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扶苏回头看了一眼,停下脚步把他抱了起来。大步走进太子宫,上了回廊后才将人放下。
  因为近些年酷暑和严寒交替的缘故,各宫都建起了回廊。
  这样一来风霜雨雪烈日酷暑,都可以在廊下行走,来往于每个宫殿内部的所有主殿偏殿,无需走入毫无遮挡的空地。
  玄景道了声谢,跟着兄长顺着回廊走入正殿。
  他已经搬去偏殿住了,扶苏也住回了自己的房间。不过小孩每日还是喜欢赖在正殿的起居室里,因为独自待着无聊,而扶苏基本就在起居室里不挪窝。
  兄弟俩在软榻上坐下。
  玄景忍了一路,这个时候才开口问起扶苏一些政事上的见解。
  扶苏轻轻挑眉:
  “怎么突然问这个?”
  玄景一本正经:
  “想见识一下你的能耐。”
  这几年他和扶苏斗智斗勇,总是败多胜少。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小脑子不够用的缘故,后来发现可能是因为他的心还不够脏。
  今天听到扶苏头一回提出像模像样的建议,忽然惊觉自己其实并不了解秦梓桑的政治主张。
  以前玄景只知道太子对梓桑这个继承人非常满意,梓桑在经济和舆论把控上也颇有建树,别的他就没见识过了。
  但只懂经济和舆论,只能说是能臣,还是个偏科的能臣。梓桑显然并非如此,他是个没有什么明显短板的明君。
  当皇帝的都自负,轻易不会承认自己被别人比了下去。如果是旁人也就算了,是另一个自己,那肯定要好好论一论,到底谁更厉害。
  扶苏托腮看他:
  “无聊,这有什么好比的?”
  反正他在阿父心里是最厉害的扶苏就够了,其他扶苏厉害与否与他无关。他没有和自己对比这一项的top癌,只爱跟其他扶苏比受宠。
  玄景:……
  玄景反而觉得受宠有什么好比的,幼稚又无聊。当皇帝的当然是要比能力比政绩了,秦梓桑真是个奇葩。
  见扶苏兴致缺缺,玄景敛眸思索了一会儿。等他再抬头的时候,眼里闪过一丝志在必得。
  玄景状似不经意地说道:
  “既然你不想说,那就听听我的想法好了。”
  扶苏喝着温热的甜牛乳,没有拒绝。
  反正又不用他说,小孩乐意费口舌就让他说吧,自己听着就行。
  玄景见有戏,继续往下说:
  “大秦这些年虽然大力发展官学,父亲也早就在为天下一统后往外派官做准备,不像前世那般低估了各地所需的官员数量,最后导致只能任用六国旧吏。”
  “但如今天灾连连,新派去的秦国官吏更难取得当地庶民的敬畏。一旦出现意外,恐怕那些渊人就会仗着天灾生事,不服官府管辖。”
  就像末世来临后,很多人自觉官方无力管辖,就会琢磨着自立为王。
  古代本来就“皇权不下乡”,管束乡里没那么容易,遇到天灾时期更是困难。
  尤其是雪灾时期。
  大雪封路,官府的人都不方便过去。村里趁机搞点小动作,确实很难管。
  以前六国就干过诛杀秦吏的事情,如今在渊国一个搞不好只会变本加厉。到时候把人一杀,丢进山里,借口下乡巡查时遇到雪崩或者野兽,根本拿他们没辙。
  说到这里,玄景眼眸转冷,似是想到了穿越前一些不悦的事情。
  他这会儿看着倒很有昔年秦二世的样子了,脸上表情波澜不惊,顶多只在眼神里泄露一丝情绪。
  扶苏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小孩理智回笼后确实像模像样的,不像之前一点就炸了。这才有点王孙公子的风范,放出去不会丢了父亲的脸。
  玄景忽略了他看戏的目光:
  “是以光靠足够数量的秦吏想要治理渊国也是不成的,还是得加重秦国手中的筹码。”
  “现如今秦吏还未到位,将军们凑合着征用了渊国旧吏,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大秦的地方治理还是那个困扰,新派的官吏说话分量不够,旧官吏又与大秦并非一条心。偏巧天灾不断,属实是雪上加霜。”
  扶苏放下杯盏:
  “那你觉得,该如何处理?”
  玄景心道是我想勾引你多说点,不是我自问自答。但见梓桑还没上钩,到底还是多丢出了一些饵料。
  于是玄景回应了这个问题:
  “渊国黎庶好歹只是单纯不服外乡人管理他们,不像六国之人想的是复国。大秦不必应付反贼,只要想法子让秦吏融入其中即可。”
  “此举需要徐徐图之,没有足够的时间是达不成的。偏偏如今就是时间不够,好在父亲早有应对之策。”
  “若我没有猜错的话,两位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父亲之前拉拢了大量渊国臣子,便该此时发挥作用了。”
  朝中的二五仔并不单纯是为了覆灭渊国才拉拢的,也是为了后续治理渊国。秦王没有光顾着拉拢高官,底下的县令城主这些也没忘了示好。
  灭渊后再拉拢可不一定能保证这群人的忠诚度,但是提前拉拢的话,就有足够的时间筛选和建立感情了。
  秦王这三十多年安排的后手不少。
  如今就等着他们给秦吏撑腰,帮助秦吏站稳脚跟融入当地。
  扶苏听完赞赏地点头:
  “是这个道理,既然父亲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前解决了这一问题,你还在忧虑什么?”
  玄景这才不紧不慢地抛出鱼钩:
  “成功融入的前提是秦吏在当地治理得还算合格,可惜天灾频发,只怕一着不慎便会落入深渊。”
  “渊国还好,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论。夏国那边却宣扬过上天降下灾祸是君主昏聩,只怕到时候夏人遇到灾荒会认定是父亲的问题,再迁怒官府吏员。”
  玄景很不喜欢这种类似“天人感应”的主张,它对君王的限制远比加成要多得多。
  推崇儒家的王朝喜欢坚持这一点,因为符合儒家教义。但是大秦不走儒家的道路,肯定不能全盘继承。
  但问题就在于,夏国太坑了。
  夏国已经在夏人心里植入了这个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不是坑后来的皇帝么?
  它这么一整,现在夏帝已经连续几年下罪己诏了。
  回头大秦灭夏后,秦帝不下罪己诏,民间不可能没意见。别到时候把天灾怪到秦帝头上,再来几个牛鬼蛇神造反自立,折腾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而且秦帝的威信受到打击后,秦国官吏也会一并遭受质疑。一旦基层官吏管不住乡民了,事情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麻烦。
  玄景看向扶苏:
  “也不知父亲他们可曾想好对策。”
  舆论上面,太子和梓桑其实都擅长。只不过梓桑青出于蓝,会比太子更得心应手一些。
  玄景猜测,扶苏应该会从他擅长的舆论出手,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吧。
  结果扶苏却说:
  “别想了,父亲他们肯定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应对,用不着我们瞎操心。”
  玄景:……
  这人怎么油盐不进?
  扶苏微笑着看向弟弟,用眼神示意他别挣扎了。
  给人挖坑这种事情扶苏也非常熟练,很多时候听第一句就能意识到对方是不是在班门弄斧。
  玄景的引诱还不算特别明显,换个人八成能掉坑。可谁让大家都是同一个人呢,扶苏又很擅长识人,想看透弟弟心里的那点小九九简直没有难度。
  玄景看懂了兄长的暗示。
  但他没事人一样地继续维持着之前的淡然姿态,并不因为翻车而羞恼露怯。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稳得住,假装无事发生。
  玄景神情自若地点头附和:
  “我倒不担心什么,只是有些好奇父亲他们会如何解决,阿兄可知道?”
  扶苏眯了眯眼。
  这小子也是够厚脸皮的,被揭穿了也不以为意,还能面不改色的继续下钩,这毅力也是很足了。
  扶苏没有回答,他倒要看看秦玄景还能玩出什么花招。
  玄景开始了自问自答:
  “既然阿兄不想说,不如我来替阿兄答上一答。夏帝连年下罪己诏却毫无用处,若换一人定然抓住这点朝外宣扬夏帝昏聩不配为君,借此覆灭夏国。”
  “然我大秦并未这般操作,自然不是因为父亲好心放过他,而是不打算继续助长这等无稽之谈的可信度。覆灭夏国无需借用这些舆论,大秦铁骑自可堂堂正正地打过去。”
  “若我所猜不错,如今夏国境内应当已经开始流传灾祸与君王无关的流言。夏帝为着自己的威信,大约也会主动配合,将这番言论传播到夏国各地。”
  “大秦只要等待夏帝自己解决了这些传闻,民间不再盲信它们,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地收获成果。”
  分析到这里,玄景看向扶苏:
  “阿兄以为我说得可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