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扶苏点了点头,他就知道这个问题问商鞅准没错。同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定然把这些变法的大才都研究过一遍,换了旁人可不一定知道这件事。
  平籴就是后世粮储政策的前身,不仅可以通过储粮调控粮价,还能在继续赈灾时有足够的粮草拿出来救命。
  但值得注意的是,丰年购粮不单单是为了储存,也是为了提高粮价。
  用高价收粮,可以在粮价不会降得太低的同时,顺便减少市场上的粮食规模。规模小了,价格自然也能慢慢升回去。
  而到了灾年,就是要通过低价卖粮来拉低粮价了。所以这一进一出,国库是要亏钱的,相当于花钱买物价的平稳,没钱的国家玩不起这一招。
  市场调控就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这也是导致农耕文明不乐意放任商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本来如果强行规定商人不能插手粮食买卖的话,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花销了。农耕国家税收有限,玩不起这么大手笔,自然只能一刀切。
  不过扶苏主要提醒的还是另一点:
  【平籴要防备贵族插手,庶民消息滞后,很多时候灾年得到消息前去购粮,粮食已经被贵族尽数买走,再高价售出。】
  所以要防备贵族囤货,努力做到真正的布惠于民。
  【平籴法我便不用多说了,这个操作逻辑非常简单。具体施行时要怎么修补里面的漏洞,诸位可以自行摸索。】
  扶苏随即又提到另一件物品: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水。】
  水?
  众人不明白水又有什么好说的,它又不是和盐粮一样的商品,莫非商人还能卖水谋取暴利吗?
  与水相关的这一点,扶苏还是在现代社会了解到的,不怪秦国君臣不解。
  扶苏娓娓道来:
  【大秦共和国的建筑你们应该看到了吧?它们能建造数十层的高楼,一栋楼就可以住下成百上千人。】
  之前主播直播的时候,起初在骊山区域还好,看不到太多高楼。等去了研讨会那边,路上就有许多高楼大厦了。
  当时大家被主播之前的直播内容冲击,没有太在意这个。后来商讨时也只能感慨一下后世人实在厉害,居然能建这么高的楼,别的也分析不了什么了。
  现在扶苏反问他们:
  【你们觉得这样的高楼,居民要如何解决用水问题?】
  难道天天在一楼的井里打水运上去吗?
  秦朝的墨家工匠很快明白了:
  “应是通过机关等手段送入高楼,这样便不用下楼打水了。”
  扶苏肯定了他的猜测,送水装置勉强算是机关吧,不然也不太好解释。
  而后扶苏说起正题:
  【官府用装置给各家送水,无论是高楼还是平房,后世用水十分方便。然而这样的送水机制也让官府可以记录下每一家的用水量,每月收取水费。】
  用水还要收费,古人是理解不了的。
  但想想机关维护起来也很麻烦,就又懂了。只当是懒得自己打水,于是花钱买别人帮忙打好的水。
  不过,大家的重点放在了“记录每家的用水量”上。
  果然,下一句就听扶苏说:
  【今有一家,往日用水量都是五斗,今日突然消耗了五十斗,会是什么情况?】
  接着,扶苏点名了李斯:
  【廷尉李斯,你觉得呢?】
  李斯已经意识到了,太子点人不是乱点的。比如点范雎,是因为范雎知道盐价;点商鞅,是因为商鞅知道平籴。
  所以太子现在点他李斯,一定是因为这个问题和他李斯擅长的东西相关。
  但问题在于,李斯自认为自己擅长很多东西。太子冷不丁这么一问,还真不好确定该往哪个方向思考。
  好在,太子点名的是李廷尉,而不是李丞相。
  他点廷尉时期的李斯,绝对不是因为好心放过了丞相时期的李斯,或者看丞相李斯不顺眼。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了,这也是个提醒。
  李廷尉很快想明白了:
  “可是与案件相关?”
  什么案件需要用那么多水?
  李廷尉脑海中瞬间闪过某种可能性:
  “此人杀害了另一个人,为了处理家中的痕迹,用大量清水冲洗血迹!”
  扶苏微微颔首:
  【正是如此,所以通过这一点,你可悟到了什么?】
  李廷尉叹服:
  “后世国家连庶民用水都会监管,一旦有任何不对劲的迹象,立刻处理。能做到这一点,着实厉害。”
  反正古代王朝是做不到的。
  没有数字化办公的情况下,查什么都费劲,更别提派人监管了。恐怕消耗一大堆人力物力,效果也不佳。
  扶苏:。
  扶苏心想我问的是这个吗?
  扶苏立刻转换目标:
  【李丞相,你来说吧。】
  丞相李斯有些尴尬,他没想到年轻时期的自己这么不着调,当着这么多先王和名臣的面丢他的人。
  李丞相赶紧补救:
  “看似不起眼的水都要监管,可见后世在方方面面都不曾放松警惕。许多寻常物品的交易量都需要注意,一旦数量过大,就得探究其中缘由,我等也要引以为鉴。”
  扶苏这才稍稍满意:
  【这就是监管的内容之一了。】
  他告诉众人,后世的国家会监控民众的交易。不少商品的成交量太大的话,是会引来官方调查的。
  古人时常只防备盐铁粮食这一类明面上很重要的商品,实则许多不起眼的东西,也是要防备的。
  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拿这些去做什么。
  古代王朝哪怕做不到什么都监控,但大宗交易其实还是很好监管的。尤其大秦这种,商业往来全得在市集里进行,区域都限定死了。
  李斯很快想到了处理方式。
  令商人出入市集时登记交易数额和钱财,不许瞒报。
  大宗交易须得有官府驻扎在市集的小吏见证,一式三份留档。否则律法不会维护你们的交易,你要是不怕对方违约的话,那也可以不找官府做见证。
  契书这种东西古已有之,先秦用的是竹简和木片。书写上文字之后,侧面还要刻制花纹,劈成两半各自持有。用的时候要能完美契合在一起,才可以生效。
  拼合的过程称之为“合而相同”,这或许就是“合同”一词的由来。
  如今发明纸张后,肯定是换成纸更方便一些。但防伪手段就要更改了,好在这些没什么没难度。
  课堂上,扶苏详细描述了监管的利弊。
  要监管物价,监管大宗交易,监管重要物品的售卖,监管市面上每一种商品的流通数量等。
  尤其是最后这一条,各种商品日常的流通数量记录在册,以后遇到某样商品突然增多或者减少,都能第一时间发现。
  古代很多商人自己并不能迅速发现这件事,所以在端倪出现后,官府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看怎么控制价格的波动幅度。
  占据先机,就能事半功倍。
  给聪明人上课,不用事事都说得特别清楚。稍微点拨一二,他们便能理解。
  扶苏只需要再用几个例子引起他们对这些事情的重视即可。
  最好是稀奇古怪的例子。
  比如:
  【之前的技术科普诸位都看了吧?里面提到了水泥等物品的制作方法。】
  虽然古代因为难以粉碎和烘干水泥原材料的缘故,烧制水泥其实不太容易。
  有些人戏称能大规模做水泥的国家,科技水平必然非常发达。毕竟能粉碎那些原材料的机器,没点技术做不出来。
  对于古人来说,三合土依然是性价比最高的建材。不仅坚固,而且使用寿命比水泥长得多。
  但这不妨碍科普视频介绍一下水泥的制取方法,顺便提到相关的一些物品。
  【白糖,可以作为水泥的抗凝剂。】
  在水泥里加入白糖,就可以减缓水泥凝结的速度。
  这还只是它的一个用法。
  扶苏随后又列举了一堆用法,包括制作热武器、制作燃料、工业和医疗产品的加工等等。
  【日常看起来只能甜嘴的糖,放在其他地方就是危险物品。诸如此类的东西不胜枚举,这也是为何很多看似安全的物品,后世国家都要监控的原因。】
  甚至有些东西只是暂时看起来没危险,鬼知道哪个科学狂人突然就在家里拿它发明出一个新武器来。
  哪怕短时间内这东西都没研发出危险用法,也不要紧。等以后研发出来了,有记录就可以随时追溯,看看还有谁手里囤积了大量这类物品。
  要是提前没记录,日后再想查可就麻烦了。
  各界闻言表示受教了。
  道理所有人都是懂的,只不过以前吃了经验不足的亏。扶苏现在一点点帮他们补上缺漏——重点是帮他父亲的大一统王朝补上缺漏——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