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但刘邦知道大秦短时间内亡不了归知道,也没料想秦楼桑会直接把韩信给一并笼络了过去。
这下可就彻底没戏了。
韩信到了秦朝手里,六国余孽造反成功的概率几近于零。最能打的项羽都干不过韩信,还能指望谁?
以前韩信跟着刘邦,带的兵里有些甚至都是杂兵。跟着秦皇直接上精兵,战斗力只会更恐怖。
所以说,有的人怀柔是因为他想怀柔,不是他只能怀柔。他要是学他爹完全走武力镇压那一套,其实也能镇住。
反正秦楼桑又不会用政令极致压迫民力,引得农民起义。他只是镇压六国的旧贵族而已,妨碍不到庶民。
[汉武帝]:朕也想要韩信。
[汉光武帝]:朕也想要韩信。
[汉昭烈帝]:朕也……
[魏文帝]:就你们也配肖想韩信?老刘家的都洗洗睡吧,韩信就算真投胎转世了也不会再向你们刘家人效忠。
[汉昭烈帝]:朕和他们不一样。
刘备觉得冤死了,他可不像祖宗们那么凉薄。他对哪个下属不好了?高祖造的孽怎么能叫他也跟着背锅?
刘彻也觉得自己很冤枉。
[汉武帝]:朕对武将不够好吗?看看朕的大将军和冠军侯!
[魏文帝]:你也只能看卫霍了。
[汉武帝]:……朕对其他武将也是很不错的,朕欺负的都是文臣。
曹丕真是服了他了。
这人怎么好意思说的?欺负文臣难道是什么很光荣的事情吗?
刘秀看刘彻被怼了,想了想没有为自己叫屈。
他对功臣都很不错,反正他手下的功臣也没谁功劳大到能给他造成威胁,还不如好好善待换取好名声。
高祖干的坏事是高祖自己的问题,与他无关。
[魏武帝]:@汉光武帝,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很冤枉?你对你原配娘家可不怎么样,大封功臣把人家落下了,和刘邦干的事情没什么两样。
刘秀:朕都没有说话!
刘秀感觉自己简直无妄之灾,都怪刘彻多嘴。
[陈寿]:二世针对中原的谋略就不必赘述了,分化贵族和庶民,只需优待庶民即可。庶民不到活不下去,自然不会跟着贵族造反。
[陈寿]:最后一处是燕地,燕地游侠之风盛行,难以适应秦法的严苛。当地黎庶行事散漫,常与秦吏起冲突。
秦法规定不事生产算是犯法,而且还不许无故械斗。燕地那么多游侠全是行走的违法分子,燕人哪里受得了。
[陈寿]:大将军蒙恬驻守河套等地,燕地与塞外接壤之处不归他管。匈奴不敢自西北犯边,自然只能另辟蹊径从燕地走。
[陈寿]:二世继位之初,虽然秦长城已经修筑完成,但因使用部分燕国长城,自然有老化薄弱之处。
大秦只着重修了连接处,而且想光靠长城就拦住所有敌人是不可能的。长城只能阻拦大部队,小股队伍有的是小道可以偷偷潜入。
[陈寿]:匈奴自薄弱处入侵燕地,彼时燕国多地都有人起兵反叛,直接遭到匈奴袭击。而每每镇压叛乱的秦军抵达时,便是两边互有消耗之后。
显然,匈奴不去劫掠庶民,跑去和反贼死磕,这很不正常。秦军总是来得恰到好处,更不正常。
秦人在利用匈奴消耗反贼的兵力。
[陈寿]:之后燕地便流传起了歌谣,疑为燕人所作。游侠受歌谣激励,誓与匈奴死战到底。日后再有小股匈奴人进犯,便常常遭遇这些自发组成的民兵阻拦。
[陈寿]:民兵队伍后续被收编规整,稀里糊涂就入了秦军队伍,去打匈奴人和东胡人了。
游侠是一群容易热血上头的群体,能为知己者死,也能被歌谣煽动,为了保卫父老乡亲出一份力。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代表着他们好忽悠,对付他们比对付齐楚可简单多了。
而没了游侠,燕地贵族再想轻易拉起大量军队则会非常困难。老实种地的农人日子过的好好的,并不会响应起兵,不老实种地的游侠又被忽悠跑了。
刘邦听了半天,最后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能学习的地方。
这个秦楼桑怎么老玩阴谋啊?
刘邦有点麻爪:
“和他一比,朕还是太光明磊落了。”
吕雉在旁边翻了个白眼。
要不要脸?
[陈寿]:秦二世工于心计,为政之策也多有以手段达成目的之时。与之相比,历代秦君更习惯将政令强硬推行下去。
[陈寿]:然而委婉手段见效虽慢,反弹却少。不必费心弹压反对之声,倒也省却了不少精力。
[陈寿]:长此以往,天下各郡政令通达,皆认定二世乃不世明君。往后再有政令下达,便是不用手段也能事半功倍了。
人总是有思维惯性的。
之前的政令都对自家有利,庶民看到新政令后第一反应肯定不会是质疑“这个是不是对我有害”。而是“陛下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没看明白因为我只是个升斗小民,当然不懂陛下深谋远虑”。
这样的滤镜很容易被打破,只要皇帝某一次下达的政令损害了万民利益即可。
到时候前期积累下的优势会荡然无存,下次还想再轻松推行政令,一次两次可能问题不大,第三次第四次开始就会受阻了。
[唐太宗]:秦楼桑敢用这种法子治国,他对自己倒是很有自信。
这得是百分百确信自己推行的政令肯定都能叫黎庶尝到甜头,不然前期费那么多劲打铺垫都白打了,得不偿失。
皇帝们不爱用这招,就是觉得庶民不懂自己的深意。再仁德的君主也会推行一些害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政策,很难做到次次都有回馈。
[唐太宗]提出了这个疑问:秦楼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寿]:派人去向庶民讲解政令,再命人引导舆论。
很多古代皇帝下达了政令就完事了,根本不会费心派人去给百姓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是觉得没必要,庶民老老实实听话干活就行了,反正他们一般也不会提出异议。
二是觉得费劲,那么多人怎么解释得过来?没那么多官吏有那闲工夫。
三是想着真给他们解释多了,百姓懂了更多的道理,反而容易闹事,以后就不好忽悠也不好管了。万一朝廷再推行不太好的政令,百姓会提前分析出来,想法子逃避。
影视剧里时常有那种桥段,朝廷下达了新政令,张贴出来给百姓们看。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还有官吏主动解释。
但其实这样的操作极少出现在古代。
首先百姓不识字,其次底层官吏自己都不一定清楚政令的深意。
官吏们顶多站在张贴出来的政令旁边,念诵政令内容。或者白话解释一下这个政令具体是干什么的,免得百姓连朝廷下达了什么政令都搞不明白。
至于这个政令对百姓有什么好处,我堂堂官老爷哪有空给尔等小民解释?
大部分政令在推行过后,大家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才会后知后觉意识到头顶上的皇帝是个好皇帝。
华夏古代千百年来走的都是愚民路线。
只有新社会才会耐心地给百姓解释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其实是在为你们好云云。因为百姓当家做主了,百姓不再是朝廷的牛马。
[清乾隆]阴阳怪气:他倒是好心。
衬托得其他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汉昭烈帝]:楼桑果然不愧是一代仁君!
过过苦日子的刘备觉得这样挺好的。
刘备扭头就和诸葛亮商量:
“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微微一笑:
“陛下想做,那就做吧。”
当年携民渡江的刘玄德从来没有变过初心,他也不怕开了民智之后老百姓就不好管了。整天想着奴役百姓的人才会害怕这个,真正一心为民的人反而无惧。
秦政冷冷地瞥了一眼那个发言讽刺他儿子的清人,心想清朝的果然讨人厌。还有之前那个赵匡胤,他也记住了。
扶苏丢掉小玩具:
“阿父,我有点饿了。”
秦政这才发觉已经到了用膳的时辰,扶苏之前偷吃了一点小零食,还是开胃的那种,现在觉得自己快饿扁了。
秦政便在群里问陈寿要了其他资料。
关于他儿子具体怎么推行政令的,他可以回头自己看。现在还是带孩子吃饭比较要紧,可不能把他家太子饿坏了。
[陈寿]:是了,已是用膳时间,暂且便到这里吧。若诸位还有什么想知晓的,用完膳某再来与诸位讨教。
扶苏崽今天有小海鲜吃。
叔叔姨姨知道崽崽不能吃太多零食,只好遗憾地把零食换成了一些难得的食材。比如古代运输不便的海鲜、水果,还有一些国外的特产等等。
扶苏用小勺子舀着菠萝炒饭,吃得头也不抬,酸甜可口的味道是小朋友的最爱。旁边的侍从则在帮忙剥着虾蟹,他只需要负责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