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赵惠文王现在才三两岁呢。
  始皇只是想叫赵武灵王感同身受一下,赵王要杀他爱子,他也以牙还牙,让赵王知道没事别动旁人的逆鳞。
  何况都是儿子,怎么他成年的儿子杀得,赵王年幼的儿子杀不得?他家阿苏如今的形象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人,同样没长大。
  始皇冷酷地说:
  “朕不在乎他们怎么骂朕。”
  扶苏只好继续劝:
  “杀了公子何也不过是叫赵王痛苦而已,对我大秦并无好处。想叫赵王悲痛,只需杀了他的爱妻即可。待他痛不欲生,再将他杀了。届时赵国只剩几名幼年公子,赵国便可覆灭。”
  赵武灵王一家肯定是不能留的,灭赵时迟早要杀,所以赵王夫妻早一步上路还是晚一步上路没什么区别。
  扶苏认为可以借机引起赵国内乱。
  公子何是赵王次子,次子才两三岁,长子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赵王一死,幼主上位,赵国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王后孟姚肯定不能留,哪怕王后似乎没什么治国理政的才能,但以防万一还是杀了比较好。
  万一这个孟姚是隐藏的宣太后式人物,把赵国救起来了,可就白折腾一场。
  扶苏还道:
  “是赵武灵王派人刺杀我,又不是他儿子派的人。父亲不如精准针对赵武灵王,第二名刺客就派去杀他好了。”
  扶苏倒不至于道德高尚地推崇什么大人造孽不牵连孩子,古代不讲这个,都是习惯性连坐和斩草除根的。
  等赵国灭亡时,赵王之子大概率也得被处死,那时对方依然是个孩子。
  扶苏在意的一直是父亲的风评和清誉。
  始皇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也罢,那就放过赵惠文王一马。”
  赵王遣刺客来秦,秦国以其人之道还之,双方扯平。是以当赵王后被刺死的消息传出去时,各国风平浪静,无人在意。
  只有赵王独自痛苦:
  “秦王实在睚眦必报!”
  结果天外人还夸秦王:
  “秦王都没杀你小儿子,他已经够宽容的了。本来你杀他儿子,他杀你儿子,很公平的。”
  随后又感叹:
  “王后真倒霉,无妄之灾啊。无论秦王报复到她头上还是她儿子头上,都是她在遭殃,明明干坏事的是她老公。”
  论坛上为此还开了个帖吵架。
  有人觉得王后享受了这个身份带来的尊荣,就得承担相应的风险。
  也有人觉得王后就是个不插手前朝的无辜女子,除了以色侍人什么都不懂,不应该对她太过苛责。
  还有人站在原王后韩姬和原太子赵章的立场上,认为她不算什么好人,死了活该。
  不过关于后宫争斗这一点,大部分人认为成王败寇,孟姚也没干过什么坏事。要是赵国因为废长立幼搞得亡国了,还能稍微骂她两句,否则人家追求更高的地位也是人之常情。
  玩家们还在吵呢,赵王遇刺身亡的消息也传来了。
  众人:……
  原以为秦王只是想以牙还牙,让赵王痛不欲生。结果秦王够狠的,始作俑者赵王也没放过。
  现在再回头来看秦王派人刺杀孟姚的事情,总觉得好像并不只是为了泄愤。
  若秦王是单纯睚眦必报的话,他应该会先杀公子何再杀赵王。但他现在精准杀了两个成年人,一个是王后一个是国君。
  这已经不是复仇行为了,这是政治行为。
  东南四国还在争夺吴地呢,冷不丁一回神发现,九国里已经死了一个国君了。热血上头的他们瞬间清醒过来,偏偏秦王是合理复仇,无可指摘。
  燕王神色凝重:
  “赵国要乱了!”
  赵国臣子现在必须要做出抉择,让谁来继承王位。
  如果选前太子,那要不要考虑公子何未来的功绩?如果选公子何,可公子何又实在是年纪太小了。
  另有其他宗室虎视眈眈,说不准会趁机夺权。偏偏国内仍有天外人在协助秦国和齐国打经济战,国家本就风雨飘摇。
  这一招釜底抽薪太利落了。
  苏秦叹了口气:
  “秦王派人杀了现在的王后,偏偏将原本的王后放过了。先太子年长些还有母亲庇佑,公子何则有部分朝臣支持,其余朝臣被旁的宗室拉拢到手,赵国局势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哪一边的实力都差不多,这可就有的争了。
  要是一方占尽优势还好,可以及时决出胜负,解决赵国的乱象。可各家实力平均,反而会让赵国陷入长久的纷乱中。
  难怪秦王最后放弃了击杀公子何,改为击杀王后。
  始皇到底是个理性大于感性的人,为了大秦,选择接受儿子的建议,听取了这条对国家更有利的方案。
  各国一时间人人自危。
  国君们纷纷开始加强自己身边的护卫,免得步上赵王后尘。
  也不知道赵王怎么搞的,王后都被刺杀了,他还不晓得提高警惕,依旧被秦国刺客得手。总不会是沉浸在悲痛里没顾上,那就应该是秦国手段高超了。
  只希望秦王不要尝到甜头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往每一国都派个刺客去一劳永逸。
  第122章 不清楚!王上正忙着追回军队呢!
  赵国既然乱起来了,那么各国就不会放任赵国回归太平。
  事情虽然是秦国干的,能摘桃子的却不一定只有秦国。离得近的齐魏燕第一时间行动,打算扩大赵国的乱局。
  总之,不能给赵国复起的机会。
  身为战国末年时实力最强的两大诸侯国之一,赵国天然就树大招风。它的敌人远不止秦国一个,当它倒霉时,自然多的是人想踩他一脚。
  这些时日,因为秦国掌握了燕国的把柄,破坏了苏秦私下笼络各国的计谋,燕国已经夹着尾巴做人许久了。
  长达数月的安分,让很多人忽略了燕国这个偏远小国。比如赵国就是,一群宗室争夺王位争得起劲,完全没想起来防备燕国。
  仅有的那点警惕,也放给了大敌秦国和春秋霸主齐国。
  当乐毅带兵攻入赵国境内时,赵人才猛地反应过来危险降临。然而此时的赵国不仅没有廉颇李牧,甚至也没有个赵王坐镇,面对来敌可谓是毫无抵抗之力。
  这时应该第一时间确定好王位人选,然后赶紧调度军队。但越是要确定王位的危急时刻,越容易叫公子们争得头破血流,谁也不肯想让。
  ——凭什么我得为了赵国存亡妥协,而不是你来妥协呢?你拿赵国大义逼我退让,你自己怎么不退?
  倘若谁退了一步,将王位拱手让人。届时此人作为赵王,不仅击退来敌,还立下功勋。以后想再把人拉下来,换自己上,就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坚决不能放弃。
  秦国按插在赵国境内的间谍开始煽风点火。
  不仅是入朝为官的那部分人才在动作,民间也有随着商队潜入的小角色在帮助秦国操控舆论。
  同一时间,还有其他国家的间谍也开始了行动。想到趁机给赵国安插奸细的聪明人不少,自然不会只有秦国在发力。
  赵国宗室里也有能力不俗的人,发现端倪之后连忙应对起来。尽可能多拉拢一些支持者,打算强行夺取王位。
  总有人愿意为了赵国退让一步的,这些都是能争取来的支援。赵国内部想要在一月内解决纷争,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然而各国并不给赵国这个机会。
  要是换成正常的战国时期,各国还一定会不管不顾地动手阻拦。各家联姻甚密,哪怕君主想动手,也得顾虑一下姻亲关系。
  今天你对联姻对象下手了,明日你就会受到其他联姻列国的谴责,甚至是攻打。各家都不敢轻举妄动,毕竟随意动手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秦国就经常因此被六国针对,要不然哪来那么多次的合纵呢。
  秦国有底气敢和六国硬刚,其他诸侯国没那么莽,也没那个实力。是以联姻并不是嘴上说说的,是切实存在约束力的。
  好在,如今的东周天下已经乱了。
  大家都不是一个时期的人,还拿联姻说事就站不住脚了吧?出了五服的亲戚,可没道理插手别人家的事情,那也管得太宽了。
  齐国就仗着自己的联姻国不是已经消失了,就是和自家相隔数百年,攀不上亲戚,堂而皇之地去搞小动作。
  魏国倒是和赵国时代差距不是很远,但也不影响什么。魏王派了人去赵国搅局,然后说寡人是和赵国的某一家联的姻,所以过来帮这家对付另一家。
  魏王:寡人这可不是搅浑水,寡人在认真帮自家亲戚夺位!
  虽然他的亲戚压根没有参与王位争夺,是被他强行拖下水的,魏王派去的人在无差别针对任何一个冒头的宗室。
  列国各显神通,给自己找了一堆借口,反正就是要耍赖皮不让赵国好过。偏偏赵国如今无力反抗,外有战事内有动乱,一时举步维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