属蒙在鼓里。”
而后趁着齐国公子作乱之际,举大兵进攻吴地。趁机夺取了吴地几座城池,占尽便宜。
楚王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兵攻吴。
齐王和魏王之间的笑话被玩家发到了论坛上,天天在论坛翻八卦的扶苏又看见了。
看完之后,扶苏忽然想起来:
“这么说的话,其实楚国也可以挑拨一下。”
三国打架,怎么能只有齐魏撕破脸皮?楚国休想独善其身,不如一起吧。
毕竟拿身后事说事真的挺有效果的。
很快,受尽刺激的齐王得知了楚悼王的故事。自己倒霉的时候,就要听听别人的倒霉事开心一下。
想到楚国也和魏国一样,趁着齐国内乱跑来占便宜,齐王怒从心起,也派人将楚国的故事宣扬了出去。
楚王于是也知道了自己死后,楚国贵族们想要趁着他的葬礼射杀吴起。
结果吴起这家伙倒好,跑到他尸体旁边拿他尸体当挡箭牌。而那群贵族,看到君王尸体还不收手,连着先王尸体和吴起一起射成了筛子。
楚王:!!!
贵族也就算了,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吴起,寡人待你不薄啊!
楚国也乱起来了,楚王要算这笔账。但贵族坚称这件事还没发生,凭什么提前找他们算账。大王就是趁机发难,想削弱贵族的权力。
效果好得出乎预料,扶苏没忍住,又将魔爪伸向了赵国。
楚王和赵王没有仇怨,不会闲得没事去曝光赵国的隐秘。没关系,可以找人假装成楚王的人,再去四处宣扬赵武灵王被小儿子饿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