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刘邦还有些疑惑,“薄姬?”薄姬在后宫太过低调,他都快忘记她长什么样子了……
  吕后心中想着,一个两岁的孩子,若是养在自己膝下,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薄姬总是不争不抢,安分守己的照顾自己的孩子,有戚姬这个嚣张跋扈的女人在前,吕后对薄姬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在后宫安安静静看着天幕的薄姬手中的杯盏瞬间坠地,提前知道自己的未来,对她和刘恒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刘邦定会护着未来的汉文帝,可是后宫阴私,多的是杀人不见血的法子,他又能知道多少。怕是不知什么时候,她与恒儿就要被戚姬磋磨死了!
  还有谁能保住自己的儿子?
  对了!皇后!
  薄姬是个聪明人,她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未对皇后有过丝毫不敬。若是以吕家的未来作为交换,皇后会不会保护恒儿?
  不论结果如何,她都要去试试……
  东汉初年也因天幕泛起了波澜。
  去年,真定王刘杨谋反被诛,刘秀为了安抚河北的地方势力,册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皇后。但他更喜爱的还是原配发妻阴丽华,因为皇后之位的归属,让刘秀觉得对不起阴丽华,这份愧疚让他对郭圣通的感情很复杂,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摇摇欲坠。
  既然将来终会被废后,郭圣通痛定思痛做出了决定,她脱下了代表皇后的所有衣饰,自请退位!
  她的身体里也流着大汉皇室的血脉,她要保留自己最后的骄傲!
  【再后来,只要有太后秉政,那些大臣便会将吕后拉出来鞭尸。直到近代,思想解放后,吕后才得以正名。】
  【我们逐渐意识到,吕后对汉初的重大贡献。毕竟若是没有吕后,刘邦一死,大汉面临的便是始皇死后的局面——战乱刚刚平定,诸侯王手中还拥有独立的兵权,百姓也没有归心。权臣与宗室不会服从一个没有能力,没有功绩的小皇帝,大汉也面临着二世而亡的局面……】
  始皇心塞的同时眼前一亮,若是汉朝也二世而亡……那多好!
  【吕后执政期间,用人得当,为政平稳,与民休息,社会安定,她对待功臣也很厚道,张良、陈平、周勃、灌婴都得到了重用。她拥有了无可辩驳的权力,本有机会登基称帝,建立独属于自己的伟业,但她始终守着刘氏天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她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为大汉初年的国策绘制了蓝图!】
  吕雉微微睁大了眼睛,居然还能这样,女子也能称帝!她内心涌起一阵波澜,但她很快便压制了下去。
  不行!我没有那么大的威望,也没有兵权,可以代行刘氏皇帝的权利,但不能自己成为皇帝!
  这样一想,还挺遗憾的……
  刘邦心里咯噔了一下,总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
  【刘盈的子嗣失去了继承资格,可是皇位总要有人来继承,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大臣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继承人。】
  【因为吕后的前车之鉴,他们将母族势力强大的皇子都一一排除了,至于与他们一起发兵的齐王刘襄,乃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他年岁已长,又拥有自己的势力,不会听他们的话,自然也被排除。】
  【这样选下来,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刘恒幼年就藩代地,风评很好,他曾亲自为母亲尝药,极为孝顺,他的舅舅没有太大的能力,也没有跋扈的名声,比较低调。在代地为王的这些年,刘恒做的做多的就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勤俭朴素……总之,这是一个好掌控的皇子。】
  【于是,在代地做了十五年代王的刘恒就接到了来自朝廷的offer,要他去做皇帝。】
  吕雉微微敛目,果然是刘恒……
  刘邦见陈平早已跪下请罪,周勃却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恨不得亲自踹他一脚。
  怎么着,我大汉的皇帝,还要你们来决定是吧!
  按着天幕的说法,刘恒是个不错的皇帝,但这并不能让刘邦高兴。只要有人开了这个头,便会有后来者群起效仿,大汉的皇位继承制就全乱了!
  刘邦的预测很精准,两汉被权臣拥立的皇帝比比皆是……
  【作为第一个被群臣选出来的皇帝,第一个以小宗继承大宗的皇帝,刘恒的表现,完全出乎了群臣的预料,也为后世的皇帝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范本。】
  【刘恒没有被天大的馅饼炸晕脑袋,他冷静的派出自己的舅舅和亲信探查消息,步步为营,生怕一脚踏入陷阱。进京之后更是做足了姿态,三辞五让,确保万无一失才住进了未央宫。】
  【成为皇帝的刘恒也没有立刻露出自己的獠牙,他先掌握宫中禁军,保证人身安全,然后封赏功臣,拉拢权臣。又以列侯就藩为名,逐步解除了周勃等开国功臣对自己的钳制,一步步掌控了朝廷实权。】
  评论区
  “刘恒是个体面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让人抓住把柄,不愧历史上是有名的白莲花!”
  刘恒有些疑惑,白莲花?是说自己一尘不染,还是如莲花一般崇高圣洁?
  可是看天幕的语气,似乎隐含贬义……
  “他的舅舅薄昭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将刘恒当成皇帝,甚至杀了天子派出的使者,刘恒就让文武群臣在薄昭门前哭丧,提前为他送葬,薄昭知道自己没有活路,只能自杀了事。”
  薄昭:“……”
  薄姬:“兄长!”刘恒在她的怀里玩的不亦乐乎,她想揍他一顿,却下不去手。罢了,还是劝兄长谨慎低调一些吧。
  “陈平及时抽身,周勃却不识时务,还想控制皇帝,嚣张跋扈,被刘恒以谋反之罪投入监狱,后来查明真相又将其放了出来,经过这一番折腾,周勃的态度就恭敬了很多,刘恒也获得了宽仁的好名声。”
  周勃怒目圆睁,他还坚持自己所做之事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正要争辩喊冤,却被萧何及时拦住了。
  萧何暗示他跪下请罪,没看到陈平都跪了那么久了吗!
  周勃是个武将,对于政治敏感度不如这些文臣,但他还是听劝的。
  “为了与原有的诸侯王抗衡,刘恒封了很多新的诸侯王,让他们彼此牵制,他便能稳坐钓鱼台,帝王之术玩得很溜。”
  “他的第一任王后和四个儿子也死的不明不白,都猜测那个王后是吕家女,才会被他先行清理。”
  ……
  这件事被翻出来,刘恒多少有些不自在,他已经尽量抹掉了代王后和那几个孩子的存在,怎么后世之人还是知道了。
  【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废除肉刑,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对诸侯王较为优厚,对匈奴维持和亲。他曾因为要耗费十户人家的钱财,便放弃建造露台,他的宠妃衣裙不得曳地……他的爱民之心不止露于表面,在文帝二年与十二年,两次减免天下一半租税,更田税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免除了全国田税,开放山川田泽,以利天下之民。】
  评论区
  “爱民之心是好的,但这些政策真的能落地吗?”
  刘恒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个问题也是他想要了解的……
  【刘恒死后,谥号文帝,庙号太宗!他被后世朝代尊称为“三代之下,最贤明的帝王!”史书记载文景之治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眼中的盛世,是后世所有皇帝和文臣推崇的榜样,但从人民史观的角度来看却恰恰相反!】
  刘恒正要为后世对自己的肯定而欣喜,却突然听到后面的“但是”!
  天幕,难道朕做的还不够好吗!
  朕努力平衡朝中各方势力,日夜忧心百姓生活,多次减免租税,厉行节俭,难道还不能称“贤”吗?
  第67章 汉初人杰
  天幕下的平行时空也有很多人在为文帝站台。
  刘渊:“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
  司马迁: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
  李世民:“文帝是朕的榜样,若将来能得个‘文’的谥号,朕便知足了!”
  刘邦也喃喃道,“天幕的标准也太高了吧,朕虽然没见过几个皇帝,但刘恒做的已经够好了,远远超出了朕的预料。”
  吕雉冷静的分析道:“陛下,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评价帝王的,与我等看待问题的方向完全不同。”
  定是这些政策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无法得到后世的认可……
  【汉初,刘邦采取的黄老无为之道作为治国理念,只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刘邦建国后大肆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实际上,大汉朝廷的政策只能覆盖郡县制所辖之地,无法通行全国。】
  【既然管不了,那就不管了,朝廷无为而治,诸侯国却自行其是。朝廷规定三十税一,到了诸侯国便会加码到十五税一,地方豪强再次加码,直接十税一,农民一半的收入都要上交。这样的层层加码,底层百姓怎么可能过上好日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