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一声不吭,明显不怀好意。
  三王死猪不怕开水烫,他们哪怕意识到如今皇后大权在握,也不是特别担心。只要他们不做太过严重的错事,就凭他们藩王的身份,皇后也拿他们没辙。
  贾南风确实不能因此就治罪于几人,说到底他们是在替朝廷讨伐逆贼。即便程序上出了点问题,也掩盖不了三王就是立了功。
  所以贾南风干脆换个思路:
  “几位讨逆有功,便留在京中任职吧。”
  在京中任职,其实是藩王们更想达成的结局。只有在权利中心待着,才能掌握更多权柄,在封地就只能当个看热闹的藩王。
  所以三王欣然答应,哪怕明知道皇后看他们不顺眼。
  无所谓,他们自负不会被皇后收拾掉。
  贾南风这会儿可没空搭理他们,她在忙着收拾关中大旱的赈灾事宜。
  一切等到黎庶安康后再说。
  最近天越发的热了,幸而雍州以外的其他州郡降水量还凑合。有些地区虽然也出现了旱情,却只是小旱,影响不大。
  国土太大了就是这样的,一州旱得滴水不降,往旁边隔着一个州的其他州可能就在经受暴雨洗礼。
  时任尚书右丞的秦政这会儿正在查看各州汇报上来的近期天气情况。
  《晋书》记载尚书为汉武帝始设,作为帝王的秘书机构。起初有四个丞,汉光武帝削减成了两个。如今左丞管祭祀等礼仪之事,右丞则管器物。
  所谓的器物,包含帝王库藏、廪赈租布、刑狱兵器、章表奏章等。
  所以奏章会在秦政手里过一遍。
  如今的尚书省中还有长官尚书令,另有太傅“录尚书事”。之前说过,录尚书事就是允许太傅干涉尚书省的运转,是给朝中其他高官扩大职权用的。
  本来太傅就是一品官,还能插手皇帝的秘书部门,堪称权力滔天。好在上一个太傅是杨太后她爹,已经被干掉了。
  太傅的位置空悬,之前汝南王想安插人手进来,被太保卫瓘等人阻拦了。卫瓘又不是真的和汝南王为同党,当然不会放任藩王坐大了。
  如今太傅之位被贾南风塞给了一个一看就快致仕的老臣,相当于让他待在上头当个吉祥物,占着位置。
  偏这位老太傅确实德高望重,就是不太乐意插手太多。他属于那种混日子型的老臣,年纪大只想安度晚年,没什么野心,绝对不会给贾南风添乱。
  明眼人都知道皇后选这么个人当太傅,是在为秦正留位子。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秦尚书丞,大家都不太了解他的来历。不过有小道消息说楚王等事中有他的手笔,所以暂时也没人会不长眼来排挤他。
  这人一看就是皇后秘密培植的心腹,惹不起。
  秦政翻看过各州奏报后说:
  “近期扬州降水较多,不过并不会形成洪涝灾害,可以暂时放心。但扬州位处长江流域,今年不发洪涝,不代表未来不发。”
  扶苏深以为然:
  “治洪一事刻不容缓,朝中已经许久不曾兴修水利了,堤坝不知还能撑多久。”
  前些年扬州还是东吴的地盘,不在晋朝手里掌控,所以治水的事情东吴自己负责。后来晋朝吞并了吴国,也没有怎么去管那边的情况,反正也没发洪水,那就放着呗。
  这纯粹就是仗着吴国自己悉心巩固了堤坝等抗洪建筑,打下的基础不错,于是心安理得地摆烂。
  翻看史书就会发现,晋朝只在司马炎执政的时期小规模修治过几次防洪工程。而且修的还是黄河流域,没去管扬州死活。
  等到八王之乱白热化后,那就彻底没人管这些水利工程了。
  衣冠南渡后,偏安在东南一隅的朝廷当然不会继续放任长江流域不管,倒是有为了自己的安危去修缮过。
  但北方的黄河流域就实在照管不到了,毕竟那是五胡十六国的地盘。
  五胡可不会搞这些东西,所以黄河流域迎来了频繁的洪涝灾害。本来庶民日子过得就很艰难,这下更加糟糕。
  防洪措施的落后,越发加重了旱涝的频发。不仅洪灾影响扩大,其实旱灾也一样。
  水利工程从来不是只管抗洪的,旱季灌溉也要用到它们。
  秦政准备搜罗点这方面的人才来。
  扶苏见父亲忙碌,便自告奋勇接下这件事。
  “可惜杜预已经去世了。”
  杜预是个颇有远见的臣子。
  昔年曹魏在黄淮地区广兴屯田,修建了很多陂塘灌溉工程。虽然促进了该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也留下了烂摊子。
  因为西晋搞了个“罢农官为郡县”,原本军事化管束的屯田客变为了自耕自种的小农。这些水利工程失去了统一的管理,无人修治,泛滥的水利工程就成为了催命符。
  恰逢此时该地降水失调,连年大水,于是失修的陂塘反而给黄淮地区带来了大面积的洪涝灾害。
  杜预便上书司马炎,细数了这个工程的利弊,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他说的可不仅是洪涝,还提到了不当的排水引发的当地地下水位升高、洼地沼泽化和次生盐碱化。
  后世人对杜预的了解不多,但唐朝时唐太宗弄文庙时,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里头就有他。
  后来唐德宗加设武庙,选了古代名将六十四人,里头还有他。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文武庙都进去了的人物,可见有多厉害。
  杜预的本事不止在水利方面,政治改革也很擅长。
  可惜几年前已经去世了。
  扶苏扒拉了一遍,发现杜预的儿子目前就在太子司马遹身边当舍人。
  当爹的都那么厉害了,儿子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吧?说不定对方也有水利方面的才能呢,先发掘出来试试。
  于是叫来了宫中的侍人询问。
  侍人回忆了一下:
  “杜舍人性格率直刚正,时常劝说太子修德行、勤进学。但太子喜好玩乐,并不看重他。”
  扶苏微微挑眉:
  “太子厌学?”
  侍人老实巴交地回答:
  “是的,太子每日只与左右嬉闹。他对先生也不太敬重,还会戏弄他们。”
  说着说着,他又想起来一件事:
  “听闻太子前不久故意将针扎在杜舍人常坐的毡子中,将杜舍人扎出了血。事后还故意调笑,询问他怎么了。”
  扶苏:……
  扶苏回忆了一下:
  “如坐针毡?”
  侍人愣了一瞬:
  “侍郎好文采!”
  扶苏:。
  不,他只是想起了这么一个成语。搞半天这个成语是这么来的,这都什么人啊。
  这司马遹也不知道是天性不爱学习,还是被贾南风故意养成这样的。
  考虑到前头几年还是司马炎在位,对方对这个宝贝大孙子可是寄予厚望,估摸着应该接过去自己养了,没让贾南风插手。
  司马衷继位的时候,司马遹都十二三岁了,也不是小孩子。如果司马炎真的把人养好了,贾南风想带坏他可没那么容易。
  扶苏怀疑他是被司马炎带坏的。
  别忘了,司马遹出生的时候司马炎已经进入摆烂时期,天天沉迷享乐。跟着这种祖父能学什么好?难怪自小只爱玩闹。
  史书还好意思甩锅说是贾南风故意教坏了他。
  扶苏发出了灵魂质问:
  “这就是先帝和群臣觉得少而聪慧,能担大任的太子?”
  侍人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扶苏等侍者下去后就和阿父吐槽:
  “我看司马炎确实是糊涂了,可能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
  扶苏翻了翻史书,发现这太子早期的风评还挺好——特指司马炎没死那会儿。
  都说他自幼聪慧,颇有司马懿的风格。可惜长大后,不修德业,奢侈残暴。
  扶苏刚看到这里就憋不住了:
  “像司马懿是什么好事吗?”
  司马懿自己就不是什么好鸟,史书还说他后来不休德业是长歪了,他倒觉得这是越发释放本性,更像他曾祖父了。
  只是没学会曾祖父的隐忍罢了。
  而且。
  “司马炎在位的时候他就耽于玩乐,这还能夸,可能是看在皇帝的面子上大家都不敢说这孩子不行吧。”
  晋朝人礼节性地夸一夸,给晋武帝一个面子。后世写史书的人真信了,都说愍怀太子颇得人心,宗室朝臣都希望他能继位。
  “可不是得人心吗?这么玩物丧志没什么本事的太子,继位之后比贾南风好对付多了。藩王和权臣可太喜欢他了,多好用的傀儡皇帝啊。”
  简直是汉灵帝翻版。
  《晋书》里的评价真是一个字都不能信。
  不仔细琢磨的人看完还真以为司马遹是什么众望所归的仁德太子,惋惜他被贾南风害死了呢。
  搞半天就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