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在他大秦,做什么事情都得按规矩来,老秦人不介意给每件事每个东西都编一套完整的流程,比如耕牛就有单独的牛律。
  希望本朝臣民尽快接受。
  隔了几日是殿试,秦政特意抽出了一下午的时间来监考。为什么不选上午,因为没空。
  殿试的试题也是父子俩出的。
  既然是殿试,难度肯定要比会试大,不然显现不出这批学子的能力。他们可是扶苏精挑细选出来的,综合实力强悍,大部分题目都答得不错的那种好苗子。
  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难题才能拉开差距。正好朝中最近频繁有高官被削,他们要是表现好,明天就能走马上任。
  虽说最初只能以“代某某”的名义当个实习生,可只要表现得不拉跨,转正还是没有难度的。
  毕竟朝中暂时也找不到太多合适的自己人接手那些位置,哪怕觉得他们有些德不配位,也得等有人选了再行顶替。
  所以短时间内,众人不必担心自己转正后是降职转正。
  最起码要等下一轮殿试吧。
  算算日子,还有半年呢。
  本次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但是考察了贡生们的多项能力。拿到题目的时候,即便心里已经有了准备,不少人也是倒吸一口凉气。
  题目直接选取了本位面历史上一次出名的事件,预设考生是当时朝野中的一员。要求他们以对方的身份,在事件中保全自身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案。
  类似的题目会试也考过。
  但当时只是说考生们作为仓部的司庾应该怎么把自己摘出去,并没有考察后续要如何查清藏税案、追回赋税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这次的不同,从案件发生到结束,要求考生在一下午的时间里,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
  而本次的题目描述,甚至都没有详细讲解这次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只是笼统地提及了大概。
  虽然没听说过这件事的考生看完试题也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到底缺失了很多细节方面的内容,答题时自然做不到尽善尽美。
  题干这么写,自然是扶苏的主意。
  扶苏微微一笑:
  “读史可以明智,希望诸位日后有空多了解一番既往历史。”
  四书五经里包含着《春秋》,这是一部史书。但可惜的是,它只是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
  儒生们天天研究《春秋》,研究的重点却不是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孔子在这篇著作里表达的观点。
  那一系列的《春秋某某传》《某氏春秋》,更是其中的重灾区。连孔子写错一个字都要反复琢磨,已经是本末倒置了。
  如果读史不是为了了解过往、学习借鉴引以为戒,那么读它做什么呢?作者本身在历史面前应该是排在最后的那个研究对象才对。
  考生们若有所思。
  殿试考砸了,其实并不影响他们任官。只不过拿不到太高的官位,不过对比连殿试都进不了的考生,他们的起点还是跟高一些的。
  想通了这一点,心态就能放平一些。
  那么接下来,就是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了。
  了解历史的人,占据一定的先机。不了解的人,也可以通过列举不同的可能性、分别进行分析,来为自己创造优势。
  一下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考完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双眼发黑。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让他们都觉得有些吃不消,所有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发挥出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
  接下来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每一份答卷都满满当当许多页纸,没有一个人敷衍。
  秦政并没有认真去看,而是以极快的速度随意扫了几眼。他翻页的动作像是在清点纸张数量一样,让周围其他几个陪考官都怀疑陛下到底看没看。
  扫完,秦政点评道:
  “态度不错。”
  字迹端正,下笔认真,写得字数也不少,而且粗略一扫没有太多堆砌的辞藻和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凑字数。
  有些人态度谨小慎微一些,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来。有些人更具自信,行文中也能透露出一股风采。
  秦政微微露出一点笑意:
  “明日下午,再考一场。”
  陪考官们:啊???
  不是,怎么还要加试啊?
  秦政的笑意收敛起来:
  “诸卿莫非有意见?”
  陪考官连忙摇头,不敢不敢。
  你们都能一声不吭地换了科举试卷,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加试一场就加试一场,对比起之前那个阵仗,这都不算什么了。
  往年贡生们考完殿试都要现场等待,一般来说阅卷还是挺快的,天黑前就能得到最终的排名。
  当然,不是所有朝代都这样,但本朝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本朝殿试一般就一两道题目,一上午就考完了。考官们先阅卷,选出觉得最好的几份递给陛下,陛下再看一遍,就能选出一甲和二甲头名了。
  剩下的二甲和三甲,基本都是由考官们商量着排序。
  不过今年不同,殿试挪到了下午。
  考了一下午,天都快黑了,哪里还有时间批改考卷?除非考官们连夜阅卷,但他们连夜,皇帝又不会熬夜干这个。
  所以众人都做好了明天出成绩的准备。
  应该这么说,已经做好了明天下午出成绩的准备。
  宫中侍从引着考生们前往一处宫殿:
  “诸位暂且在宫中休息一夜,等殿试结果出来后再出宫。”
  有考生为人谨慎,想得多一些。猜测可能是怕结果出来前,他们在外头遇到意外,不如留在宫内安全。
  朝中偶尔也有开个持续几天的超级大朝会的情况存在,所以在前宫区域给百官预留了留宿的宫室。
  本次进入殿试的贡生只有几十名,远不如百官数量多,完全能住得下。
  侍从一边引路一边介绍:
  “诸位就住在文华宫,文华宫中设有藏书阁。若是觉得闷了,可以去藏书阁借阅书籍。”
  “隔壁是武英宫,一般是武将们留宿的宫室。那里设置了小型的校场,如今无人居住,想习武也可以去那边。”
  别的宫室他们就没有介绍了,显然只有这两个宫室是可以随意走动的。前宫的禁区不如后宫多,但作为外来者,大家也不至于傻到在皇宫里头乱逛。
  考生们很快在侍者的引导下分好了暂住的宿舍,居住条件不算特别好,毕竟是用来临时住一住的,多的时候一间要挤好几人。
  百官能挤,他们学子有什么挤不得的?何况学子人少,还不至于要多人挤一间。
  宫中提供了换洗衣裳。
  众人写试卷出了一身的汗,没有条件沐浴,只能打水擦拭了一下,换上干净清爽的衣衫。
  不过直接就歇下的人不多。
  大家都对宫中藏书感兴趣,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很快就三两结伴进入了藏书阁,挑选书籍进行借阅。
  借书处的宫侍说这里的并非孤本,都是印刷的副本。但依旧希望诸位查阅时小心一些,爱惜书本。如有不慎损毁,需要照价赔偿。
  没人会在宫里做小动作坑别人。
  所以大家全都相安无事地借了自己想看的书,离别人的书远远的,怕碰坏了让侍者以为自己是故意陷害的。
  可能是受到考卷的影响,大半考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借阅史书,其中想借阅和考题相关的那份史书者数量多些。原本还担心书不够,过去一找才发现,史书区域的书架上每本书都放了许多份。
  那就不用争抢了,每人拿一本即可。
  一人对数字敏感些,扫了一眼就能数出有多少本。他很快“咦”了一声,但犹豫着要不要出声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说有说的好处,不说有不说的考量。
  书本数量恰好和考生人数一致。
  同行的考生追问道:
  “怎么了?”
  那人纠结了一下,实话实说:
  “史书应该是陛下故意留在这里供我等借阅的,数量和考生人数分毫不差。”
  既然说了,他便决定出去和所有人分享这个发现。但更深层次的分析他没说,担心坏了陛下的安排。
  考生们都挺听劝的,闻言立刻都去借了一本史书,回去翻看和试题有关的那一段历史记录。
  哪怕其中有些人早就看过了,也并不介意再去研究一遍。很多细节他们不一定记得清楚,当初看的时候也没刻意去记,或许存在偏差。
  秦政收到了侍者传来的消息。
  他对考生们的表现尚算满意:
  “分享消息的那个,分寸拿捏得不错。”
  既展现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团队意识,又很有分寸的没有贸然进行长篇分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考生们。
  他很聪明,可以猜透设局者的意图。
  秦政确实是故意留下史书给他们看的,而留下史书的目的,则和第二日的加试有关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