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顾之禾的同窗太多了。
  这群人很多能力也就那样,却能靠着裙带关系坐到主事这种有一定实权的位置。
  这个位置给他们,就是他们官职上的巅峰了。但是给皇帝看中的人才,却能成为他们事业的起点。
  所以何必继续浪费在无名之辈手中呢?
  顾之禾看了今年恩科会试的考题。
  说实话,顾之禾都不知道考生们在考场上看到题目的时候,心里是个什么想法。
  近些年的考题越发有往学术上靠拢的趋势了,考生也习惯了。
  不是截搭题这种在经典里随便挑几个词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试题的,让你先分析每个词出自哪里,再把它们结合起来写成一篇策论。很多词还毫无关联,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编才能编出个逻辑来。
  就是一看题目还以为不是在选拔朝廷官员,而是在选拔文学博士的。选出来的官文采和博学程度是挺可观,就是不太懂当官和治国。
  陡然换成现在的试题,举子们估计都挺崩溃。
  顾之禾作为前丞相,当然不能看都不看一眼试题是什么。
  反正考试都结束了,过个几天应该就会放榜,他也就命人去打听到了试题,拿回家研究了一遍。
  结果题目都是这种画风——
  「安乐九年,帝罢朝,数月不出,何以劝谏?」
  这是考察考生是否擅长劝谏旁人改邪归正的。
  如果有这方面的才能,以后可以针对性培养,给他们安排对应的职务。
  还有这种——
  「某县两家争一牛,各执一词,以下为双方证词……请判案。」
  这是考察考生有没有断案的能力。
  毕竟地方县令不仅要懂治理县城里的政务,还要负责断案,本朝目前还没把地方法院和行政部门分割开来。
  以及这种——
  「前朝兴通年间藏税案,若你是其中被无辜牵连的仓部司庾,你要如何脱罪?」
  仓部就是管仓储出纳的,也就是仓库管理员。司庾是仓部的长官,仓库里的东西出问题,司庾难辞其咎。
  这道题考察的是考生遇到危机时,会如何应变。
  毕竟朝中多的是无妄之灾,很多时候你事情办好了没用,对接的部门出纰漏,肯定要牵连你。你得知道怎么把自己摘出去,而不是跟着对面一起寄,或者成为对面的替罪羊。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至于四书五经……
  所有考题里除了最前面意思意思抽查了一下背诵、翻译和解析之外,后头全是这种应用题。
  以前那种让你拿着四书五经写策略,讨论天下大势如何、君王要怎么治国的,通通都没有了。
  秦政和扶苏都觉得这些太假大空了。
  与其考这些写烂了的东西,不如考点实际的能力。
  他们当了这么多年皇帝,那些理论他们可比考生懂多了。考生再怎么写也写不出花来,内容只会让他们看了之后会心一笑,觉得还是太过稚嫩了一些。
  那么,不如直接考察能力好了。
  就是猝不及防地进行考点更改,对考生伤害极大。考场里一大半人心态都崩了,写出来的答卷一塌糊涂。
  听说阅卷的考官们一个头两个大,差点改出了心理阴影,以后再也不想判卷了。
  有人委婉地提醒陛下:
  “如此是否太仓促了一些?”
  好歹提前提醒考生,让他们考前有个准备。而不是到了考场上才发现我们今天不考语文,考数学。
  对此,秦政只反问了一句:
  “科举选拔的是什么?”
  臣子摸不着头脑:
  “未来的官员?”
  秦政颔首:
  “那朕考的难道不是如何做官?试卷有何问题?”
  臣子哑口无言。
  是啊,他们选拔的是官员,不是四书五经博士。
  只不过考四书五经的话,有已经完善的模式。阅卷会很省事,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样的卷子肯定能拿高分。
  考实际应用的题目,那可就不一样了。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应对方法,有些方法你觉得好,我觉得不好。要在里头挑出合格的答卷,简直不要太难。
  这种就是属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卷子。
  而且他们也不清楚皇帝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才,万一被黜落的考生里有能让皇帝觉得眼前一亮的内容呢?
  总之,臣子们都觉得陛下在胡闹。
  他们根本不知道,陛下不仅搞了这种题目,还让人按照题目不同分开判卷。
  单一题目回答不错的,秦政觉得可用。这是偏科人才,可以放在合适的位置。
  好几道题目答得言之有物的,秦政也觉得可用。这属于能力比较全面的人才,可以重点培养,让他们去综合性强的官位上发光发热。
  所有题目都答得中规中矩,秦政依然觉得可用。这是中庸之才,但胜在稳。无论去哪里都不会出问题,顶多做不出成绩来,及格线还是能达到的。
  天才有天才的好处,中庸有中庸的妙用。绝大多数人都有他的闪光点,端看君主怎么用了。
  用人之道,从来就不是只用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搓人。把所有人放在适合的位置,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不埋没任何一个人的天赋。
  考官们:说得很好,但我们怎么阅卷?
  不得已,考官们只好把九江王殿下和长沙王殿下一起“借”了过去。
  扶苏拿出一张卷子:
  “断案还行,虽然是在和稀泥,不过可以解决矛盾也是一种本事。这种人不能去管刑事案件,可以去管民事纠纷。”
  像那种根本辩不出所以然的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可以让他去负责。
  刑事案件不能和稀泥,必须查个清楚明白,量刑也得合适。民事就不同了,很多民事纠纷最终只是为了叫双方都满意而已,是非对错很多时候并不重要。
  扶苏又拿起一张卷子:
  “这人脱罪的办法很激进啊,翻车概率很大。看来是个赌性很大的学子,不过孤很欣赏他,他这种适合去当卧底细作。”
  就是不一定愿意去,毕竟谁来考科举是想去外头当细作的。
  扶苏再次拿起一张卷子:
  “这一份也不错……”
  考官都听麻了。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每一份卷子,九江王都能挑出可以夸奖的地方来,而且夸完就能立刻想到可以把人安排去干什么。
  他就不怕区区一道题目考察出来的能力其实飘忽不定,真遇到事情,让他们动手他们就不成了,只是纸上谈兵?
  扶苏觉得这不是问题:
  “既然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想出这些答案,说明他们心态很稳,应变能力也强。哪怕只是纸上谈兵,多实操几次也就历练出来了,孤相信他们的能力。”
  很多“纸上谈兵”只是实操经验不丰富而已,经验上来了就是合格的能臣。扶苏有足够的自信替他们兜底,能让他们放手去积攒经验。
  反正也不会比正常科举考出来的差。
  历代皇帝都敢把只会写假大空策论的人丢去直接当官,他还有什么不敢的?至少他考察的是能力,而不是和做官无关的东西。
  其实科举都算好的。
  毕竟往前数还有那种听说这个人名声好、孝顺,于是举荐他当官的。
  这种就连四书五经都没考察过,四书五经里至少有很多篇章是在讨论如何治国,举子也算是学过一点当官的皮毛了。
  虽然不多就是了,而且和真实的官场也没什么关系。
  考官听出来了:
  “所以陛下和您坚持出这种考卷,也有考验举子心态的目的在?”
  多缺德啊!
  临考发下试卷的时候告诉你改考数学了,之所以不提前说,就是来考察你能不能临危不乱、积极应对突发困难的。
  虽说当上官员之后大家确实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没有足够应变能力的人会死得很惨,但考试的时候考人心态,他们还是觉得太变态了。
  扶苏微笑:
  “那也比心态差、不懂变通的人入了官场后被坑死要强,毕竟有时候死的可不止你一个,而是你整个三族。”
  考官们:……
  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扶苏将每份试卷都放好,除了实在答得稀烂的,剩下的他都表示可以留用。
  九江王殿下起身,离开前丢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极致的考验后头是泼天的富贵。”
  能在这一场毫无预兆的考试里展露出哪怕一点能力的人,他和父亲都会用的。因为心态远比能力难得,能力可以慢慢培养,心态强大更叫人赞赏。
  往后的那些考生,他们已经提前有了心理准备,那就只能单纯看答卷是否精彩了。没有心态这个附加分加持,能力欠缺的就只能抱歉了。
  考官们面面相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