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顾之禾一瞬间好像变回了曾经那个无力得只能任人鱼肉的他。
  他缓缓咬紧了牙。
  扶苏换了个角度继续说:
  “世人都知道,有脑子的就该让六元及第现世。但是安乐帝这样的人治下有个六元及第的吉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不如忽悠着安乐帝把这件事搞砸了,群臣就会更加认识到安乐帝有多不靠谱。皇帝的威信遭受到了打击,便是我等臣党崛起之机。”
  这是另一派人的想法。
  顾之禾攥紧了拳头。
  扶苏接着道:
  “六元及第虽然珍稀,但与你我无甚关系。倘若这个六元的天才夭折了,我们反而能有可乘之机。
  朝堂水深,不如就叫他先见识一下,以后入朝了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中立是讨不了好的,本党势弱,正需要多拉拢一些人进来。”
  这是把人的气焰先打散,再施恩,借此拉拢对方。
  像顾之禾这样人生际遇充满戏剧性的天才,他的故事总会为人津津乐道。只要运作得好,不仅自己可以将人拉过来,以后还能再对方的生平故事里占据一席之地。
  前朝有岑夫子丹丘生花钱请李太白先生写诗,借此名传千古。他们这样名声不显的人,自然也可以借鉴一二,蹭着顾之禾的知名度在传说中留下一些足迹。
  顾之禾猛地抬头:
  “太子殿下!”
  前头两种情况,他其实早就推测出来了,因为并不难想到。但是最后这个,他有些不可置信。
  并不是因为这样的逻辑不合理。
  而是因为顾之禾从来没想过,把他从泥潭里拉出来的恩师有可能会是推他进泥潭的罪魁祸首之一。
  扶苏如今是九江王,并非太子。可桥松天天太子太子地叫,搞得大家都习惯了,偶尔会叫劈叉。
  问题不大,扶苏爱听。
  看在顾之禾喊他太子的份上,扶苏愿意少折腾一下这位可怜的前丞相。
  扶苏没再卖关子,取了份卷宗示意侍从拿去给顾之禾自己看。这是他这段时日组建出的情报网络查到的第一个大消息,没想到他们还能查出三十多年前的隐秘。
  顾之禾的恩师是他的主考官。
  当年顾之禾丢失状元之位,这位门生并不算多的大儒气得当场晕了过去。因此,大家都夸他一心为弟子,是个叫人钦佩的好先生。
  往后的许多年,大量学子前来拜访,想要成为先生的亲传弟子。朝中也常常举荐他当主考官,哪怕不能连续当会试主考,也不妨碍他换着地点去地方乡县主考。
  科举的规矩是这样的,在某个主考官手底下选拔出来的举子,就可以称之为对方的学生。
  学生们经历过的主考官很多怎么办?
  当然是选对自己帮助最大、或者最有名气的那个,对外宣称自己是他的门生。就像所有通过殿试的,都会说自己是天子门生,是皇帝亲自选出的。
  大儒靠着顾之禾这个天才弟子,把自己刷成了大秦第一先生,借此拥有了海量生源。前些年年纪大了之后开始准备致仕,就去办了个书院,更是广招学子。
  谁能想到他出名的第一步就是精心算计的,踩着顾之禾上位。
  而在顾之禾一事发生之前,朝中第一名师的身份另有其人。那位的风头倍数碾压这位大儒,此事之后才渐渐被追上反超。
  顾之禾丝毫不曾察觉。
  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恩师。
  毕竟在他困于翰林院没有出路的时候,恩师一直不曾放弃他。接连几年都在为他奔走,这才有了几年后他的崭露头角。
  顾之禾一直觉得先帝刚开始肯定不乐意用他,多亏了老师的帮忙,不然他连这次复起的机会都没有。
  结果看完卷宗之后他发现,从头到尾都是人家在做戏骗他。
  都怪他年少时太天真,阅历不够。
  等到年纪大了,最初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就像没人会突然去怀疑对自己很好的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还可能是把自己偷走的人贩子。毕竟此前毫无迹象,而且父母一直对自己掏心掏肺。
  顾之禾忍了又忍才没有失态。
  他觉得自己的养气功夫还是不够强,不然此刻的他应该能更淡定一些。
  顾之禾抬头直视二位陛下:
  “陛下的意思,臣已经明白了。”
  皇帝不会无缘无故告诉他这个真相,当皇帝的都是政治生物,利益至上。他顾之禾又不是新皇心腹,出于私人交情说不通的。
  那么只能是因为,皇帝想利用他打击他恩师一党的势力。
  大秦不需要一个门生遍天下的大儒。
  更不需要这个大儒结成的关系网,在朝堂上深深扎根,反复和人玩党争。
  秦政不介意玩党争,他当初就刻意放任过王绾和李斯两党相争。但那是他的布局,而不是被迫的。
  如今朝中的党派却不同,他们不太受控制,收拾起来也麻烦。
  秦政需要将他们打散。
  不至于一口气全部干掉,里头也有些聪明人可以接着用。但前提得是,他们别再抱团了,尤其是最好能和顾之禾割席。
  顾之禾当了多年丞相,是这个党派中的领头羊、中流砥柱。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搞掉了顾之禾,党派就散了一半。
  但顾之禾直接舍弃有些可惜了,这位丞相自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不像别人作奸犯科的情况很严重。
  那就让他主动和党派割席,并利用他这把尖刀狠狠扎穿同党们的心吧。
  秦政没给顾之禾选择的余地。
  卷宗堂而皇之地交到了顾之禾手里,就是在告诉他,无论你恨不恨你的恩师,你都必须恨他、报复他。
  你要恨到连带其他同窗都一起割袍断义,以后老死不相往来,这是皇帝想看到的局面。
  皇帝需要你做一个纯臣。
  你可以选择拒绝,但那样一来,从丞相降为中书令就会成为一个开始,以后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顾之禾没有选择的余地。
  何况,朝中哪有多少真心的朋友呢?
  党内的那些同窗,看似和他感情不错,其实都是利益之交。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前途,顾之禾并不介意踩着他们上位。
  他到底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天真的少年天才了,他已经被朝廷的墨水染黑。
  顾之禾闭了闭眼,再次睁开时眼神十分坚毅。他谢过了君上告知他真相,已经做好了最终的决定。
  人,还是要为自己而活的。
  所以他不介意送他的恩师晚年身败名裂。
  反正,这也是对方当初欠他的。
  顾之禾回去之后已经彻底忘了什么前中书侍郎,不重要了。那种拿先帝、太后、楚才人和丞相出来编排皇家密辛的蠢货,皇家自然会料理了他。
  皇帝会借此告诉所有人,在他大秦,皇权不容亵渎。
  顾之禾整理出了这些年积攒的把柄,有恩师的,也有同党其他人的。他精心挑选了一些出来,准备按顺序揭发。
  春季的时候,皇帝曾经加开恩科。
  当时是所有科举项目都多开了一轮,因而虽然时间有些迟了,却依然额外举办了一次春闱。
  春闱也就是举人来京参加会试。
  正常的会试会在早春举行,能冻得人手指僵硬难以写字。本朝急缺人才,才会明知道等消息传下去之后可能都入夏了,依然坚持在今年内完成会试。
  所以这一次的加试,愣是不合规矩地在夏季举办了。能赶来的举子都尽量赶来参加了,实在太远赶不过来的,明年春天还有正科的会试,也就晚半年。
  如今会试已经结束,殿试即将举行。
  也就是说,将会有两到三百个新科进士出炉。顾之禾需要抓住机会,在这个档口拉下一两百个同党内的官员。
  别看上百的人数好像很多,其实在朝中根本不算什么。
  三省六部里,尚书省管六部。六部各有四个司,一共就是二十四司。一司的人数少则几十,多则几百。
  所以光尚书省就能凑出几千个官职了。
  而三省六部,只是朝中的一部分罢了。其他什么国子监大理寺等等,都独立在其之外。
  光唐代就设置有包括大理寺在内的九个寺,和之前朝代的九卿存在异同,与三省六部互相独立。
  往外数还有很多其他的部门。
  两百多个进士里还有一些得外派,融入中央官署中,如同江河入海,根本翻不起什么水花。
  何况顾之禾这次要拉下来的,大多都是混得比较一般的同党。大鱼先不动,他得配合皇帝的计划,徐徐图之。
  他看中的是各部侍郎之下的主事,官位不算特别高,但也不算很低,作为跳板往上爬就很合适。
  方才说过,六部都各自设有四司。
  主事就是每个司里的主事人,但一般主事人是不止一个的。以户部为例,每个司都最起码有三四个主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