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刚刚即位的秦孝公:“立刻前往边境,迎接中庶子卫鞅。”
  如果不是秦国国力太弱,他都想直接派兵攻打魏国,将商鞅抢到秦国。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轻罪用重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废除世卿世禄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宦游之民。】
  评论区:“原来焚书是秦国的传统啊。”
  “焚书确实是统一思想的最好方法。”
  “日本侵华时,在满洲实行奴化教育,不能学习中文汉语,只能学习日文,细想一下,若是连续三代人都不学中国文化,那个地方就不再属于中国了。”
  平行时空:
  始皇时还没有焚书,但李斯已经提过这个建议,他内心深处也是同意的。愚民弱民是法家提倡的。
  如果国家是一架精密的机器,那么黔首就是一颗颗螺丝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一旦他们读书明理,对功名利禄有了追求,必定会心有不平,惹事生非。
  儒家的人却坐不住了,怎么着,看天幕的意思,是觉得焚书是对的!
  刘彻:“日本侵华!”
  他看向身边的卫青,“日本在何处?”
  卫青茫然道,“臣也不知……”
  霍去病朗声道,“不论这日本在何处,臣都能将其踏平,献给陛下。”
  刘彻哈哈大笑,畅快道,“朕有冠军侯,定能踏平四夷!”
  此时的日本还是弥生时代,正向农耕社会转变。唐高宗时期,日本才定下国名。
  朱元璋:“这不是咱定下的不征之国!”
  他三观有些崩溃,那样一个弹丸小国也敢肖想侵略上国,还让他们成功了!
  朱棣:“太子,咱要打日本,国库能拿出多少钱。”
  朱高炽:“日本孤悬海外,要造船,要训练水兵,这些都需要时间。”
  朱棣:“咱又不是马上就去,先定个计划。”
  朱高炽:“是,只要不是马上出发,国库定能拿出足够的粮草。”
  朱高炽虽然温和仁善,但他也是大明统治阶级的一员,将中原大地看作自家禁脔,自然看不得有人将手伸到自己的领地里。
  第13章 商鞅变法
  【对于这些改革之法,百姓将信将疑,当时的统治者只知征兵征粮,百姓处于“散养”状态。出将入相只看血统,官吏公卿被大家族世代把持,百姓从未见过诗书,更遑论明理,没有人相信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
  【商鞅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用十金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这件事并不难,但报酬却十分丰厚,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立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是告诉国人,我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
  正快马加鞭赶往秦国的商鞅看着天幕的画面,幸好天幕中的那个商鞅是他人扮演的,不然,自己根本逃不出魏国。
  古人看着天幕中那些面色红润,身强体壮的百姓,心中疑惑,这些人到底吃什么长大的,难道他们都能吃饱饭?
  有人觉得这些人可能是贵族,可是自古以来只有伶人扮演角色取悦贵人,却没有贵人会做这种低贱的行当。
  【几年后,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评论区:“原来我政哥不是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
  “这是秦国的政治惯性,按照商君法执行下去就得统一度量衡,行郡县制。”
  秦始皇暗暗点头,没错,这是已经在秦国验证过切实可行的政策,自然要推广到全国。
  “戎狄风俗是什么?”
  “难道以前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这……”
  “大惊小怪,上古社会有一段时间是群婚制,还有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当时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风俗都是一代代先人一点点完善的。”
  “不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古人。”
  天幕之下的人看的目瞪口呆,远古时期的群婚制他们从未听说过,倒是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他们可是一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抨击鄙夷的,这种野蛮的风俗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通圣人教化,不知道德廉耻吗?
  【此外,还有“分户令”,分解大家庭势力,鼓励个体小家庭。反对子女无条件服从家长,反对丈夫对妻子的统治,秦国是中国古代父权夫权的低谷期。】
  天幕下秦汉之后的人暗暗点头,所以说暴秦亡的不冤,“三纲五常”是圣人教诲,导人向善。秦人乱了纲常,不亡才怪。
  可是评论区的文字却与他们所想画风迥异。
  “这就是我喜欢秦国的原因。”
  “这些思想好先进啊,跟我们现代差不多。”
  “可惜没有坚持下来,要不然中国古代定能多几个传奇女子。”
  “谁说古人一定不如后人的,宋明清的文人真该回到秦朝好好受一番教育。”
  一些女子心有所感,盯着评论区陷入沉思。
  【这些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确立了法治的思想。经过变法,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譬如,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也使得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
  评论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因此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罗织罪名,巫其谋反。这个公子虔,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太子老师,太子犯法,处罚老师,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就是割掉了鼻子。】
  公子虔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还好,鼻子还在。
  听闻孝公派人去迎接商鞅,他的双眼折射出渗人的寒芒,反正变法之策已悉知,商鞅就不必留下了。他派出亲信埋伏在国都外的小道上,只等商鞅一到便下杀手!
  【商鞅逃亡到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然被杀害,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实施了下去,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评论区
  “商鞅居然是被自己的法律给坑死的。”
  “这说明秦国变法之策深入人心啊。”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兴味的目光看向萧何,其他人也悄悄注视着萧相。
  萧何摸不着头脑:商鞅乃是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与我何干……
  【不止是秦朝,汉承秦制,将秦朝的法治思想全盘保留了下来,只在具体实施中有所区别。此后两千年封建帝制,都是在秦法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秦法永存”。】
  评论区:“商君籍没,秦法永存!”
  “法治虽然严苛,但比人治更公平。”
  “我们现代都是依法治国。”
  秦孝公:“君已知结局,无怨吗?”
  商鞅:“不怨,只有秦国能世代奉行变法之策,只有秦国能让臣千古留名!”
  秦孝公:“孤定会给商君留一条退路。”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商鞅见过不少变法的国家,没有哪个变法者能有个好下场,更甚者,人亡政息,变法之策中途夭折,那才是真的死不瞑目。
  秦始皇:又是汉承秦制,秦朝的法律既然没有错,为何会亡国!
  刘彻:法治比人治更好吗?
  他陷入了沉思,不知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后世能得个什么样的评价?
  【我们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商鞅变法当然也有消极影响。其一,打击工商业,重农抑商,虽保证了兵员,但却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