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四次刺杀发生在咸阳,始皇三十一年,微服出巡咸阳,在兰池遇刺,刺客全部被杀,始皇大索二十日,却没有找到刺客的线索。可见,此时的咸阳也被渗透成了筛子。】
  秦始皇终于怒了,他拔剑斩向面前的桌案,桌案被一刀两半,“诸位爱卿,咸阳都被敌人渗透,诸位在家中还能安睡吗?”
  群臣纷纷俯首,不敢言语。
  若是在咸阳都不安全,这天下还有安全之地吗!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
  始皇默默算了算,自己活了49岁,还没有祖父长寿,至于曾祖父,更不能比了。
  突然知道了自己的寿数,仿佛生命已经看到了终点,始皇情绪有些低落,为何这世上没有长生药!
  他还有十一年,这么短的时间,能让六国归心,重造乾坤吗?
  还好,天幕接下来的声音给了他一些希望。
  【按史书记载,秦始皇是突然得重病死的,他幼年颠沛流离,身体本就不算健康,少年时期在多方的压力下筹谋亲政,心力交瘁,战战兢兢。亲政后又十分勤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他每日批阅奏折120多斤,多年的劳累透支了他的生命力。他可能还服食了方士炼制的“金丹”,慢性中毒。】
  【出巡期间,即便舟车劳顿,他也没有放下公务,途中身患疾病,派蒙毅去“祝祷山川”祈福。在东海见到了空手而回的徐福,还亲自去射杀了一条大鱼。多重因素叠加,让他的身体迅速衰败下去,病体沉疴,药石无医。】
  【这样来看,生病去世也是可以理解的。】
  评论区
  “古人平均寿命短,政哥的祖父父亲都不算长寿,他吃了金丹还能活到49岁,身体已经算不错了。”
  “稷儿寿命就很长啊。”
  “那是宣太后的功劳,稷儿的父亲祖父寿命可都不算长,可惜长寿的基因没有遗传下去。”
  嬴稷:“稷儿是什么鬼称呼!”
  扶苏担忧的看着始皇:“父皇,不如请夏医来诊治一番。”
  始皇却道:“朕的身体没有那么虚弱,不过,天幕提醒了朕,以后,你到咸阳宫帮着处理政务,朕要劳逸结合,养好身体。”
  扶苏瞪大了眼睛,如同见鬼一般,父皇居然肯放下工作去休息,这可真是……太恐怖了!
  始皇却想明白了,既然这世上没有长生药,大秦以后还要交给扶苏,就要充分利用这十多年,将他的观念掰正过来,免得最后落得父子生死不见的下场。
  至于其他公子,还不如扶苏有主见呢,好歹扶苏还敢跟朕唱反调,其他儿子见了他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如何能担当重任。
  不过,朕死之前,难道没有留下遗诏?扶苏身在上郡,身边有蒙恬辅助,为何继位的不是扶苏……
  天幕不知秦始皇心中的疑惑,还在按部就班的讲解秦始皇之死。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始皇是死于阴谋。因为在第五次出巡前后发生了很多不寻常的事。】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发生了荧惑守心的凶兆。同年,有颗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为石块,有人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始皇听说后,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但是没有人认罪,就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起来杀了,焚毁了那块陨石。】
  “荧惑守心!”
  “陨石!”
  秦朝群臣议论纷纷,秦始皇心里也在打鼓,这可都是不祥之兆,第一年发生凶兆,第二年朕就死了,很难说这两者没有关系。
  【在古代,人们往往把陨石当做圣物。比如,古罗马人把陨石当作神的使者,他们在陨石坠落的地方盖起钟楼来供奉。匈牙利人则把陨石抬进教堂,用链子把它锁起来,以防这个“神的礼物”飞回天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也有一块陨石,被视为“圣石”。】
  【宋朝科学家沈括曾记载了一次陨石坠落常州的事件,后来,那块陨石被当地官员送到金山寺保存。】
  王安石:“存中,天幕说的是你。”
  沈括:“科学家是何意?”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如同一个碗扣在地上,这就是盖天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些科学家发现,盖天说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屈原《天问》中就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说法,这可能是浑天说最早的萌芽。】
  【此后,以西汉落下闳、杨雄,东汉张衡为代表的一些天文学家认为,盖天说是错的。他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提出了浑天说,天地如鸡子,大地在中间,周围日月星辰都悬挂在球形天幕上围绕大地运动。】
  落下闳抬起了头,他吩咐属官将天幕的话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他要进宫,向汉武帝解释自己的学说。
  张衡也选择迅速入宫,他的学说已经得到了最高统治者邓太后的首肯,邓太后拨款支持他建造一个庞大的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校准历法。
  不知天幕会不会否定浑天说,他有些担心。
  【浑天说与现代的天体概念已经十分接近,但由于观察手段的限制,浑天说并没有在普通人群中流行开来。】
  【对于古人来说,天外一直都是一个很神秘的世界,他们不知道外面有什么,便发挥想象,认为陨石是上天给人间帝王的指示。陨石上刻的文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在当时人看来就是上天的警示,预示着秦朝即将灭亡的信号。】
  【但我们知道,这就是纯粹的阴谋,陨石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罢了。】
  此话一出,天幕下的人都不淡定了。
  后世的人难道已经能看到天外了,他们为何这般笃定。
  第40章 沙丘之变
  李世民:“自然现象,难道这不是上天的示警?”
  他还记得武德九年的六月,太白经天,人心惶惶,储位之争到了白热化,他退无可退,只能下定决心走出那一步。玄武门之变后,他经常梦到那一天,后面总是跟着天下人的指责与后人的谩骂。
  他立志要做一个好皇帝,克制自己的欲望,听取群臣进谏,爱民如子,夙兴夜寐,要让所有人知道,他李世民才是能带领大唐走向辉煌的人!
  很快,他就顾不上那些回忆了,只见天幕中的画面从房间逐渐往上拉,镜头越来越高,画面中的人越来越小。
  很快,一个繁华的都市出现在古人面前,一座座高楼大厦直插云端,大厦外覆盖着珍贵的琉璃,反射着五彩的光芒,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无数铁盒子在其中行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还不等他们惊叹,画面再次拉大,他们看到了大陆与海洋的交界,看到了神秘的海洋上点缀着一个个岛屿,海外还有其他大陆,很快,视角便穿过云层来到地球之外……
  古人第一次直观的看到自己脚下踩着的大地,他们心神巨震,原来根本就不是什么天圆地方,自己脚下的大地居然是一个球!
  此时,天幕上显示的画面已经来到了地球之外,视角还在放大,他们很快便看到了一个硕大的火球——那是太阳,有几颗大小不一的星球正围绕着太阳旋转。
  那些星球旁边标注了名字“水星(辰星)”、“金星(启明星)”、“地球”、“火星(荧惑)”、“木星(镇星)”……
  还有一个很小的天体在围绕着地球运动,古人福至心灵,猜测出这就是月亮。
  原来月亮上光秃秃的,没有月宫也没有嫦娥;原来太阳不是三足金乌栖息之地,而是一个硕大的火球;原来天外没有天宫和仙人行走居住,只有一片混沌,漂浮着无数的星球……
  古人对于天外浪漫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不知李白还能不能写出“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不知李贺还能不能写出“老兔寒蟾泣天色。”
  不知苏轼还能不能写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真是罪过,那几个平行世界的学子们将会少学多少脍(全)炙(文)人(背)口(诵)的唐诗宋词!
  这不是盖天说,也不是浑天说,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激动地不能自已,西汉的落下闳,东汉的张衡,宋朝的沈括,元朝的郭守敬等人都沉醉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
  秦始皇也因宇宙的浩大而震撼不已,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如果天外是这样的无垠之地,有天人在其中居住也不奇怪,但能行走宇宙的天人定然不会关注如同蝼蚁的自己。
  庄子失态的张大了嘴巴,痴迷的看着天幕。屈原默默想着自己的《天问》,自问自答,沉浸其中。
  天幕下的王侯将相沉醉于宇宙的宏大,庶民百姓皆张口结舌,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震惊。
  与整个宇宙比起来,地球如同一粒尘埃,而自己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所谓争权夺利、功成名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都失去了意义,只是想想就让很多人心神动摇,目眩神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