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因而贾南风在纷乱仅仅过去八年后就迫不及待地发难针对太子,还真不是她太过急性子,是真的等不起了。
  那时太子连姬妾都有了,一旦姬妾生下了儿子、儿子还智商正常的话,太子的支持率就会陡然增加。
  主上有继承人和没有继承人,可是两个概念。
  可惜贾南风最终虽然杀了太子,自己也丧了命。最后皇帝这边没了皇后也没了太子,彻底失去反抗能力,被赵王司马伦挟持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傀儡。
  而后局面便一发不可收拾。
  赵王可以,我齐王/河间王/成都王为什么不行?赵王他还不会治国理政,摄政王当得稀烂,谁上都比他强啊!
  于是三王起义,国土内彻底乱了起来。
  在这第二阶段的纷乱里,贾南风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她想杀太子,赵王也想借机掌权。放任她杀了太子,然后拿着这个把柄再干掉她,自己成为赢家。
  手法和贾南风杀汝南王是差不多的,只不过这次贾南风成了那把刀。
  扶苏仔细琢磨了一下:
  “贾南风会翻车,主要还是她太信任自己的心腹了。”
  当时赵王时常讨好贾南风,贾南风将他当做心腹,皇宫禁卫居然都交给他统领。
  可赵王是太子太傅,他自认为自己是太子党,从一开始就不满贾南风的决定,所以太子被废后他就密谋要推翻贾皇后的党羽。
  是他的臣属劝说他别人都觉得他是皇后一党,就算太子重新上位也不一定会信任他,不如自己掌权。
  于是赵王干脆等着皇后杀死废太子,再杀皇后。
  为保万一,赵王还极力劝说贾南风把太子余党全部杀光,以绝后患。最终这一招给赵王上位扫清了阻碍,捡了个现成的便宜。
  秦政淡淡地说:
  “倘若贾南风让真正忠心于她的人接管禁卫,那么赵王伪造惠帝诏书要废黜和捉拿皇后的时候,至少皇宫禁卫可以阻拦。”
  之后贾南风再以手中掌握的其他兵马和赵王对峙,就不一定会翻车了。毕竟诏书是伪造的,一验就知。
  反观贾南风这边,惠帝好忽悠,废太子确实是她忽悠惠帝自己立下的,人家可没有作假。
  可惜禁卫在赵王手里,赵王拿着诏书随随便便就把皇后给捉了,强行押去了金墉城,喂了毒酒。
  扶苏认同地点头:
  “贾南风不死,朝中其他藩王就生不了乱子。”
  贾南风可比八王有远见多了。
  她能治理好天下,也不会傻乎乎地放走匈奴贵族刘渊,让他回去创立个什么汉国。
  她在位的时候五胡可没闹出什么乱子来,她一死司马氏的那群男人就光顾着内部互掐了,还给匈奴送血包。
  赵王接管朝政之后把天下治理得一团乱麻,给了藩王们起义的充足理由。国都治不好还敢抢夺权利,有些人心里真的很没数。
  结果都这样了,贾南风还要被说成是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她确实是罪魁祸首,罪在她不该死上,她不死就没这些屁事了。
  秦政微微眯眼:
  “然而文人士子认为应该怪她杀了太子,若太子还在,不会落入这样的境地。”
  说完,秦政自己都觉得好笑。
  他当真轻笑了一声,笑声里全是嘲讽。
  司马遹,一个被所有人都夸聪慧过人的太子。司马炎视他为大晋救星,后头朝代的人也这么信了。
  他是怎么被废的呢?
  他被灌醉了,然后被人哄着照抄了一份要求惠帝退位的文章。由于醉酒只抄了一半,剩下一半是贾南风仿照他字迹抄的。
  然后惠帝看完决定处死太子,被臣子劝阻,最后只是废黜了太子之位。
  这么粗暴的计策,太子都能中招。
  这就是司马炎看重的太子,史书和后人吹捧的聪慧,真是贻笑大方。
  太子活了这么多年,不知道自己喝醉酒之后被人哄骗着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他自己不知道,皇后知道,多可笑啊。
  提起这个,扶苏真的很无语:
  “要么是贾南风私下里试探过太子,发现了他这个毛病。但是太子自己一无所知,还被人设计这么坑害,可见不够聪明。”
  “要么是太子这个毛病一直都有,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这样就显得他更蠢了,明知自己喝醉酒是个什么德性,还不加以防备,有这个下场是必然的。”
  扶苏喝醉之后其实也会行事不谨慎。
  虽然没司马遹这么夸张,但会思虑不够周全,提出一些隐患极大的建议。所以醉酒后绝对不能处理国事,只能老老实实睡觉醒酒去。
  他清楚自己有这个问题,因而他非必要从不喝酒。只要不喝酒,那就不会出事,也不会给别人钻空子。
  司马遹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那还是别当太子了吧,八百条命都不够他死的。
  这种人继位当上皇帝也白搭。
  或许能指望他把国家治理好,但绝对别指望他能压得住外头那堆曾叔祖、叔祖、叔伯和兄弟。
  知道晋朝封了多少掌握兵权的藩王在外头吗?随便来一个有脑子的都能玩死他司马遹。
  到时候司马遹上位和赵王上位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赵王乱臣贼子,司马遹好歹是太子正统继位吗?
  想争权夺利的人可不管你是不是正统。
  如果正统就能弹压住藩王的话,你猜把柄那么多的贾皇后为什么能叫藩王一个两个全都乖乖趴着?他们难道不懂借此质疑皇后的正统性,而后发难夺权吗?
  一如既往厌恶分封制的始皇帝陛下认为,八王之乱归根结底是诸侯王引起的。
  秦政断言:
  “罪魁祸首该是司马炎!”
  这就是搞分封的下场。
  继任的统治者能压住诸侯王,那是统治者的本事。统治者死了,剩下的傻子皇帝压不住八王导致藩王暴动,这口锅还能扣到死去的统治者头上?
  要么怪搞分封的,要么怪造反的。
  皇后诛杀太子这种操作多了去了,很寻常的政治博弈而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匈奴又不是她领进来的。
  扶苏提起了目前还在并州任北部都尉的刘渊。
  “刘渊这两年在并州结交当地俊杰,积攒了许多匈奴族的声望。过几年会有部民叛逃出塞,他因此被免官。”
  司马炎不知道怎么想的。
  一开始刘渊在洛阳当质子,别人劝他任用刘渊,他说这样等于放虎归山,不行。后来大家劝他别用刘渊,他又改变了主意,非要用,给了刘渊发育的机会。
  贾南风以部民叛逃为借口打压他,可惜不太成功。
  成都王司马颖想要拉拢刘渊,把人留在邺城为官。后头更是支持刘渊回匈奴去建立势力,希望对方能看在他之前的恩情上,帮他谋夺皇位。
  可惜刘渊只想灭晋,自己掌控天下。
  秦政明白儿子的意思:
  “既然打压了,那就打压到底。”
  已经交恶,没有结交的可能性。何况五胡乱华中刘渊也有份,始皇帝肯定是不会和匈奴人共情的。
  司马炎和司马颖都觉得刘渊可以拉拢,却不知道从司马炎早期压制刘渊开始,这人就不可能为己所用。
  外头的匈奴部落也早就不是东汉时期听话乖顺的附属部族了,他们在汉末就不安分,到了西晋时独立出去成就霸业的心达到了顶峰。
  几年后的叛逃是个很好的借口。
  这次不能再放任司马颖拉拢刘渊了,必须把人留在洛阳看管。
  扶苏以己度人:
  “如果提出要刘渊回洛阳的话,我猜他应该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
  反正已经在匈奴打下基础了,回去就能当单于。晋朝自己内部纷乱才刚刚平定呢,赌一把他们没有闲工夫来攻打匈奴。
  贾南风搞定汝南王等人之后,确实需要休养生息。毕竟前有司马炎晚年骚操作,中有太后母族杨氏朝中作乱,后有汝南王恃功而骄继续折腾,天下真的急需休养。
  何况,贾南风执政的八年间,天灾也挺多的。
  秦政思索片刻:
  “朝中不缺名将,虽然有些在藩王手下,可仍有不少是忠心于朝廷的。若朝中不拖后腿,靠他们抵御异族倒也不难。”
  但是没必要人为给自己增加难度。
  所以刘渊最好不要放回匈奴,得想个法子除掉他。
  扶苏秒懂:
  “刘渊若是被免官后不肯听从诏令乖乖回洛阳,便是抗旨不尊。若发现他逃往塞外,那更是罪加一等,可以直接处决了。”
  让人盯着刘渊,他乖乖回洛阳最好,不回来就在他逃跑时按律诛杀。
  刘渊死后,匈奴或许会不满地选择造反攻晋,但朝廷是占理的。匈奴主动发兵,朝廷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去镇压反叛。
  正好把匈奴里头不安分的领头人干掉,剩下的部族就可以重新拉拢同化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