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这对父子在故意放任玩家出去折腾各国贵族,然后再以救世主姿态出现,反衬出自己的厉害。
  扶苏笑吟吟地说:
  “不打击他们一下,回头天下一统后,可不好管。”
  心真脏啊,太子殿下。
  说回前线战事。
  燕国军队陆陆续续回援了,但里头少不得有高仿信混入。
  低级的仿造,是给出让人看一眼就知道是造假的信件。
  比如信里莫名其妙让军队去攻打哪国,收到信件的主将一定会想办法拖延时间,等着自家大王传信召回军队。
  高级的仿造,则是顺着局势操作。
  比如命令燕国军队调头去阻击秦军,看起来很符合燕王的行事逻辑。结果到了地方一看,怎么燕国军队全都来这一处了?
  秦国几路大军入侵燕国,按道理来讲燕国军队应该分散出去阻拦。全部来阻拦同一支队伍,明显是出现了问题。
  几个主将齐聚一堂,把燕王的信件拿出来一对。好嘛,里头只有两封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还是同一批次的假货。
  主要是字迹的问题。
  同一个人写的高仿信,总能看出点属于造假者自己的风格。
  一位将领无语至极:
  “也不知道是哪国搞的鬼,让我们都聚在这里。估计是想集全燕军之力,先灭掉一支秦国精锐。”
  至于这么做之后,燕国会不会沦陷,那人才不管呢。他只想借用燕军的手,削弱秦国的实力。
  另一位将领气愤不已:
  “他这是看不起我燕国大军!”
  明显是觉得燕国军队要是来得少了,就没办法一举歼灭秦国精锐了。所以干脆全部弄过来,哪怕来的人太多也不要紧。
  反正浪费的是燕国兵力,又不是他们自家的兵力。
  可惜那人谋划得再好也没用。
  秦军又不傻,怎么会任由你算计?这么多军队朝这里调动,他们当然会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这么大动静,别说秦国的情报组织一向厉害了,就算不厉害,也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见。
  秦军早就调转方向溜之大吉了,燕军根本没堵到人。
  然而秦军可以随时调换方向,是因为他们是假装被人忽悠来的。燕军却是真的被人忽悠了,所以一直埋头往这里赶。
  等幕后黑手发现不对劲时,也来不及调整方向了。
  他们在燕国境内可没有海量传讯兵能及时给大军传讯,这里到底是燕国的主场。幕后之人是悄悄搞事的,不敢明目张胆。
  最后导致全燕国落跑的大军都齐聚一堂,中途没人改换方向。一大堆军队傻乎乎地挤在一起,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
  不过齐聚一堂也有个好处。
  那就是燕王可以只派一个人过来,就对所有主将说清楚防伪手段。不然派一堆人分别去找不同的将领,变数太大了,很容易翻车。
  巧的是,在场正好有个主将已经知道了燕王设置的防伪标识。他直接屏退旁人,和同僚们分享了一下,也省得燕王再来回折腾了。
  这下子燕国军队再不会被骗了。
  确认之前的信件是假的之后,那些被骗来的军队便离开了。假王令无需听从,所以大家自然该各回各位,去之前驻扎的地方待命。
  而秦人进军的路线,不少就会经过那些驻扎地。现在赶回去,说不定还能赶上迎战秦军。
  不知名的第三国试图搞事失败,后续也没放弃。又送了几回高仿信,可惜燕人已经不上当了。
  第三国气闷地放弃了这个计划。
  秦燕之间的战争恢复正常,再没有别国插手。只是经过之前的一连串折腾,燕军疲于行军,累得不行,打仗的时候难免吃亏。
  秦军倒是士气不受影响,依旧神采奕奕、威猛强悍。
  乐毅几乎是战争中期才拿回了指挥权,头疼地开始重新调度。不仅失去了先机,还要努力收拾被秦国啃过的烂摊子,忙得焦头烂额。
  显然,这个时候光靠乐毅已经不行了。
  秦国可是也有不少名将的。
  苏秦不得不再次出马,厚着脸皮前去别国求援。
  他先去了齐国,齐王表示忙着打魏国,抽不出人手支援燕国。只好转道去楚国,楚国说离得太远了够不着,燕国自己努力一下吧。
  剩下的魏国指望不上,魏国都已经自顾不暇了。赵国和韩国差不多算是被灭了,吴国是确实已经被灭了,越国则实力不足难以抵挡秦军。
  眨眼间,天下连个援军都找不到了。
  苏秦揉了揉眉心,决定再找楚王说说。
  ——自秦军久攻燕地不退起,各国就看出来了。秦国根本不是被人调动了军队,攻燕压根就是秦王自己的意思。
  所以苏秦对楚王说道:
  “秦国即将灭燕,届时天下再无人能阻拦暴秦,大王莫非愿意看到秦国坐大?”
  别老盯着魏齐那点地盘了,真正的大敌分明在西边。不先团结众人的力量把秦国灭了,楚王你在想什么呢?
  楚王却觉得苏秦拿他当傻子糊弄。
  秦国跑去吞并贫瘠的燕国,就算真把燕国吞了,也不过是看着地盘大而已。
  到时候整个秦国地界都是什么地方?苦寒的陇西和燕地,赵国北部同样贫瘠的大片领土,没有郑国渠的关中,外加一个独苗苗粮仓巴蜀。
  难道一统天下最后是比谁领土更大、谁就不战而胜吗?秦国要粮没粮,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打什么?
  光靠一个巴蜀哪里能支撑秦国吞并天下,坐拥中原的国家明显比它更有优势。只要他们楚国吞掉富庶且人多的三晋和齐地,就不怕秦国。
  楚王认为,比起和秦国死磕,当然是灭魏和灭齐比较重要。
  他现在已经趁着秦国不备吞了韩国的地盘,秦国连韩地都丢了,哈,不足为惧!
  楚王笑了一声:
  “等秦王再弄出个郑国渠,寡人再来忌惮他吧。”
  苏秦:……
  苏秦暗骂一句蠢货。
  吴起都跑了,楚国拿什么吞并魏齐?在梦里吞吗?
  夸你胖你还喘上了,真以为楚国军队多厉害呢。楚国还好意思笑话秦国是看起来地盘大其实不足为惧,他看楚国才是这样的。
  楚地看似广袤,军队实力却不好说。楚王丢了吴起之后,用尽办法维持住了变法的推行。
  他自以为让其他将领继续用吴起的法子练兵,带出来的军队就依然能成为史册记载中那个攻无不克的大军。
  佐证就是楚军确实比以前更厉害了,肉眼可见地战斗力飙升。
  但是楚王到底知不知道,大军拥有百战百胜的潜力,和大军真的能百战百胜是两码事?没有吴起当主将,楚国还真不一定能打嬴敌人。
  就不说和兵强将广的秦国打了,光打个魏国,苏秦就觉得够呛。
  要知道,魏国现在是有庞涓的,孙膑却不在此地。楚国现在有谁敢说一定能击败庞涓吗?庞涓这大半年来操练魏武卒可没懈怠过。
  跟膨胀的楚王谈不拢,苏秦决定再去找齐王试试。
  齐王倒是听进去苏秦的担忧了。
  齐王思忖片刻:
  “秦国虽然粮仓不足,光一个巴蜀支撑不了它吞并天下。然如今有天外人协助,不可单纯按照过往的经验评断。”
  苏秦大松一口气,觉得自己总算遇到了一个正常国君。
  他怀疑楚王被国内贵族气昏了头,脑子不清醒了。
  不然没法解释楚王为什么能如此自负。
  管仲却忽然开口询问:
  “楚国没有大将?你如何确定的?”
  苏秦理所当然地说:
  “吴起已经离开楚国了。”
  管仲摇了摇头:
  “我猜,楚国应该已经招揽到了其他大将,这才是楚王不重视秦国威胁的底气。”
  苏秦一惊,凝眉沉思,片刻后他忽然想起一个被所有人忽略了许久的人物。
  他惊愕道:
  “吴国的孙武?!”
  起初吴王阖闾能成就一番霸业,少不得伍子胥和孙武的协助。后来夫差继位,也是靠着他们击败了越国,让勾践成为吴王的仆从。
  后来夫差自己作死,赐死了伍子胥。孙武和伍子胥是好友,于是选择离开吴国,归隐乡间。
  等越国反击吴国时,失去两名大将的吴国哪里挡得住文仲和范蠡的联手。
  可,如今吴国的时间线在勾践入吴为质的时期。那个时候距离伍子胥身死还有好几年呢,孙武自然也在。
  只是当时各国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伍子胥和孙武也提前知道了自己的下场。经过孙武的劝说,伍子胥选择放弃吴王,和好友离开了。
  之后两人去了哪里,外界就不清楚了。
  也是因为失去了二人的协助,吴王再一次被越王击败,身死国灭。
  苏秦定了定神:
  “吴楚之间有大仇,当初两人协助吴王阖闾攻楚时,楚王的姻亲秦国出兵援助,击退了吴国的军队。阖闾的霸业因此夭折,吴国深恨之,是以夫差继位后才立志要向楚国复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