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这就是批发。
  一件件卖费劲,批发就很省力了。批发还能靠走量赚钱,哪怕薄利也不会亏本。
  扶苏意味深长:
  “如果有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进货,你就可以多出一些其他城市的文化衫。他们带到他们那边去卖,你的生意就不只在厦门做了。”
  厂长有些期待:
  “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一直掌握风口,我赔不了的!”
  扶苏接着说起品牌打造,举例了大友谊和万紫千红这几个全国各地耳熟能详的牌子,然后表示厂子也可以这么搞。
  先靠着在全国供销社的铺货把品牌名气打出去,以后别人来厦门进货,一听文化衫也是你们家的,肯定先倾向于进你家的货。
  进了货的人回去售卖,也能在卖的时候和买家说这是哪个哪个牌子的衣服,供销社里都见过的吧?
  靠着品牌效应,肯定卖得更好,品质有保障。而随着摊贩大量零售,时间长了,供销社就算倒了,牌子也立住了,以后再出新品也不怕没人买单。
  同样的质量和价格,大家当然会买你家的东西,毕竟熟悉。
  趁着市场空白抢占了,就可以扩大厂子规模。
  首都那边过来进货很麻烦对不对?那就去那边开个分厂,专管华北的销售。东北那么大片地方,值不值得一个分厂?西南是不是得有个?华中要不要有?
  等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上去了,说不定还要专门建厂子往外卖,创造外汇收入呢。
  厂长被扶苏画的一个又一个大饼砸得飘飘然,已经能够想象得到以后厂子的规模越扩越大、分厂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的美好景象了。
  厂长握着扶苏的手上下晃了晃:
  “教授!您真是我的人生导师!不能让您白白指点,这样,您受累在厂子里挂个指导专家的名号,我给您开工资!不,我给您开分红,您拿着咱们厂子的股份,以后您和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厂子办成全国第一的服装厂!”
  扶苏矜持地拒绝了:
  “我只是随便提醒了两句,怎么能拿你们的股份?那太珍贵了,不妥不妥。”
  厂长不由分说:
  “股份你必须得要,走,我们这就去办手续,给您百分之十。您别嫌弃股份少了,毕竟厂子不是我一个人办起来的,分太多我这边就不好做了,我得保证我掌握过半的股份才有足够话语权。”
  这个道理扶苏还是懂的:
  “那是当然,不能影响厂子的正常运转。”
  扶苏回到家的时候,已经从没有工作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富强服装厂的特约专家了,还是手持原始股的那种。
  服装厂品牌名是土了点,但寓意好啊。不仅是厂子富强,也是人民富强,社会富强,国家富强,厂长对这个名字很得意。
  他说想起这个名的人多了去了,要不是他有点关系抢先注册,早被别人占走了。
  这年头就得是这样朴实无华的名字才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听着像国营品牌似的,肯定靠谱。
  桥松呆滞地听着他二叔说他现在拥有了一个厂子10%的股份。
  桥松深吸一口气:
  “二叔,你这么出去骗人不好的。”
  他深深地担忧他二叔哪天因为行骗被公安抓起来。
  扶苏不悦:
  “小屁孩你懂什么?人家看重的是我的才华,又不是我教授的学历。我有没有文凭都不影响我的本事厉害,能给厂子带来利益不就成了?”
  桥松不说话了。
  扶苏于是和父亲聊起接下来的计划:
  “我准备再去找百货商店的经理聊一聊百货商店未来的发展。”
  秦政还没说什么,桥松又开口了:
  “然后再从百货商店骗一堆股份回来是不是?”
  扶苏扭头瞪他:
  “要你管!我还不是为了赚钱养家?你们这群臭小子一个赛一个的能吃,没我养家早饿死了。”
  秦政安抚儿子:
  “别理他,小孩子不懂事。我的阿苏辛苦了,赶紧吃饭休息一会儿。”
  扶苏哼了一声。
  扶苏的操作给了秦政一点启发。
  扶苏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市场营销教授,那么其他人自然也可以。
  所以第二天扶苏去忽悠百货大楼时,秦政非常艺高人胆大地前往了厦门专管经济开发的部门办公室。
  并不是只有民营企业才需要专家顾问进行指导的,官方部门其实也很需要。很多专业性强的领域,光靠公务员做决定是不行的,官当得好不代表其他也擅长。
  比方说,要怎么做才能盘活整个厦门的经济,可不是把它列为经济特区就万事大吉了,配套的设施得慢慢完善起来。
  不提别的,批发市场是不是要建一个?
  一个火车站现在看着是够用了,以后不够用了,是不是要再建一个分流?
  那么这些建筑放在城中哪里,就得专业人士来评估了。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要综合考虑各方各面,然后再有个大局眼光厉害的人来定点。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城市发展经营是个很复杂的学问。现在经济特区有四个,厦门想要走在四个特区的最前沿,就得努力。
  谁也不想被别人比下去对吧?
  上头不对自家倾斜,那就只能自己加把劲了。靠人不如靠己,只要他们干得足够出色,不需要上面帮扶也能成为老大哥。
  部门领导热情地将秦政送出大楼:
  “太感谢您的指点迷津了,说实话我们也是第一次搞这些,很多地方都有疏漏。您以后没事多来,我们多多探讨,多多探讨啊!”
  领导安排了车子送秦政回家。
  笑眯眯地负着手走回办公室,沿路碰到好几个好奇张望的职员。
  有个相熟的不怎么怕他,就凑过来问什么情况。那位教授是哪里来的教授,确定真的是教授吗?
  领导乐呵呵的:
  “你管他是不是真教授呢?人家有真本事就行了。做人啊,不能太计较。”
  前头那些年乱得很,多的是有本事的人拿不到对应的学历。高考虽然恢复了,却也规定了年纪太大的不能参加。
  这些证明不了什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何况,民间人才一直都很多。有些人就是不乐意参加这些考试评选什么的,但无论有没有学历,也不会埋没他们的才能。
  领导让人去查一下秦政的来历。
  没两天,他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包括他家的四个大学生、还有他次子扶苏这两天都干了什么。
  领导感慨道:
  “龙生龙,凤生凤,这可真是虎父无犬子。”
  是的,扶苏成功忽悠到了百货商场的股份。百货商场的负责人更大胆,给了扶苏两成干股。
  因为他们从扶苏嘴里听到了百货商场更多的发展前景,不仅是销售业务,还有很多方面。
  商场就是个买东西的地方吗?
  怎么可能!
  扶苏微笑着表示:
  “你们的商场规模还是太小了,如果能发展成百货大楼,再在楼里增添很多设施,打造成厦门的地标性建筑,以后别人来了厦门,肯定第一时间直奔这里。”
  那么其他商场可就怎么都抢不走你家的生意了,来了的人就算什么都不买,逛半天累了,也得在商场里吃顿饭吧?
  顺便再安排一些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在出口附近,能忍住不消费的少之又少。
  等到全国都有了你家的连锁商场,就更得抓准这个定位。把每个商场都打造成符合当前城市本地特色的商场,不要搞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这样,那些出门旅游懒得动脑子的游客绝对会不管去哪个城市旅游,先来你们商场逛一圈。
  商场还能和旅游景点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售卖对应的景点图册吸引游客前往,拉动景区的客流。
  没提前做功课的游客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去的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如果商场里能有个场馆可以大致把每个景区的特色都介绍展示一下,那可太方便了。
  扶苏举了个例子:
  “比方说金陵那边有温泉,宣传册上就可以着重提醒,哪个景区有温泉,对温泉感兴趣的人就会把它加入行程。”
  没有网络,人们本来也没办法提前做功课。都是口耳相传,知道的消息有限。
  等来了城市,再和本地人打听哪里好玩。可实际上本地人也不见得都知道,就算推荐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推荐,哪有这种综合性的展示好。
  各地的旅行社不就是抓住了这个空白市场,包办了每个城市的旅游攻略吗?不过以后人们只会越来越受不了旅行社,毕竟他们安排的行程很难照顾到所有人,何况旅行社骚操作还多。
  让游客自己看关键信息自己选景区,本质上和游客上网搜景区没什么区别。
  车站附近当然也能做这样的生意。
  但是在车站只能卖册子,总不能给你免费看?不像在商场这里,随便看,不收费,因为商场可以从景区要广告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