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笑完,秦王尽力恢复严肃:
「记住了吗?下次不许去碰蛇。」
小太子眼珠子滴溜溜地转:
「嗯嗯嗯!」
秦王把他的小脸扭回来:
「又敷衍我,你是不是在想着去抓一条毒蛇来咬太后?」
小太子无辜地看着他:
「没有呀!阿父污蔑我!」
这话鬼都不信。
秦王发现说不通,只能叫来侍者,反复叮嘱不许陪太子胡闹。这样一来,扶苏再想接近蛇也不可能了。
小太子惋惜地看着侍者走远,唉,阿父还是太敏锐了,根本不给他搞事的机会。
嬴稷就惋惜地对小阿政宝宝说:
“你啊你,你管他管得那么严做什么?他要玩什么就让他玩去,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多侍者在还能叫他被咬了?”
小阿政无辜的看着曾祖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嬴稷顿了顿,问儿子:
“你看他这个表情,和阿苏刚刚是不是很像?”
嬴柱仔细打量了片刻,点头:
“不愧是亲生的。”
向各界充分展示了秦梓桑有多孝顺之后,视频开始继续讲述秦梓桑的成长过程。
太子殿下的一切特质都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他对“秦”这个概念非常执着,每每大秦发现了好用的新物,诸如棉花、甘蔗这类,他必要给人家起名为“秦棉”“秦柘”,强调这是大秦的东西。
而出现这种偏执的初始则来自于——
秦王耐心地教导儿子:
「古有周礼,一听便知是周朝所作。至今过去数百年,各国依然在遵循周礼,是以周朝虽亡,后人心中仍旧清楚,我们列国起初源自大周。」
小太子举一反三:
「待我大秦夺得乾坤,必不能再遵循古礼,应推行我大秦的秦礼。如此千百年后,众人便不知周礼,只知秦礼了。」
秦王赞许地摸了摸他的脑袋:
「吾儿实在聪慧。」
得到夸奖的小太子像打开了开关,开始不辞辛苦地思索还有什么需要改的。以后他们大秦取代了周天子的话,肯定要改掉很多东西,用以彰显大秦的特殊性。
而光是一个“秦礼”,其实就已经包含了方方面面。礼制中规定了衣食住行等多个内容,贵族的一生都含括在内。
生活方面的要求是没有太子殿下插手的余地了,周人实在太能编。所以小太子决定从国家大事上下手,比如,制度。
这天,小太子读完周武王建国的记载。
他放下竹简问父亲:
「周武王施行的分封制,大秦可以改吗?」
秦王十分讶异:
「阿苏怎么突然想到这个?」
小小年纪的孩童当然不是因为彻底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才这么说的,起初他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是周朝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们大秦不一定要用。
小太子侃侃而谈:
「夏商都不用分封,唯周用了。等我大秦问鼎天下,自然也可改掉分封。」
在大秦,因商君变法取得了大成功,国内对变法的接受度是相对较高的。比之别国谈改革而色变,秦人实则更爱变通。
譬如秦王政在位时期,虽然此时还未能一统天下,朝中变革却极多。什么重启左右相制度、取缔养客之风、调整中央官制,很多东西并不是大一统后才开始施行的。
小太子哪怕还没正式入朝,每日早间跟着阿父去朝会上睡觉,偶尔睡醒也能听到只言片语,受君臣奏事的熏陶。
秦王耐心地听着儿子讲述他的想法,没有直接就驳斥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太直白和幼稚。哪有单纯为了和周别苗头,就逮着周朝所有东西全盘否定的道理呢。
所以等小孩说完,他才提醒道:
「不错,周朝有的东西,我大秦不一定要沿用。只是光这一个理由说服不了群臣,这不是礼制的改革,国家大事牵扯颇多,还得有个能服众的借口。」
小太子明白这一点:
「我懂了!礼制改革无非是日常穿衣出行变更一下,不会损害国家根基。但是制度改革一个搞不好可能会使国家倾覆,不能轻举妄动!」
秦王颔首:
「正是如此。」
小太子于是开始苦思冥想,要怎么说服群臣换掉分封制。
秦王继续引导他:
「国家制度轻易不会变更,若是变了,那必然是原本的制度不好,或者无法适应新的世道。夏商以部落形式治国,周武王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才会提出分封制,阿苏以为我大秦可有能取代分封的制度?」
小太子一点就通:
「郡县制!」
过目不忘的太子殿下很快想到了一套说辞,他亮晶晶地看向阿父,说要斟酌一下写成策论,再呈给阿父看。
秦王于是令人展开笔墨,等他去写。
太子殿下的策论充满了朴素的实用主义,他还摸索出了一套比较规整的万能策略公式。
开篇先表示写这篇策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今天这篇是为了论述大秦日后应该施行什么样的国家制度。
接着讲述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从大秦的需求着手。即取代姬周,以及为国家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制度,两者都很重要。
之后便是陈述旧制度的劣势,这一段是小太子现场想的。
他经过父亲的提点,意识到要摒弃一个东西,得拿出合理的理由。所以他不能一拍脑袋决定什么,得努力想出分封制尽可能更多的缺点。
光是为了写这个,小太子就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卷竹简。
如果光从君王的角度,对于年幼的小太子来说是琢磨不出那么多东西的。但他很聪明,他知道可以换位思考。
秦王拿起他已经写好的一卷看,这是劣势中的其一,说的是分封制对君王统治的危害。又拿起一卷,这是其二,说的是对贵族的危害。
之后还有站在工商之民、庶民、闾左等社会各个行业各个身份地位上的思考,绞尽脑汁地总结出了这些年他们因列国纷乱而受到的倾轧。
每一个部分,都不止论述战争危害。还有农桑、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譬如文字语言不通导致的难以交流。
秦王越看眼神越晦涩。
他原以为阿苏能说出几条言辞凿凿的劣势就已经很不错了,未成想,小孩能总结出这么多涵盖方方面面的东西来。
而起因,只是小孩想努力给自己一拍脑袋提出的建议打补丁。
可见小孩子这种生物,在找借口方面,总是天赋异禀的。尤其他家太子,每每干坏事都要找借口为自己辩解,许是已经锻炼出来了。
秦渠梁看着视频空白处特意用字幕打出的策论全文,看得如痴如醉。
东周列国常年受分封制害处的影响,分封制有多少问题,其实他们这些当事人感受是最清楚的。
尤其是上位者,因为他们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奏章,国内大小事都会过他们的眼。所以相比起庶民只是觉得战争无情、来往不畅之外,国君反而知道更多细节。
秦渠梁还好,因为他在位时大秦没怎么东出倾吞天下。后头的惠文王、昭襄王确实感触最深的。
毕竟他们老是从各国抢地盘,然后发现抢地盘有什么难的?难的是抢来的地盘没办法治理。
城里的人你跟他说话他都听不懂,而且他们很不适应大秦的律法。打仗都没这么费劲,治理去了半条命。
弄到最后,这两位君王干脆搞了个骚操作——不治理了!
将军把城池抢下来,然后秦王命人将城里的别国之人全部扭送回给他们故国。再把秦国的罪犯赦免,迁到空城里定居。
这样一来,不用治理别国之民,还把城给霸占住了,一举两得啊家人们!
秦王政后来看着这段记载气得头疼。
总之扶苏的这番论述简直写到大家心坎里去了,这么多国家真的很麻烦,给他们的治理增加了不知道多少难度。
惠文王连连夸赞:
“好好好,写得太好了!”
太子亲爹秦王政见猎心喜,也没等儿子写完,就命人去把李斯蒙毅叫来,一起观赏太子的新作。
小太子写完了分封制的弊端,开始论述应该用什么取代分封了。
关于这一点,其实有现成的答案。
大秦自秦穆公起就开始施行郡县制,用了好几百年了,没出过问题。所以还用犹豫吗?肯定选郡县。
但小太子并没有上来就说郡县有多么多么好,因为扶苏崽崽鸡贼地猜到了,有些臣子会拿“自古以来”说事。
小太子得意地哼了一声,边写边和阿父说起这件事:
「他们肯定会说分封用了这么多年,不可以轻易变动。随便提出一个新制度,万一只是短时间用才没暴露出大弊病,说不定用久了发现还不如分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