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关键是!
这种事情,他赵王以前干过啊!
多年前,司马炎还没脑子糊涂的时候,赵王这个家伙曾经让下属刘缉去收买工所的人,让对方帮他盗窃御裘。
御裘是什么?就是皇帝的裘衣。
虽然偷的不是冕服,而是皮草大衣,但也没什么区别了。
当时谏议大夫还劝司马炎把罪魁祸首赵王一起处置了,但因为赵王是宗室长辈,最后司马炎还是赦免了他。
你看看!你看看!他有案底的!
御裘都偷过,再偷个冕服有什么不敢的?赵王还好意思说什么“偷了也不能穿”,那你御裘偷了就能穿了?你不还是找人偷了?
群臣真的觉得赵王的脑回路无法理解。
有人窃窃私语:
“赵王定然是在装傻。”
贾南风忍住了没笑:
“此事还需仔细探查,寻出窃衣之人到底是谁。若不是齐王,便是有人栽赃嫁祸,须得严惩。”
前有汝南王被小人暗害去世,已经闹出一次乌龙了,紧接着又蹦出来个齐王疑似被人栽赃。
群臣面面相觑。
要不是这两次用的手法不一样,且楚王那事确实是臣下自作主张两头骗,他们都要怀疑策划者为同一人了。
赵王还在琢磨是谁干的这事。
牵扯其中害了齐王的河间王与东海王已经脸色巨变,对视一眼,都觉得自己要糟。
如果齐王真是被陷害的,哪怕他们剿灭叛贼不算有错,只是被人蒙蔽了,也少不得担上一个失察的罪责。
听信谣言害了藩王,不可能毫无惩罚。
幸而他们不像楚王那么大胆,发癫搞了一堆假诏自己给自己揽罪。不然楚王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他们也得倒大霉。
朝廷的调查结果出来得不算快。
要是出来太快,叫人一看便知是朝中人做的局。所以贾南风故意拖延了时间,期间借口三王都有嫌疑,暂时停了他们的职,让三人回府等消息。
翻过年,齐地终于送来了调查结果。
调查出来齐王确实没有不臣之心,而齐王府有侍者反水指认赵王,说自己是受赵王指使,偷偷将冕服藏入王府。
赵王气急败坏:
“和本王有什么关系?本王与他司马冏无冤无仇!”
朝臣反问:
“大王如何得知齐王私藏冕服的?”
赵王理直气壮:
“有人向本王告密了!”
朝臣接着问:
“那大王又怎么知道对方不是胡说的,你可曾亲眼见到过齐王府所藏的冕服?”
赵王哑口无言。
真搞了冕服的人肯定会藏得特别严实,怎么可能叫别人轻易看见。一般人接到这种告密,要么自己派人再去验证一下,要么就报告给朝廷让皇帝自己去查。
赵王什么都没干,他直接发难了。
因为赵王没想起来还要求证,他听那告密者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就直接信了。他早就觊觎齐国的富饶,于是趁机发兵,抢了不少好处。
那个时候赵王还怕压根没有冕服呢,要是查过后发现没有,他就没借口跑去瓜分齐国了,所以也说不好他是不是故意不查的。
反正现在的结果就是赵王说不清楚了。
众人因而认定他有问题。
查都不查就信了别人的告密,但凡你说一句告密的人是你安插在齐王府的眼线都好啊。结果赵王哽住了,没找到借口。
接替卫瓘的新太保拱手上前:
“陛下,臣以为赵王定是贼喊捉贼,那冕服就是他赵王藏入齐王府的!”
赵王当即就要发怒。
河间王和东海王一看不好,立刻上前附和。
现在当务之急是把自己摘出来,最好赵王一个人独自承担所有罪责。具体是谁干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不能遭受牵连。
何况两人也觉得是赵王干的。
就这样,在满朝都认定赵王不清白的情况下,他被收押了。
不过光凭这个还无法完全定罪。
毕竟赵王这个属于捕风捉影,证据不如楚王那次确凿,还需要再顺藤摸瓜揪出一些赵王的“罪证”来。
两个月后,赵王因窃取冕服、戕害齐王、治下残暴等多项原因数罪并罚,被朝廷处决,不过并未牵连家小。
倒是牵连了河间王和东海王,导致他们两人也丢了差事。哪怕封地还在,却也被皇后禁止回封地,相当于软禁在了京中。
因为有人告发河间王和东海王也不曾详查冕服一事,听到赵王起兵就立刻跟着起兵了,有同党之嫌。
哪怕不是参与栽赃的同党,也是协助赵王杀害齐王的同党。谁让他们查都不查就发兵了呢,可见他们对赵王有多信任,必然早就勾结在了一起。
两王:……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他们俩不过是看赵王都敢发兵了,才觉得这件事肯定是真的,没必要去探查什么。
何况赵王都打上门来了,齐王又不是个傻子,早就把王府治理得铁桶一块。就算他们想去探查,也探查不了啊。
可惜这个哑巴亏只能吃了,谁让齐王丢了一条命呢。
扶苏与贾南风商议:
“接下来你便好好治理天下,如今外界不安分的藩王只剩下成都王和长沙王,都在封国里。距离较远,掣肘不到你。”
一口气解决了六王,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再折腾会暴露自己的野心,倒不如安心发育一段时间。
事实上,已经有朝臣觉得不对劲了。
毕竟前有汝南王和楚王鹬蚌相争,皇后渔翁得利。后有三王攻齐反转,皇后又成了那个得利的渔翁
这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吧?
何况赵王被治罪之后,再没有那个藩王敢跳出来说要接管关中兵权了,皇后堂而皇之地安排了自己的人手去接管关中,简直赢麻了。
所以她的敌人都被成功收拾掉,谁还能安慰自己她什么都没做,只是运气好?
扶苏认为,贾南风需要沉寂下来。
她不能继续崭露锋芒,不然回头骗不到剩下的成都王等人。太耀眼的话,别人也不会相信贾南风会被黑化的楚王架空的。
反正现在天下各州都在贾南风手里,其余藩王也翻不出浪花。趁着元康二年和三年没有特别大的自然灾害,多积攒一些国力,也好应对四年的地震和后续的征战。
好巧不巧,元康四年是蜀郡先地震。
成都王的封国蜀郡那片区域,估计他会焦头烂额。
除了蜀郡,辽东等北部边疆也发生了地震。这边多是胡人的地盘,朝廷占领的面积比较小。
虽然边郡之后寿春那一片开始地震,接着京都也地震了,但很快南阳那一片跟着震了几回。长沙王的封国就在南阳附近,也不得幸免。
元康四年从二月一直震到了十二月,多点开花。最严重的还不是地震伤人,而是地震震毁了寿春的城防水利,导致洪水四溢。
还有北境的上谷居庸那边,直接地裂,地下水涌出杀人。
那一块地方本来就缺水,也就地下水多稍微一点。接连几场地震下来,不断有地下水冒出来形成洪水,情况十分惨烈。
何况居庸等地还是山脉纵横的地方,地震会导致山崩,周围的村落也会受灾严重。
这一整年下来,贾南风都没空搭理那些藩王。她按照秦政的意思把楚王他们放出来重新启用了,派去协助赈灾。
别的不说,赈灾的时候有个宗室站在旁边盯着,确实管用不少。只要宗室子弟自己不想着中饱私囊,那么赈灾的钱粮就能发放下去,不至于被扣押太多。
三王刚被放出来,正是需要立功的时候。贾南风又特意强调了这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该没有傻子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捞好处。
之前的旧账还没彻底翻篇呢,这会儿搞事是不是活腻歪了?
可惜司马家的人不可用常理推断。
楚王倒是老实干活了,河间王也没敢怎么闹事。但东海王不一样,这是位有个性的藩王。
东海王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被牵连的,没有犯错,这次放出来之后,那就更没有小辫子了。
所以他才不觉得自己需要蛰伏,反而认定这是个拉拢人马、培植势力的好机会。
赈灾?赈灾哪有他的大业重要!
东海王深恨皇后不给他面子,将他关在京都两年不肯重用。所以他决定结交寿春等地的官吏,正好这里受灾严重,下发的赈灾物资也多。
至于怎么结交,这还不简单?放任当地官吏截留钱粮,他们自然就要承自己的情。
这一片恰好距离他封地近,以后可以常来常往。等他举兵的时候,东南必然群起响应。
东海王计划得挺好的。
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寿春本地的官吏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这两年贾南风把朝野治理得不错,吏治尚算清明。要说北地那边,可能还有不少官员起了小九九,想和五胡勾结,东南那就不太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