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倒是明朝的皇帝看着金色评论,很快便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后代。
  朱元璋恍惚了一下,“朱由检?这是朕的几代孙?”
  朱元璋希望自家江山千秋万代,后代子孙代代相传,便早早将自己儿子子孙后代的名字都排好了。
  朱标在心里暗暗算了算排行,疑惑道,“这似乎不是儿臣的后代……”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之前天幕提过一次万历皇帝的名字,当时他便恍惚觉得奇怪,没想到不是自己疑神疑鬼,是真的有鬼啊。
  “这是……老四的后代!”
  朱元璋与朱标以及所有皇子的目光一起聚集到朱棣身上。尚未及冠的朱棣一片茫然,他还没有儿子呢,怎么就说道他的后代了。
  不知这上百年发生了何事,使得皇位从太子一系转到了老四一系?
  朱棣反应过来,忙向朱标解释:“大哥,你知道弟弟的,弟弟一向唯大哥马首是瞻,万不敢有二心!”
  朱棣的反应也是好笑,他不想着向老爹解释,而是先跟朱标解释,可见这个大哥在他心中的地位。
  朱标自然相信朱棣,“四弟不必心急,大哥相信你的忠心,想来是大哥的子孙后代出了什么问题,皇位才会落到四弟一系。”
  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点,这才没有处置朱棣。
  此时,天幕关于张居正改革的介绍已经接近尾声了。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为大明续了一条命,却落得个被鞭尸抄家的下场,令忠臣寒心,奸佞狂欢,从此后谁还敢为大明奋不顾身。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是大明的社稷之臣,却都被皇家抄家灭门。六十多年后,亡国之君崇祯帝高呼“群臣误我”之时,可曾想到于谦与张居正。】
  再一次听到大明亡国的消息,明朝的皇帝们一起抑郁了。他们已经知道明朝国祚不足三百年,再次看到天幕的论断,不过是在大明的尸体上盖棺定论罢了。
  天幕提到的几人却无法淡定。
  景泰朝的于谦:我被抄家灭族了!
  于谦保住北京城后,便有了急流勇退的自觉,他多次递交辞呈,却如同石沉大海,景泰帝都没有批准。
  于谦:实在不行就装病乞骸骨,希望陛下看在我一把老骨头的份上怜惜一二。
  张居正:我的努力仅仅为大明延续了六十年寿命,噗……
  万历皇帝:说是万历新政,朕却没有姓名。
  崇祯帝:没想到朕真的是亡国之君,看到天幕,那些乱臣贼子肯定会更加猖狂的。
  评论区
  “好可惜。”
  “忠心义烈,肩挑日月的于谦啊。”
  “明朝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
  “明朝这些皇帝没有一个特别昏庸的,但明朝就像江河日下一样,慢慢地没落了。”
  “楼上忘了大明战神!”
  “我大明战神怎么能没有姓名!”
  “就是,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大明战神怎么也能在亡国之君败家皇帝中排个前五吧。”
  “噗……”
  原本看到“大明战神”,明朝初年的众人还以为这是一位武功卓越的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都在想:凭朕的武功定然就是这个大明战神,后代还能有比朕更厉害的皇帝吗。
  这个称号还不错,稍后就让史官记到起居录中。
  没想到居然是反讽……
  还好,只是在心里想了想,没有说出口。
  不要让朕知道这个大明战神是谁,不然朕一定要让你在出生前就人道毁灭。
  明初的皇帝们在心中如此血腥的想着。
  第17章 商鞅变法
  天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开始讲解下一个话题。
  【大臣变法总会受制于上位的皇帝,若是皇帝亲自下场主持变法呢?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雍正变法。】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庭入关后第三位皇帝。】
  这个名字在很多位面引起了轩然大波。
  秦汉唐明等汉族统治者的朝代震惊于这个皇帝的名字。
  刘彻:“异族!”
  李世民:“居然会有异族统治中原,后世的朝代干什么吃的。”
  朱元璋:“是蒙古人吗?”
  朱棣:“前几日看朝代歌时记录下来的笔记呢,找出来。”
  朝代歌是第二次天幕出现时播放的,他们当时只顾着关注自家朝代的事,其他朝代还没有仔细研究。
  再看到天幕上出现的雍正画像,更多的汉人愤怒了。
  “这是什么发型,好难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
  “果然是蛮子,不通中原礼仪,不懂圣人教化。”
  从秦汉开始,后面的朝代有一个算一个都以中原正统自居,如何能接受被异族统治。
  若是自己生活在清朝,岂不是也要剃这样的头发!
  “他们的气节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宁可一死,也绝不向异族屈服。”
  出于义愤,不少文人义士将自己的想法发到了评论区,无差别攻击清朝统治下的文人。
  可惜,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面对无数人的谩骂攻击,也只能唾面自干,默默潜水,不敢发声。
  清朝,尤其是康熙朝关注的重点就不同了……
  自从第一次没有做课后作业吃了个哑巴亏后,康熙便回到紫禁城,每次天幕开启都会宣儿子们一起看,顺便考校课业。
  太子已经被废,大阿哥也被圈禁,五阿哥,七阿哥与皇位无缘,站在一众皇子中如同隐形人。三阿哥在修书,笼络文官,四阿哥一向低调,给人一种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感觉。剩下的皇子以八阿哥为首,联合文武群臣在朝堂向康熙帝提请立太子,请立的对象就是八阿哥胤禩。
  这让年老体衰的康熙帝惊觉,自己这个八儿子居然在不知不觉中笼络了这么多朝臣。
  康熙帝就像一只衰老的猛虎,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任何想要从他手中分走权柄的人,即便这个人是自己儿子也不行。
  如果联合满朝文武就能倒逼康熙帝妥协,那就太小看康熙了。八阿哥得意了没几天便被康熙训斥警告,如今十几个儿子都恭恭敬敬的站在下首,陪着康熙看天幕。
  康熙甚至想,要不还是复立胤礽,让他们断了念想。
  这还是天幕第一次提到清朝,没想到直接上王炸,带来了这样一个惊人的消息。
  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向了默默无闻的四皇子胤禛,康熙帝也看了一眼过去不曾重点关注过的四儿子,胤禛当机立断,跪下请罪,以示忠心。
  康熙还没有说什么,几个阿哥眼中的幸灾乐祸都要溢出来了,尤其是八阿哥一派的几人,他们刚被康熙训斥,战战兢兢,不敢做什么小动作。如今有人能转移皇阿玛的目光,真是太好了。
  九阿哥与十阿哥眼神交流,“四哥功德无量啊,嘿嘿……”
  “四哥要是出了什么事,弟弟们会给你上柱香的。”
  胤禛紧张的听着天幕的声音,希望天幕能将前因后果讲的明白些,今日能不能走出宫门就看天意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两废两立,致使九子夺嫡,国力虚耗。再加上康熙晚年怠政,对官吏尽量以宽松待之,吏治废弛,官场贪污,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粉饰浮夸,“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刻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吏治之腐败废弛几乎不可救药,上到辅政大臣、总督巡抚,下到总兵守备、知府知县,乃至书吏衙役、八品“老农”,污吏赃官,乱相丛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这下子,康熙朝的众人再也顾不上看四皇子的笑话了,他们自己变成了笑话本身,在天幕上挂着呢。
  康熙双目充血,死死的盯着天幕,他自认为自己文治武功堪称千古明君,便是秦皇汉武也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没想到居然得了这么个评价。
  他恨不能将天幕藏起来,不要让任何人看到,只是他做不到。
  可笑,当了这么多年皇帝,才发现,还有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
  康熙颓然一笑,不过很快他就振作起来,如今正是四十七年,还有补救的余地,朕定要善始善终。
  实在不行,不是还有雍正这个好儿子吗,既然天幕特意提起,定是他做了什么值得赞扬之事。
  康熙已经准备好抄作业了。
  被圈禁起来的胤礽自嘲一笑,原本内心还对皇阿玛有些希冀,如今什么都没了,他的心如同一片死灰。
  胤禛则是有些期待,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不知道另一个自己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哈哈大笑,自从他知道是清朝取代大明后,最兴奋的事就是看清朝的笑话,笑完他还不忘在天幕上刺激清朝皇帝。
  “朱元璋:哈哈哈,对付那些贪官污吏还不简单,朕给你们打了样,你们都学不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