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反了。”
  “一提起大怂的皇帝就让人火大。”
  南宋之前的人都在看热闹,直到提起大怂,赵匡胤惊了,所以这个“完颜构”是大宋的皇帝!
  他到底做了什么混账事,让后人给他改了姓……
  【李牧死后只过了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赵王迁被俘虏,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为王。】
  赵王迁嚷道:“寡人就知道,公子嘉图谋不轨。”
  对于他来说,前面的种种,都比不过最后一句,他被秦国俘虏,而公子嘉成了代王……
  评论区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李牧都间接、直接死在郭开手里,郭开可谓用一己之力,助秦灭赵,堪称战国第一战神。”
  平行时空的古人:“战神”这个词从此要变成贬义了。
  【长平之战仅仅过去三十多年,便没有人记得四十万赵军的耻辱了,赵国总是在同一个坑里一次次栽倒。即便有再多的廉颇、李牧,遇到赵王这样的昏聩之君也无济于事。】
  【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评论区
  “历史是个循环。”
  “就像王朝周期律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廉颇:哎!
  李牧:当年还曾为廉将军鸣不平,谁知自己也步了廉将军的后尘,被奸佞小人所害。
  秦朝的将领则是满心欢喜的看着自家陛下,还是陛下好,要是遇到赵王那样的昏君,死在小人诡计之下,就太憋屈了!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求和。】
  评论区
  “太子丹死得不冤。”
  “本来没他什么事,非要多此一举招惹政哥。”
  太子丹:我居然死在父王手里!
  还有,什么叫死得不冤!
  【秦国定下的策略本是灭掉魏国,彻底打通东出之路,但因为太子丹的骚操作,给燕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太子丹曾经在赵国为质,与幼年的小嬴政在赵国相识。只是,当时一人是燕国太子,一人是秦王都不知道的秦王孙,两人待遇自然不同。】
  【后来嬴政回到秦国继位为王,太子丹又被其父亲送到秦国为质,此时,一为秦王,另一人还是质子,太子丹的内心定是十分复杂。】
  【嫉妒使人质壁分离,太子丹逃回燕国后,一心寻找刺客刺杀秦王,他派出荆轲刺秦,又用樊於期的脑袋和督亢地区地图为礼,图穷匕见,荆轲持刀刺向秦王。说时迟那时快,秦王绕柱而逃,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大殿之下虽有侍卫,但侍卫无召不得进殿。大殿之中,只有秦王腰间挂着宝剑,可是宝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有大臣大喊“王负剑”,嬴政将长剑转到身后,才将其拔了出来。太医夏无且将手中药箱掷向荆轲,荆轲的动作慢了一瞬,嬴政终于挥出了剑,砍向荆轲……】
  嬴政:天幕大可不必说的这么详细,史官怎么记录的,居然加了这么多细节。
  燕昭王:愚不可及!真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子孙。
  评论区
  “无且爱我!好想听政哥说这么一句。”
  “我想看王负剑,还想看秦王绕柱……”
  嬴政:天幕不是很喜欢朕吗,怎么会想看朕的笑话。
  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受人爱戴,才会有这么多人想看始皇的窘态。
  嬴政:朕不理解,但朕大为震撼!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是个英雄,可惜他没有看到天下统一是大势,就算刺秦成功,燕国还是免不了灭亡。”
  “是太子丹太阴险,又急功近利。”
  “大概荆轲是想活捉始皇吧。”
  赢子楚叮嘱自家太子,“以后记得不要让他国使臣靠近自己,还要随身携带短刀。”
  太子政:儿臣又不是三岁小儿,能听懂天幕的话。
  【刺杀虽然有惊无险,但燕国却遭到了灭顶之灾。不得不怀疑太子丹的精神还正常否?他怎么不想想,这件事不论成不成对燕国都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若是秦王没有受伤,第一件事便是灭了燕国。若是侥幸成功杀了嬴政,秦国新王继位,第一件事便是为先王报仇,还是灭了燕国。】
  【不得不说,燕太子丹是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身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为了其他四国安危,甘愿以身试剑。】
  太子丹:……
  天幕下的人看明白了天幕的嘲讽之意,当即哈哈大笑,“天幕也太促狭了!”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韩王安。】
  韩王安:叛什么乱!寡人还在秦人手里呢,乱臣贼子,你们是不是想拥戴其他人称王!秦王一定要相信寡人,寡人对秦国一片忠心,绝不敢反抗!
  六国国君畏惧秦国,不敢反抗,却容不得国人挑衅,见不得有人越过自己。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魏国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但由于战争频繁,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魏国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只剩下了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
  【王贲帅军包围了魏都大梁,大梁城墙坚固,易守难攻,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滔滔大水将大梁城淹没,三个月后,大梁城墙被水浸泡坍塌,魏王假只能出降,魏国灭亡。秦王政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
  魏文侯:唉……子孙无能,自己这老祖宗做得再好也无法挽救百年之后的亡国之危啊。
  李悝:“主君何不趁势灭了秦国。”
  这个时候的秦国还没有经过商鞅变法,魏国又有良臣猛将,吴起已经打下了河西之地,这是秦国与魏国国力相差最大的时候,魏国处于巅峰,秦国却是黎明前的黑暗,错过了这次,可能就再也不会有这样好的机会了。
  魏文侯,“赵、楚等国在背后虎视眈眈,他们不会允许魏国独大的,除非能一举灭亡六国,不然列国互相牵制,终会趋向平衡。”
  李悝:“不如联合天下诸侯合纵攻秦,瓜分秦国。”
  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好处,还能消灭潜在的威胁,何乐而不为。
  魏文侯:“那就试试吧。”
  其实魏文侯内心深处并不抱什么希望,天幕提到多次合纵,全都因为列国心不齐而功败垂成。不过,既然知道了未来的结局,不努力一把总是不甘心的。
  【接下来唯一有点实力的就剩下楚国了,在攻楚之前,嬴政询问众将,攻楚需要多少人马?小将李信自信道,“20万人足够。”老将王翦则说“必须要60万人才能保证胜利。”】
  【李信曾在灭燕之战中大放异彩,仅率领数千士兵千里追击燕太子丹,并取得了胜利,是新起之秀。王翦则是灭赵的主帅,他的儿子王贲又是灭燕、灭魏的主帅,王翦有心急流勇退,嬴政也想提拔新人。】
  【再则,短短五年时间,三晋之地尽收囊中,秦国君臣并不将楚国放在眼里,李信自信无畏的态度正是当时群臣的表现。】
  李信顶着周围同僚的目光,脸庞通红:求天幕不要说了。
  这件事好不容易过去,天幕为何揭我伤疤……
  【于是,嬴政派李信、蒙恬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目的在于歼灭楚国的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的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由蒙恬指挥一部分军队,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天幕上出现了秦楚两国交战的地图,两条红色的箭头不断延伸,想要包围楚军。
  【最开始,战事向着李信预料的方向发展,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了寝城,秦军没有遇像样的抵抗。可是李信不知道,楚军统帅项燕等的就是秦军孤军深入,他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而击之。结果我们都知道,李信战败,损失惨重。】
  评论区
  “不只是战场上的失误,还因为昌平君和楚国暗通款曲,泄露秦国机密吧。”
  “秦楚世代联姻,昌平君不仅是秦国公主之子还是楚国国君之子,他也有继承权的。”
  “后来,昌平君被项燕立为楚王,反叛秦国,就是他通楚的证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