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赵匡胤:朕的大宋怎么就积贫积弱了,你倒是说清楚啊!
  李世民:原以为能取代我大唐的是怎样强盛的朝代,没想到居然得个“积贫积弱”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富国方面,王安石提出来“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方面,有“保甲法”“保马法”。在人才选拔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举。】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变法的细则。
  历朝之人:这些变法看着还不错啊,为什么会失败呢?
  宋朝之前的人将这些变法举措一一记录下来,天幕结束后便看看能不能在本朝施行。
  评论区:“变法是好的,但王安石大大有些天真了。”
  “变法派除了领头的几个人,都是投机分子,大奸贼童贯也是变法的中坚力量,你敢信!”
  童贯:天幕害我!
  “这些举措没有真正作用到百姓身上,反而被中间的官吏和地主阶级利用,趁机捞好处,普通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一个给百姓提供便利的青苗法,最后演变成高利贷,逼得百姓卖房卖地,家破人亡。”
  “流亡的百姓被招募到军队变成士兵,国家花钱养着,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
  “反正国库有钱了,兵员充足了,百官也吃饱了,谁还管百姓死活。”
  “……”王安石目眦欲裂,他没想到自己的政策会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
  可是,朝中一多半人都是保守派,若是不用这些投机分子,又能用谁呢!
  天幕下的人记录的更加详细,这些弊端也要分条缕析记录清楚,权当前车之鉴。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再加上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导致“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宋神宗变法的态度不够坚决,王安石两次被迫辞去相位。新旧党政也让新党的变法变了味,从为国为民,变成了权力之争。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掌握国家大权。她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司马光还将神宗时拿回来的土地都还给了西夏。】
  已经元丰三年的神宗赵顼:朕还有五年就死了……
  儿子年纪还小,母后垂帘听政也是应有之义,但母后怎么能将新法完全废除呢,她对我这个儿子就这般看不顺眼吗!
  第15章 商鞅变法
  【高太后执政期间,树立“元祐党人碑”,凡是支持新法的,都被打成奸臣;凡是反对新法的,都被塑造成忠臣。朝局的重点不是如何富国强兵,而是如何打倒对手。哲宗亲政后,又将所有保守派贬谪,重新启用变法派。北宋的朝局就在两党相争中,向着亡国的深渊滑落。】
  评论区
  “虽然,但是,我支持苏轼。”
  “哈哈哈……哲宗都不用考察的,直接按着党人碑点名就好。”
  宋哲宗:谢谢,朕并不想要这种便利。
  “高太后被那些文人吹成“女中尧舜”,但割地和党争都是高太后执政期间发生的。”
  “高太后私德很好,但好人不等于一个好的统治者。”
  高滔滔:朕到底是好是坏?
  一个严于律己,对于私德有完美的追求的人,如何能容忍在他人眼中的“不贤”,更何况这是天幕的态度,是后世的盖棺定论。
  吕雉:此人行事毫无主见,被人利用而不自知,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武则天:“不错,评价统治者如何能以私德论处,自当观其行事,于国于民有何利弊。”
  “她不过是旧党树立的牌坊。”
  “一个工具人罢了。”
  “其他直播间有很多历史盘点,主播也可以盘点一个古代十大贤后。”
  “不管怎么排,高太后都上不了榜吧。”
  “如果两宋的文人能看到,他们推崇的高太后被后人贬低嘲讽,不知是怎样一种景象。”
  “历史的真相是不会被几本史书掩盖的。”
  北宋文人,尤其是司马光再次受到会心一击,后世人可真是会嘲讽。
  “王安石本可以成为商鞅第二的,可惜没有遇到一个坚定地相信他的秦孝公。”
  “终究是,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皇。”
  汉武帝刘彻:“去病,天幕说的是你吧。”
  霍去病拱手道:“那弃疾定然没有臣的好运气,能得遇陛下。”
  若是其他人说这样的话,群臣定会暗骂他谄媚惑上,但霍去病说这样的话却没有人会这样认为。
  霍去病自幼跟在汉武帝身边,是汉武帝一手培养的,十八岁便能够领军出征,也是汉武帝的一力支持。
  一年前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纨绔公子哥居然有那样的本事。
  而霍去病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第一次出战便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宋神宗已经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排在前五的,其他皇帝更拉胯。”
  “神宗,哲宗还不错,就是死得太早了。”
  宋神宗赵顼,这一次定要坚持新法,多活几年,直接将皇位交给儿子,延续新法。
  哲宗赵煦:朕感觉自己身体还挺好的,怎么会死的早!
  【历史上第三次变法便是张居正改革,明朝万历皇帝刚上台时,朝廷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形势一片不好。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史称“万历新政”。】
  朱元璋朱棣等明朝皇帝听得更加认真了,朱元璋已经废除了丞相,不明白内阁是什么东西,但首辅之称却可顾名思义,应该是与丞相类似的百官之首,才能称为首辅。
  想到这里,朱元璋对着朱标念叨道,“不知是哪个不肖子孙,将咱定下的规矩都改了,这首辅不就是变相的丞相吗?”
  “咱废除了丞相,所有事情都掌握在咱自己手里,事无巨细,没有人能在咱手下耍小手段,这样不好吗。”
  朱标心中暗道,“我应该不会改老爹定下的规矩,但后世的子孙就不一定了,毕竟不是谁都是老爹,恨不得一天工作二十四个时辰,一年无休。”
  朱元璋还在念叨,“你们啊,就是生活的太滋润了,等天幕结束,你带着几个兄弟去凤阳,过过普通百姓的日子,吃点苦头就知道现在的生活有多好了。”
  朱标和几个年长的皇子:……
  张居正正在处理一个辱骂自己是禽兽的官吏,听到天幕上说起自己,他想听听自己的政策是否恰当,有没有可改进之处,当即不耐烦道:“杖责八十,流放贵州。”
  于是,邹元标便被拉到殿外,执行杖刑。
  邹元标:“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守孝乃人伦之礼,相公带头夺情,难道不能被骂吗?”
  在朝为官之人若是遇到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守孝。“夺情”则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张居正……我也想回家守孝,可是改革刚刚开始,陛下还没有亲政,我若是离开朝堂,满朝诸公,谁能支撑住这么大的摊子。
  【张居正改革,从整顿吏治开始,万历元年颁布“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为了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提高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要求神宗朱翊钧节省“一切无益之费”,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还将神宗的日讲放到白天,以节省灯烛。厉行节俭,打击奢靡之风。】
  朱元璋十分赞赏,这些法子咱也可以用用。
  群臣心尖颤颤,我们活得已经够辛苦了,陛下居然还要加码,这个官不当也罢。
  朱标注意到朱翊钧的名字,感觉有些奇怪,老爹定下的名字排序是什么来着?不确定,再看看。
  【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清丈土地。万历八年清查全国土地,共七百多万顷,比隆庆五年(也就是10年前)多了两百多万顷。尤其是“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两税法”后又一次税制改革。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不少有作为的明君都将这条记在心中,将所有赋税归一,能节省不少中间环节,国库有钱,百姓少交税,官吏也无法贪墨,这法子可真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