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世宗武帝刘彻。”
  “中宗宣帝刘询。”
  “这几个皇帝都能排进明君榜前十吧。”
  “最可惜的是庙号守门人景帝刘启。”
  “比他好的皇帝有庙号,比他差的皇帝没有庙号,祖父、父亲、儿子都有庙号,景帝就是个为国生子的大冤种……”
  “大冤种”景帝有些郁闷,“为国生子”是什么鬼,朕也想一争前十榜单啊。
  秦始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李世民:加上始皇,前十只剩下五个位置了,朕定能上榜,希望能排在前列吧。
  朱元璋:偶像李世民一定榜上有名,光武帝刘秀也有一席之地,杨广与赵匡胤就算了,篡夺孤儿寡母的江山算什么英雄好汉!
  ……
  【巅峰过后就是没落了,孝宣中兴是西汉最后的辉煌。】
  【宣帝执政手腕比文帝还要强,但他的太子远不如景帝,太子刘奭柔仁好儒,对宣帝的政策多有不解,他认为“陛下持刑太重,宜用儒生”。宣帝则正色道“汉家自有法度,以霸王道杂之”,怎们能只用儒家的学说呢。太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宣帝无奈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评论区
  “刘奭是许平君惟一的儿子,宣帝是爱屋及乌,滤镜太重了。”
  “明明已经看到太子不适合成为储君,却没有废太子。”
  “西汉的衰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刘询:“太子?奭儿?”
  刘奭是嫡长子,立为太子名正言顺,但他怎么会崇信儒家呢?
  【宣帝的判断没有错,元帝刘奭为人仁弱,被儒家学说教傻了。他与其后的三个皇帝加起来就是西汉的亡国组合:“元、成、哀、平”!】
  宣帝想到还是懵懂幼儿的长子,怎么都想不到他居然会带领大汉走向衰亡。
  汉元帝刘奭,他已经是日薄西山,没有几天好活了,即便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也无力改正,更何况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聪明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自己的无知,就怕那些坚持错误的方向,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汉朝的灭亡可以归结为几个问题,宦官秉政、外戚专权、土地兼并、流民四起!】
  【其实早在宣帝晚年,这种征兆就已经出现。宣帝重用宦官,宦官弘恭石显常年执政机要。到了元帝时,两人更是极其嚣张,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凡不依附者具被排挤打压,就连丞相也要阿附二人。元帝宠幸宦官,政事大小皆由石显决断,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直到元帝去世,石显才失去权势。】
  评论区
  “盖宽饶,为人高风亮节,刚直奉公,正色立朝,担任司隶校尉期间监督皇后太子、公卿百官,因上书反对刘询重用宦官引刀自刎!”
  “还有元帝时的萧望之,萧何的后代,被弘恭逼迫自杀。”
  武帝哼了一声:“苏文常融之事近在眼前,居然还能相信宦官!”难道皇帝老了就一定会糊涂吗!
  刘询表情空白了片刻,无法想象自己将来为何会相信宦官。现在的他尚未掌握朝政,还在与霍光斗智斗勇,为治理大汉倾注满腔热血。
  可见,人的思想总是会变的,刘询在成为皇帝多年后,自以为掌握了天下,骄傲自满,对权利失去敬畏之心,却没有想到随手封赏的近侍也能成为饿狼!
  【宣帝重用外戚,大肆封侯,刘询的祖母史良娣的史家,皇后许平君的许家,刘询母亲王夫人的王家,都被宣帝重用,逐渐形成巨大的势力,尾大不掉,埋下了衰亡的祸根。】
  评论区
  “一个冷知识,这个王家就是王莽的王家。”
  “宣帝晚年好大喜功,喜欢谄媚小人,诛杀忠直之臣,在霍家一案中牵连甚广,也是衰亡之兆。”
  “宣帝用弘恭、石显而启元帝之信宦者,贵许、史而启成帝之任外戚,杀赵、盖、韩、杨而启哀帝之诛大臣,开三大衅,终以亡国,因此功罪相半,“论其功大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亦为基祸之主”。”
  刘询被天幕的评价暴击,眼前一黑,跌坐在席上,“朕做错了吗?”
  “汉朝皇帝都喜欢任用外戚,在外戚中寻找人才,尤其是有了卫青霍去病的榜样,后面的皇帝更加迷信外戚了。”
  “所以,西汉被一个外戚篡了位……”
  【元帝刘奭体弱多病,为人优柔寡断,大量启用儒生治国,汉朝从此走上了真正的“独尊儒术”的道路。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中央集权式微,豪强兼并盛行,天灾人祸横行,吏治败坏加上外戚专权,天下民不聊生,流民四起!】
  评论区
  “元帝朝我只知道昭君出塞。”
  “刘奭在历史上存在感太低了。”
  “宣帝留下的三公一位是外戚史高,一是儒家子弟萧望之,元帝推崇儒家,对萧望之十分信任。此消彼长之下,史高的地位受到威胁,史高便与宦官联合起来,对抗儒家。两方明争暗斗,都希望元帝能支持他们,可惜元帝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外戚与宦官联手逼死了萧望之,放逐了其他儒家子弟。”
  “此后的朝堂就是外戚与宦官的一言堂了。”
  “元帝特别天真的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结外党,但其实整个朝堂都是他的党羽,党同伐异,兴风作浪!”
  “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
  武帝:儒家那一套不是用来糊弄百姓的吗,怎么把自己给糊弄住了!
  刘询:问题不大!长子还小,还能从头教导,若是当真教不好,朕与平君还有其他孩子。
  “大司马,您可愿担任太子太傅?”
  霍光:……陛下的意思是未来的一切翻篇,从新开始?
  “多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所能!”
  【刘奭多年无子,王政君为其生下长子后被封为太子妃,宣帝十分喜爱这个长孙,希望他像一匹骏马一样,故而取名为骜,字“太孙”。】
  【年轻时的刘骜喜好经书,宽博谨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沉迷酒色,不思进取,元帝曾想要废太子,却因为他的优柔寡断,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元帝死后,其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王政君的家族走上了历史舞台,为后来王莽篡位埋下伏笔。】
  【刘骜登基之初利用外戚打击宦官集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以王凤为首的王家逐渐成为汉朝最大的政治团体。太后王政君七个兄弟都被封侯,权倾朝野,无人能够制衡。】
  【成帝刘骜也开始他的摆烂之路,他沉迷酒色,荒于政事,最后中风而死。】
  评论区
  “成帝朝最有名的是飞燕合德两姐妹……”
  “据说成帝最后是死在赵合德的床上的。”
  “这是后世史学家给她们加上的罪名,国家治理不好都是女人的错,就好像后宫女人掌握国家大权一样!”
  “这么正经的辟谣谁会看,还是带颜色的花边新闻传得最快。”
  刘骜面色阴沉了片刻,随即无所谓的笑了笑,大汉积重难返,他没有能力力挽狂澜,不如好好享受人生!
  天幕上的人哪里知道当皇帝的快乐!
  第99章 西汉衰亡
  元帝无力的闭上眼睛,他又能怎么办呢?虽然贵为天子,他却无法随心所欲。
  他不喜欢皇后王政君,他喜欢的是司马良娣,可惜司马良娣早逝,他想立冯婕妤的儿子为太子,又因为犹豫不决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他的一生都在妥协摇摆中度过,想要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中的垂拱而治,却得了个无能仁弱的评价。
  如今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有多失败,他已经没有精力与王家抗衡,也没有办法废立太子了!
  【成帝生的四个孩子都夭折了,只能选择宗室子为太子,元帝儿子刘康之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
  【刘欣即位之初也想要有一番作为,他想要打破外戚专权的局面,不遗余力打压王家,用的手段却是提拔自己的外家。于是,王家倒下了,新的外戚丁家傅家崛起,继续操纵朝政。】
  评论区
  “刘欣上位之初还是想做些事的,躬行节俭,总揽朝政,可惜没有坚持下来,终究失败了。”
  “两家外戚也很是嚣张,傅太后直接打压王政君,朝野风评极差。”
  王政君突然有了危机感,儿子活着时她是最尊贵的皇太后,等到侄孙继位,她就是绊脚石了。
  既然刘骜命里没有儿子,不如自己将宗室子养在身边,到时候,从那些孩子中选一个继位,定会亲近王家。
  傅氏那个贱人还想爬到哀家的头上,不如做梦!
  【刘欣终究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在位仅六年便驾崩了。他最有名的事迹不是他的执政,而是他与男宠董贤的风流韵事……】
  评论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