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下一个想要恢复三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评论区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第47章 二世而亡
  秦始皇:“蒙毅,记下张良的信息。”
  蒙毅:“唯。”天幕提到的都是人才,陛下一个都不会放过。
  想当年,蔚僚入秦,始皇十分欣赏他的能力,但蔚僚却一眼看穿始皇的野心,认为始皇没有仁德之心,不肯为他出谋划策。蔚僚一有机会便想逃离秦国,最后还是被始皇找了回来,封为国蔚,如今就在咸阳宫群臣中坐着呢。
  蒙毅想,若是张良等人识相,会成为下一个李斯蔚僚,得到陛下的信任,若是他们不识相,就是下一个韩非了。
  【又如,辅佐赵王歇的李左车,他是李牧的孙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军事奇才。刘邦派韩信张耳攻赵,陈兵于太行井陉,李左车看出此地不适合进攻,且汉军远道而来,粮草匮乏,只要赵军严密防守,便能万无一失。】
  【可惜关键时刻赵王不听他的计谋,坚持出战,最后结果是,赵军二十万大军成就了韩信背水一战灭亡赵国的美名。】
  【事后,韩信十分赏识李左车,以老师之礼相待,李左车便为韩信献计献策,主张修生养息,慰劳将士,以德政安抚人心,恩威并举,迫使敌人归顺。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名言,还著有兵书《广武君》,论述用兵谋略之道,影响深远。】
  评论区
  “这句话原来是李左车说的,好熟悉啊。”
  “赵王这个名号有毒吧。”
  “李家和赵王相性不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赵国复国有什么高光时刻吗,难道就是为了给韩信留一个‘背水一战’的美名。”
  “韩国、燕国、魏国、齐国也没有什么高光,被韩信一击团灭。”
  ……
  李左车没想到自己居然也能上了天幕,他顾不得身份暴露,被秦朝抓住行迹,内心满满的吐槽欲无处发泄:“没想到我也步了祖父的后尘。”
  遇到这样的君主能怎么办,当然是随他去了,他可没有祖父那样的死脑筋,赵王不用我,我就换个东家,韩信不香吗!
  【还有西楚霸王项羽,也是为了报国仇家恨才起兵反秦,由此可见思想统一的重要性。】
  始皇拿出自己的小本子,默默记下:“李左车,韩信,项羽!”
  大秦的文臣武将也是需要传承的,这些就当成预备役吧。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也塑造了秦国的文化,“尚法、尚战、尚农”。秦文化中的开放、务实、进取促进了秦的兴盛,譬如那些在东方六国郁郁不得志,却能在秦施展抱负之人,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蔚僚……都是其中的代表。】
  【但在秦灭六国后,秦国没有建立起一种广纳人才的制度和底层人士的上升渠道,新生的政治力量一旦无法融入政权中,就会滋生出不满情绪。而这些人有六国贵族,有侠义之士,还有基层小吏,他们在地方具有极高的社会威望,自身又有远大的理想,但朝廷没有给他们提供改变生活,提高地位的合法途径。】
  【对秦王朝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成为他们反抗暴秦的动机。希望改变自身地位,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促成了他们的奋起反抗,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灭秦的主力军。】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了很多答案,但都没有让他满意,刘邦就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王绾:“张良,萧何,韩信,他们是汉初三杰!”
  始皇的小本本上又加了一个萧何。
  李斯:“听天幕的意思,萧何似乎是安定后方,安抚民心的功臣。”
  自从天幕讲到李家被灭三族,俱五刑,李斯就慢慢恢复了过来。最坏的结果就是这样了,难道还能更惨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