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好像是他的诗?是吧?他应该没有记错吧?但是又不确定,万一是别人的呢?
  杜牧心想,自己不应该光顾着翻历史书的。
  他翻了翻语文,发现很多唐诗都是他们唐朝人耳熟能详的。就只着重看了自己没见过的那些后世作品,忽略了熟悉的。
  再给他一次机会,他绝对把唐诗也都翻烂。
  同考场的孙策和曹操都挺不高兴的。
  做到这道题的时候,孙策想起来大乔据说是他未来的夫人,小乔是阿瑜的。这诗写的什么东西,“铜雀春深锁二乔”,简直叫他怒发冲冠。
  而且这些后世人怎么回事,明明是大桥小桥,人家姓“桥”,却写成了乔。
  曹操就更生气了,他才不是那等见谁的妻妾美貌就强夺的贼子,这诗分明就是在污蔑他。
  杜牧打了个冷颤。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感觉考场里凉飕飕的。
  然而这道题还算是简单的。
  下一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__,__。」
  正确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商鞅提着笔,表情茫然。
  此时的四书五经可不是必学科目,谁没事去背你儒家经典。哪怕书本里有,论语那么多条,一时想不起来也正常。
  默写就默写,能不能不要顺便做诗词赏析?
  他怎么知道某某诗里最悲壮的一句是什么?他怎么知道哪一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他怎么知道借古讽今是哪句?
  身为古人,那些借的“古”在他看来也很“今”好不好!
  刷过题的扶苏崽丝毫不受影响。
  七上的题目很简单的,还没考到后头诸如《蜀道难》《琵琶行》之类的长诗,那才容易背着背着背岔了。
  末世叔叔跟他说,自己小时候背《蜀道难》经常背到第六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就顺利地接上了第三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最后陷入死循环。
  扶苏差点被他带歪,也跟着这么背了。然后同样卡死,开始思考相钩连下头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蚕丛及鱼凫接在后面这么顺口。
  秦政看他迷茫就觉得好玩,故意把什么《逍遥游》拿出来让儿子背,搞得小孩脑子更糊涂了。
  还好扶苏的记忆力最后占据了上风。
  语文考完,虽然因为中途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导致大家考得痛不欲生。
  比如最经典的“我记住了诗词主体没记住诗人和他所在的时代,更没记住诗词标题”,最后有的空没填上。
  但比起历史,语文确实难度小得多。
  不就是背诵吗?谁还背不下来了!
  韩信:……
  韩信不想说话。
  他一扭头,发现身边的陌生少年也一脸沉郁。他抬头看了一眼,这人头顶名字是李信。
  两个信信相顾无言。
  为什么武将种子要考文学呢?
  李信挠挠脸:
  “太多了,时间太紧,所以我才没有背下来。”
  先把借口找了,免得回去挨打。
  韩信对此深以为然:
  “对,才五天,要背三本书,不可能背完的。”
  话音刚落,就听见不远处有人大放厥词。
  许攸狂傲地跟好友曹操袁绍说:
  “区区三本书而已,也不是所有内容都要求背诵,确实很简单。”
  韩信再次:……
  他讨厌一些在学渣跟前炫耀的学霸。
  比如许攸,许攸,以及许攸。
  扶苏崽路过此地:
  “阿信你是不是没背下来?”
  韩信再次受到暴击:
  “你们背下来了很了不起吗?”
  怎么连三岁的小孩都来嘲讽他了?
  扶苏安慰他:
  “不是的,我只是提醒你一下,他们背下来了也没有用,不一定能拿到分。”
  韩信这下好奇起来:
  “为什么?”
  扶苏同情地看了一眼那些得意的“学霸”们,小声凑到韩信耳边告诉他,因为写错字就不得分了。
  扶苏在他手心写了两字:
  “比如「而致千里」,有人会写成「至」,就不得分了。”
  “还有一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偏偏又写作「至」。”
  韩信回忆起那两个字。
  这个确实很容易就会写错,尤其是他们这些古代人,认识的字本来就和简体字不太一样。
  简体字里不仅简化了文字,还增加了一些文字。
  古代有的字是没有的,如果学不会写简体字的话,默写用自己的文字,就容易造成“写错字”的情况。
  其实是他们的字里压根没那个字,时代越靠前越吃亏,好多字都是后头朝代有前头朝代没有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的很多字是互通的。比如正和政,写哪个对古人来说都是对的,但是语文默写不认。
  扶苏心想,这次的语文成绩出来,那些大学霸一定会大受打击。
  韩信终于高兴起来:
  “原来你真的是来安慰我的,不是来找我炫耀的。”
  扶苏理所当然地说:
  “我为什么要找你炫耀?我阿父想拉拢你,我肯定不能给阿父拖后腿的。”
  韩信想起来了:
  “你好像是大秦太子。”
  扶苏点头:
  “我阿父应该派人去找你了,你就跟他的人走。跟着刘邦没有好下场的,刘邦会害死你。”
  韩信答应下来:
  “好,我听你的。”
  刘邦?谁?不认识。
  还是他新交的小伙伴比较讨喜,看他郁闷还会特意来宽慰他。
  天幕外的刘邦:……
  刘邦问道:
  “上头那群小兔崽子是干什么吃的?就放任秦梓桑在那里大肆拉拢人才?”
  刘恒刘启刘彻刘秀刘备,没有一个靠得上的。不知道他们大汉很需要韩信吗?没有大汉哪儿来的他们?
  刘邦可不知道,他的好曾孙已经决定不管祖宗死活了。高祖又斗不过始皇帝,不如洗洗睡吧。
  刘彻认为,拉拢前头的人才没用。
  所以他叮嘱霍去病上去就拉拢后头的,尤其是盯着三国时期有几率成为大汉忠臣的那些个拉。
  这样多一点人帮大汉复兴,其他乱臣贼子说不定就无法成事了。
  霍去病于是先去找诸葛亮。
  这位是蜀汉丞相,应该随便就能拉拢。
  结果诸葛亮和诸葛瑾都说:
  “未来的事情说不好,以后再聊。”
  他们现在承了大秦太子的情,总不能立刻就站队大汉。两个少年人都一致决定现在先遵循本心,在还完人情债之前都不轻易加入其他势力。
  霍去病挠挠头:
  “陛下怎么让我来拉拢人?要是舅舅在就好了。”
  突然想到什么,霍去病眼前一亮。他很快奔向人群里被团团簇拥的少年卫青,大喊一声“舅舅”。
  别人一听这个称呼,立刻猜到是冠军侯来了。赶紧让开一条道请他进去,然后把舅甥两个都围住了。
  刘彻顿时无语:
  “去病这傻小子!”
  这下好了,想突围出去都难。偏偏簇拥着他们的是什么唐宋的人,距离大汉太远了,拉拢了也没什么用。
  刘彻还是更觊觎三国的英才。
  但三国的英才很多都听说自己未来是反贼,就干脆躲着汉人走。一来免得未来的自己难做,二来也避免被汉人逮着怒斥不够忠君。
  主动愿意找汉人搭话的是谁呢?
  是曹操袁绍这些乱臣贼子的头头。
  就很窒息。
  刘备被他们俩拉着,指天发誓自己肯定是大汉忠臣,以后不会背叛大汉。
  少年刘备压力很大:
  “备、备相信你们。”
  但是先祖相不相信他就不知道了。
  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哪有人会注意到一个满场乱跑像是在玩耍的小孩子?
  扶苏崽晃悠到了荀彧身边:
  “阿彧,好久不见。”
  荀彧:?
  荀彧问他:
  “我认识你吗?”
  扶苏告诉他:
  “现在认识了,所以你愿意加入大秦吗?”
  荀彧:……
  扶苏又扭头看向郭嘉:
  “阿嘉——”
  郭嘉打断了他:
  “嘉愿意。”
  荀彧:???
  等扶苏离开了,郭嘉才笑道:
  “我逗小孩玩呢。”
  荀彧:……
  荀彧无奈地说:
  “你小心祸从口出。”
  当今天子又不是什么心胸宽广的人,灵帝本来就喜欢折腾世家,郭嘉还乱说话,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攻讦。
  郭嘉不以为意地笑了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